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
文 | 辜勝阻
在“十三五”時期,城鎮化轉型的方向應有多層含義,比如:城鎮化的要素使用從低效轉向高效;從粗放式污染型的城鎮化轉向綠色城鎮化;從政府主導的城鎮化轉向市場驅動型的城鎮化;城市集群應從分散外延型轉向集中集約型;從滯后型的城鎮化轉向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以智慧城市來治愈大城市病。最重要的是,要從以土地為核心的城鎮化轉向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速度最快的是土地,土地城鎮化的速度遠快于人的城鎮化。在土地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對人的服務與保障。我國卻面臨著半市民化、半城鎮化的問題。許多人就業在城市,而戶籍在農村,這是一種不完全的遷移。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我國只有20%的流動人口是家庭式遷移,剩下80%的流動人口是勞動力的遷移,這直接造成6000多萬留守兒童、5000多萬留守老人、5000多萬留守婦女,在家庭與社會層面付出巨大代價。
這種城鎮化存在“重物輕人”的傾向,偏重于城市空間擴張和土地開發,而忽視了人口城鎮化的本質內涵和實際需求,導致城市高樓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尤其是土地“城鎮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進一步帶來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增長速度差距逐漸擴大,呈非協調發展。過快的土地“城鎮化”不僅導致土地粗放經營、浪費嚴重,而且大規模強征農地,形成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的強制性推力。目前中國部分地區出現“農民被上樓”現象。土地被征用后,失地農民住進集中統一建設的樓房,但其生產和生活方式并未與市民相同。以后要向重視人的城鎮化轉變。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特點是以人為核心。對于非常嚴重的半城鎮化現象,可以采取兩種辦法:一部分人通過改變戶籍實現市民化,另一部分人通過居住證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
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發展要從偏重于物的“城鎮化”向重視人的城鎮化轉變,重點推動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了三個“一億人”目標:促進約1億農業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在這三個目標中,第三個目標非常好,是農民最歡迎的。但讓一億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的目標十分艱巨,因為許多農民不愿意放棄戶籍。如何使這一億人有意愿改變戶籍,如何把城市戶籍的含金量落地,這些都是在人的城鎮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根據我們的調查,80%的新生代的農民工只需要所在地解決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穩定的就業,并不希望改變戶籍。這種狀況下如果我們盲目進行戶改和土改,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問題。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是,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當中,要讓農民自主地選擇,根據農民的意愿推進城鎮化的制度改革。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郭一晨 SF160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