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7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于8月24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未來銀行之路”,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出席并演講。
其表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長期持續的貨幣信用巨額投放,是金融風險積累的重要外部環境。大家知道,這場國際金融風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為甚,對全球經濟形成廣泛的強烈沖擊,并且危機后深刻深遠地改變著全球的發展格局。為了抗擊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巨大沖擊,當時中國政府緊急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刺激性經濟政策,旨在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拉動日漸乏力的經濟增長。這當中,最出名的就是當時推出的所謂“4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同時,為了配合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也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將大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由初期的17.5%連續下調為15.5%,中小型商業銀行則進一步下調為13.5%,分別下調2和4個百分點,從而在短期內釋放了大量流動性,致使貨幣信用巨額增加。
以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為例,當年猛增10.5萬億元,增長幅度達到了33%!而在此之前每年的貸款新增額最多(2008年)未超過5萬億元,2007年則未達到4萬億元。這就意味著:金融危機發生之后,為了刺激國內的經濟增長,2009年的貸款新增額約為以前年度的2-3倍。而之前的2002-2008年也正是中國經濟增長出現過熱、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并施以緊縮性調控政策的一個重要時期,由此可想當年的貨幣信貸投放有多突出!除了巨額的放貸行為之外,還體現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表內投資的大幅度增加。當年猛增3.3萬多億元,也是2008年新增額的2倍以上。
這些行為反映在貨幣供應量上,2009年我國廣義貨幣M2猛增27.7%,狹義貨幣M1更是劇增32.4%;而2009年社會融資總規模幾乎比上年翻了一番,增長99.3%,全年達到13.9萬億元。
以上所列舉的主要數據都表明,2009年是中國貨幣信用巨額膨脹的一年,并從此將中國的貨幣信用基數推上一個“高臺”,這極易造成以后年度參照系發生誤會或誤判。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張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