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自2014年11月以來,中國股票市場持續活躍,伴隨著成交的不斷放大,股指也明顯回升。上證綜合指數在2014年10月底的時候還只有2420點,而到今年4月底已經上漲到了4441點,6個月的漲幅高達83.51%,同期深圳成指也從8090點上漲到了14818點,漲幅為83.16%。股市的活躍,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股民隊伍迅速擴大,滬深兩市的新開戶人數,從之前的每周幾萬增加到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參與股票交易的賬戶數也成倍增加,形成了已經多年未見的“股市熱”。
面對這種狀況,客觀而言市場上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認為這表明在改革預期的推動下,投資者熱情高漲,良好的牛市氛圍有利于經濟的平穩發展;也有的認為,由于時下實體經濟還十分弱,此時股市的上漲只能算是一種投機,不但無助于穩增長,相反還會導致資金脫實就虛,加大經濟運行的困難。這兩種觀點的分歧,其實質就在于如何看待當前的股市上漲行情,它究竟是制造了泡沫,營造了資本市場的虛假繁榮,還是在推動資本市場加快發展的同時,也支持了實體經濟?
講到股市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人們的一般理解是這樣的:首先,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它能夠率先對實體經濟未來可能的變化提前作出反應,從而引導資金的流向,并且間接地強化或者弱化實體經濟的某種運行趨勢;其次,股市作為資產配置的場所,它能夠給實體經濟提供以股權融資為主要形式的資金支持,從而集聚社會資金對實體經濟構成現實的支持;最后,股市在資產重組與孵化新興產業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這方面功能的充分發揮,對于實體經濟中產業的整合與升級,能夠產生重大的引領與推動作用。無需否認,還處于“新興+轉軌” 階段的中國股市,在這幾方面的作用發揮是有欠缺的,特別是在2005年之前,市場容量小,加上存在股權分置的制度性缺陷,嚴重影響了這些功能的正常發揮。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加上市場規模的擴大,股市走勢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并且逐漸能夠對實體經濟的運行發出各種預警信號。大家都知道,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構成明顯沖擊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而在2007年年底,中國股市就已經從高位回落了。而中國經濟初步擺脫美國次貸危機影響、開始見底回升是在2009年第二季度,但是股市的反彈卻是在差不多半年前就悄悄地開始了。而就在前幾年,中國經濟處于調整階段,盡管增長幅度一度還比較高,但是股市一直顯得十分疲弱,很多人因此感嘆股市未能準確地反映經濟狀況,但現在看來,問題恰恰在于經濟的持續下行態勢還沒有能夠扭轉,因此股市就很難走出像樣的上漲行情。而到了2014年,明明是經濟下行的壓力更大了,為什么股市反而上漲了呢?也許答案就在于此時的中國經濟已經距離見底企穩不遠了,而且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也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新興產業的增長開始加速,這就為此間股市的走高創造了條件。所以,雖然說現在的這波行情看似沒有基本面支持,但如果仔細研究,還是能夠發現其上漲的內在必然性。如果真的只是因為市場上游資多、流動性泛濫,那么也許股市也能夠有所上漲,但是漲幅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大,而且時間這么久。更何況,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現在并不存在流動性泛濫的問題。所以,客觀來講,現在股市的活躍,并非空穴來風,更不能簡單地認定為投機,而是實體經濟運行到一定階段的反應,同時也是契合了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增長模式這一重大戰略的需要。盡管相對于實體經濟的各項數據來看,股市的表現顯得有點不那么協調,可換個角度來說,這何嘗不是股市的特點之所在——是對未來經濟活動狀況的提前反應呢?
