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化:全球化為己所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11:16 《競爭力》
2007我的進步影響中國之七:國際化:全球化為己所用 [文] 方正集團董事長 魏新 看一個中國企業(yè)的國際化道路,至少要看五年,不能以一時一地的輸贏論成敗。目前在中國,盲目樂觀論與盲目悲觀論同時并存。 前兩三年,一些中國企業(yè)購并了國外一兩個知名公司舍棄的業(yè)務,輿論一邊倒叫好;如今,這些企業(yè)出現(xiàn)整合困難,經營不利,于是乎又是一邊倒質疑,甚至落井下石。 我認為,國際化道路是中國企業(yè)的必由之路。任何企業(yè)決定走國際化道路,在方向上都是對的;但何時走與怎么走往往決定成敗,往往造成決策失誤。在方向上的正確不等于在路徑上的正確。 國際化道路是一條不歸路。有人認為,進軍國際市場一旦不成就退回來,只要企業(yè)能夠負擔起這個代價。其實,進去容易撤出難,邁出第一腳很容易,想全身而退不可能,甚至可能出現(xiàn)連鎖的“雪崩效應”。 在方正的國際化道路中,總體上采取的是“步步為贏”的策略,至今尚未嘗試較大規(guī)模的“買路進入”的購并方式。這是因為我認為,進行國際購并需有三個必備前提:第一要有資本實力,第二要有核心能力,第三是要有合適的機會。而購并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流的全球化人才。 正是基于此,我對國際并購一直持謹慎態(tài)度。在前兩三年,一些中國企業(yè)發(fā)生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國際并購后,我卻專門撰寫了《警惕國際并購的陷阱》一文。如今,這些國際并購鮮有順利。 我不反對國際并購,我反對的是大躍進式的國際并購。我堅持認為,在國際并購中,除了資本效應之外,更應看重經營性利潤,也就是購并之后總體上的盈利能力。中國少數(shù)企業(yè)正在嘗試“買路進入”,但往往沒有能力將人家的優(yōu)勢整合進自己原有的系統(tǒng)。 至今我仍認為,方正的“步步為贏”國際化戰(zhàn)略,雖然最基本,但也最根本,更具普適性。即使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整合全球資源的機會越來越多,但中國企業(yè)也鮮有整合能力,有機會而無能力就可能是陷阱。 我認為,中國企業(yè)國際化的致勝之道是,抓住適當?shù)臅r機,找到適當?shù)娜耍x擇適當?shù)穆窂健?/p> 中國企業(yè)若想實現(xiàn)國際化,必須深刻認識“全球化”。全球化已不僅僅是必將來臨的一種趨勢,也不僅僅是正在向我們走來的一種挑戰(zhàn),而是就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市場已經全球化,資本正在全球化,技術日益全球化,人才逐漸全球化。 中國企業(yè)的國際化道路還很漫長,根本在于我們還不能夠對“全球化”融會貫通。中國企業(yè)在取勢全球化的過程中,最需掌控的核心是,洋為中用,為己所用。這一核心有兩個關鍵:所要整合的全球資源是否適合自己,能否把全球資源重組后為己所控,并為己創(chuàng)利。 看透這一點,我們不會為了國際化而輕棄自主權,也不必為了獨立自主而自力更生。在“為己所用”的核心前提下,一切大道均化為無形。 在方正集團21年歷程中,國際化道路可分為兩段里程:一是以自建技術推廣網絡或尋求海外代理商方式,為海外客戶提供軟件技術,方正取得了“步步為贏”。二是通過自己的核心能力換取別人的系統(tǒng)能力,以對等合作贏得為己所用的缺失資源,實現(xiàn)“軟硬合作”模式。 國際化是中國企業(yè)的必由之路,循序漸進地拾級而上又是中國企業(yè)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