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所曾屬于牛群的學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1日 16:27 中國《新聞周刊》 | |
■本刊記者/劉溜 □ 于飛
蒙城縣的一紙紅頭文件,使資產數百萬的“五子牛特校”成為牛群的個人資產——于是,便有了牛群的“裸捐”之舉。前后滾滾而來的,是近600萬元的善款。但是,這些錢卻大部都沒有花到學校上 回想2002年12月6日在全國政協禮堂時的牛群,是何等的豪情萬丈。在那個盛大的捐獻儀式上,牛群當場宣布將自己名下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以及今后的所有收入全都捐給慈善總會特殊教育事業,甚至于“把遺體交給實習醫生放膽練去”——是為“裸捐”事件。 捐贈協議當場予以公證,慈善總會特授予牛群中華慈善總會“慈善大使”的榮譽稱號。 據參加儀式的人回憶,現場的牛群格外激動,面對眾多記者,面對幾十個來自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孩子,他流下了眼淚,說:“社會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支持和厚愛我無以為報。惟一能做的就是從今天開始,把自己的心永遠托付給蒙城,將后半生獻身慈善事業,把自己的一切捐獻給中華慈善總會五子牛特殊教育項目……” 實際上,牛群捐出的全部資產的有形部分,就是“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但其固定資產價值幾何,捐獻資產的公證書里并沒有說明。 牛群捐出的無形資產,包括“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無形資產”、以“牛群”、“牛群的圖像”及與牛群有關的所有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的商標及其所有權、使用權、獲益權屬于牛群本人的部分,也定義模糊。 “裸捐”這個說法,是媒體叫出來的。對“裸捐”在法律上該如何定位?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就覺得這個詞“很奇怪”:“無形資產有很多種,像知識產權就定義很明確。但像牛群這種,他說我的名聲就是資產,可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法律上給予明確界定,而且如何核實如何兌現也是個難題。” 一所曾經歸屬牛群的學校 不管聽得懂聽不懂“裸捐”,善良的普通人們對牛群捐贈聲明中有一條是聽明白的:牛群聲明,自簽署日期開始,他本人所有的廣告費、勞務費收入全部歸中華慈善總會所有——從此后牛群再掙的錢就全部歸慈善事業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高尚的公益精神嗎? 不過,仔細看一看,牛群的“裸捐”與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命運和歸屬緊密相關。談“裸捐”,必不能繞過這所學校。 五子牛特殊教育學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蒙城縣聾啞學校。王之峰與侯志是蒙城縣最早的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成為聾啞學校成立時僅有的兩名特殊教育老師,其余都是普通老師。王之峰回憶學校開辦之初時的情況說,“第一年招了四五十人,分兩個班,學校幾乎沒有任何設備。一開始縣里撥了幾萬塊錢,后來就不再撥了。學校經濟很拮據,光靠學費和補貼連日常開支都不夠用”。 1998年前后聾啞學校發起過一次社會募捐,那次募捐讓王之峰印象極深:“老師們分頭帶學生下鄉,到各鄉鎮向單位要,像要飯一樣。我帶了5個學生,最后要到了50塊錢,還是不錯的收獲。那次總共募捐到幾百塊錢,后來再想找人捐就更不容易,也就不敢再想募捐這回事了。” 中國《新聞周刊》封面系列報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