誠然,以上分析更多地還是一種基于邏輯的判斷,進一步說明股市活躍有利于實體經濟,還需要數據的支持。我們說,股市的一大功能就是接納公司IPO,讓其低成本籌集資金。但要這樣做必須有個前提,就是股市本身要有一定的活躍度,吸引相應的資金,從而得以承接新股的發行。前幾年股市疲軟,因為缺乏財富效應,投資者紛紛離場,這不但令二級市場步步走低,并且也不可避免地波及一級市場。2012年新股發行遭遇到重大阻力,新發的股票大面積破發,以致被迫放慢發行速度。而到了2013年,新股發行則全面停止,當年的社會融資總額中,股票市場IPO的貢獻度是0。2014年情況有所好轉,全年通過發行新股募集資金782億元,而在2015年1~4月,通過發行新股所募集的資金就已經達到了749億元。當然,募集資金的多寡受各種因素制約,但毫無疑問的是,股票市場的活躍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從目前的態勢來看,2015年全年IPO的規模有望達到甚至超過3000億元,這些資金是實實在在地進入實體經濟之中的,客觀上為舒緩企業資金壓力、降低財務成本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如果說目前由于中國股市在新股發行上還實行核準制,這使得其市場化程度不高,籌集資金的能力還受到一些行政因素的制約,那么作為上市公司再融資重要手段的定向增發,則與股市走勢有著更加密切的聯系,也更能夠體現出股市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前些年股市不振,當時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可謂舉步維艱,經常是還沒有到方案實施,股價就跌破了增發價(通常是上市公司股東大會通過增發議案時前20天加權平均價的9折),結果增發不得不擱置。事實上,在股市低迷的那段時間里,股市的融資與再融資功能幾乎喪失,這樣的市場自然很難對實體經濟產生有效的推動作用。但自2014年以來,隨著股市的好轉,上市公司再融資也煥發了活力,當年共有488家公司實施了定向增發,共籌集資金6827億元,今年1~4月,完成定向增發的公司達到186家,籌集資金2380億元。2014年全年,提出定向增發的上市公司有447家,計劃籌集資金7540億元,2015年1~4月,提出定向增發的上市公司就有431家,計劃募集資金9278億元。保守估計,2015年上市公司有望通過定向增發籌集資金超過10000億元,再加上IPO以及其他形式的融資與再融資,股市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15000億元以上的資金支持。這個數字盡管還不是特別大,但也相當于降準1個百分點以上,或者相當于正常狀態下兩個月的新增貸款。特別是,由于企業在這里募集到的是資本金,不存在還本的問題,同時又是直接融資,不會增加銀行的貸款壓力,因此無論是從企業降低融資成本還是從銀行收縮資金杠桿的角度,都有較其他融資模式更大的優勢,因此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自然也就更加明顯。近幾年來,上市公司的業績增幅明顯要高于同行業的其他非上市公司,而且這個趨勢在2014年以來表現得更加顯著,這也從一個角度表明,活躍的股市對實體經濟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并且能夠產生其他融資市場所難以發揮的影響力。
另外,股市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還表現在借助資本市場的手段,促進企業轉型、支持新經濟的發展上。由于歷史的原因,過去中國的上市公司中傳統產業中的老國企改制而成的比例比較高,這雖然為其形成利潤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卻也有意無意地阻礙了新興產業利用資本市場獲得發展。后來雖然有了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范圍擴大了,由民營企業改制而來的上市公司也逐漸占了多數,涉足新興產業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但因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股市低迷,相關企業上市有限,已經上市的也很難再融資,因此上市公司在實現收購兼并、扶持新興產業、促進轉型升級方面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近一段時間,由于股市活躍,一方面相關企業上市數量多了,上市后再融資也容易了,另一方面由于股價上漲,公司的估值大為提高,通過股權收購具備了較好的現實基礎,于是也就有了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所提供的各種工具與手段,加速收購兼并,大力度進軍新興產業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現在股市上平均每天都會發生不少于10起的上市公司收購兼并案例,許多剛剛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企業,在納入上市公司體系后,獲得了足夠的資金支持,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開始了高速增長。事實上,也正是憑借著股市的支持,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中,出現了很多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通過股市的提攜而進入行業前列的現象。從手游到傳媒,再到互聯網,即便是不太熟悉股市的人,也能夠從上述行業中舉出很多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當前中國新興產業發展的提速,與股票市場上相關公司的強勢崛起是分不開的;而股市行情的火爆,則既是這些公司崛起的外在表現,也是一個內在動力。
應該承認,在股市活躍以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泡沫,同時也的確會有一些人乃至部分企業,為炒股而荒廢主業的事情發生,這當然是應該加以防范的。但這種情況畢竟只是支流,而且其產生更多的還是要歸因于某些非股市的因素。其實只要不抱有偏見,人們很容易看到的是,當前這個活躍的股市,既反映了投資者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良好預期,同時投資者也拿出了可觀的真金白銀在為實體經濟輸血,并且,股市在產業整合、扶持新興企業發展上也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將股市稱為推動實體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一點也不為過的。這樣的市場,應該得到包括投資者在內的所有社會人士的珍惜。■
作者系申銀萬國[微博]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
(責任編輯 張艷花)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