原標題:“雙十一”信用卡強勢出擊,“尾款人”錢包還好嗎?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來了!各家金融機構優惠活動輪番上陣,除領紅包、消費減免、返現、多倍積分等,“分期業務”也成為各家銀行信用卡的推銷重點,直戳“尾款人”的痛點。不過,看似優惠的活動背后,實則暗藏玄機。
信用卡瞄準“雙十一”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銀行信用卡推出的多重優惠組合大多為消費滿減、分期手續費折扣、還款券福利三大環節聯動。
同時,各銀行信用卡還與平臺直接聯動,規則比湊單滿減額更清楚,即在天貓淘寶、京東京喜、抖音等電商平臺上使用該行信用卡支付,即可獲得相應的立減優惠或者購物返現,金額在10元到88元之間不等。
另一種模式是消費攢積分,消費越多積分越多,隨后參與抽獎,將“雙十一”的戰績化為幸運錦鯉獎品。
比如某股份銀行推出的活動,12期及以上賬單分期可享受分期手續費低至4折起的優惠。假設購買了1萬元金額的商品,分成12期還款,總手續費=10000元×12期×0.82%(單期手續費率),即984元;假如參加活動享受4折手續費,則只需支付393.6元手續費,減免590.4元。
資深信用卡行業專家葛亮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隨著消費旺季“雙十一”來臨,各家銀行信用卡紛紛推出領紅包、消費減免、免息分期等優惠活動,背后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信用卡業務已進入“去增量”時代。央行發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合計7.9億張,較上年末增長1.54%;應償信貸余額為8.1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4%,這與2016-2018年期間信用卡行業動輒10%以上的增速回落了不少。
二是提升客戶活性成為各家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北極星指標”。隨著近年來信用卡業務全面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如何留存客戶、提升客戶活性成為經營的重點。信用卡業務的主要利潤來源于商戶消費返傭和利息收入,這都與客戶用卡活性有直接關聯。11月后進入國內傳統消費旺季,各家銀行加大了營銷費用投入,設計出符合當下消費趨勢的營銷活動,諸如消費紅包券、免息分期等活動,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搶奪客戶,培養客戶忠誠度,這和互聯網企業的“月活、日活”思維基本一樣。
三是各家銀行提升客戶活性的措施除了投入費用、分期費率讓利,如何實施策略也尤顯重要。各家銀行都會以開放性的心態與阿里、京東等頭部電商企業合作,將支付、分期等金融場景嫁接到合作方中去,以提升客戶覆蓋面;同時有一定場景建設能力的招行、交行等大型商業銀行會將資源更加傾斜到內部生態中,如10月份剛過去的交行“超級最紅星期五”品牌營銷活動,是銀行業內類似“雙十一”的消費節。
此外,為了抓住消費旺季的商機,有持卡人表示,在“雙十一”來臨之際,收到信用卡的自動提額通知短信,有些為暫時提額,有些為固定提額,金額在1萬-3萬元左右。
不過,消費者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受騙。不法分子通常會冒充花唄或銀行客服,謊稱可以提升信用額度,繼而以支付“服務費”為由,誘導網友掃其二維碼支付,從而實施詐騙。
“最低”門檻不少
在看似優惠的活動背后實則暗藏心機。
據記者觀察,不少信用卡的優惠活動都有最低消費門檻,不少銀行規定消費滿3000元才能參加活動,比如某農商行,規定必須累計消費滿15000元并且同時在10家以上商戶消費才可參與活動。同時分期的金額也有規定,某農商行表示,分期免息金額不能超過5000元。
比如,某銀行的分期地返現活動表示,持卡人申請任意一筆交易或賬單分期,即可獲得分期總金額2%的返現。但通過閱讀活動條款的小字,返現金額僅可用于抵扣主卡持卡人的信用卡賬單,不可用于取現。
記者發現,銀行信用卡多大力推廣分期業務,背后原因為何?
資深信用卡研究專家董崢表示,分期業務市場空間依然不小,隨著花唄等互聯網消費金融遭監管限制后,各家銀行都在爭搶消費分期市場。因此除通過加大優惠力度吸引客戶外,銀行也要提高精準營銷的能力,精準識別目標客群,有針對性地進行營銷展業。
但是,過度分期問題已引起監管部門注意。銀保監會10月份發布的《關于服務煤電行業正常生產和商品市場有序流通 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表示,銀行要依據客戶還款能力合理授信,不得誘導金融消費者盲目借貸、過度超前消費;規范信用卡經營行為,嚴控單一客戶發卡數量和授信額度,規范分期管理,不得通過誘導“過度分期”等方式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防止以卡養卡、以貸還貸,助長過度負債。
?。▏H金融報)
責任編輯:李琳琳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