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三屆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在西安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西部發展新征程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黃奇帆認為,“一帶一路”的偉大意義,不僅在于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優勢互補、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建設周邊命運共同體;還在于深刻變革了近300年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經濟為主的世界經貿格局,形成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黃奇帆表示,“一帶一路”的推動,將重慶、成都、西安、鄭州等內陸城市頂到了對外開放的第一線。陸港城市的興起會推動沿邊開放提質增效:目前發展多年的邊境貿易將從原來邊境線上兩地居民互通有無的單一層次的攤販式集市,發展為多層次的口岸貿易、加工貿易、服務貿易等等,進而推動沿線的通道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快速發展,促進區域性陸港城市群的發展,形成沿邊開放的新格局。
展望未來,黃奇帆表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繼續帶動海港城市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則將推動形成陸港城市,開創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相聯動,沿海城市群與內陸城市群相輝映的新局面。
以下為演講全文
黃奇帆: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第三屆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按照今天會議的主題,我就“一帶一路”深刻改變全球貿易格局,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談幾點意見。
“一帶一路”建設深刻改變了全球經貿格局。近300年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海洋運輸是承載全球貿易流量的主導方式,也因此形成了基于海洋運輸體系的全球分工格局和經貿秩序。也正是在這近三百年間,原本橫亙在歐亞大陸間、以駱駝和馬隊為載體、延綿幾千年的陸路貿易通道日漸被海上運輸方式所替代,歐亞間的陸路交流基本停頓。然而,自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偉大倡議以來,這種格局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特別是中歐班列的開通和運行,將幾乎中斷的歐亞大陸橋變成了沿線國家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陸上絲綢之路,陸地經濟重新煥發華彩。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一帶一路”的偉大意義,不僅在于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優勢互補、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建設周邊命運共同體;還在于深刻變革了近300年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經濟為主的世界經貿格局,形成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一帶一路”推動下的陸地經濟將帶來四方面深層次經濟價值。一是運輸方式和物流路徑的變化將推動貿易分銷體系的重大變革。過去靠海洋運輸組織出口貿易一般需要7-8個環節。而中歐鐵路開通以后,貿易環節壓縮,沿線各國之間的產品可以互相直達末端市場。二是進一步豐富全球運輸服務供給,為沿線產業鏈、供應鏈帶來更加經濟便捷的隱性效益。中歐鐵路的運行時間是海運的1/3,費用是空運的1/5。以中國鄭州至德國杜伊斯堡為例,每標箱貨值5萬到100萬美元的商品適合通過中歐鐵路運輸,因為降低企業庫存和資金占用所節省的資金足以覆蓋多出的運費,還節省了很多短途轉駁的費用。三是有助于形成陸路貿易規則和標準體系。過去幾百年間全球貿易以海洋運輸為主導,形成了以海運為基礎的海洋貿易規則和標準體系。如今,中歐班列的開行為陸路貿易規則和標準的探索和實踐提供重要的試驗平臺。四是更能適應各類貿易業態的創新發展。海洋運輸方式下貿易活動主要是以港口對港口的形式開展的,加工貿易、與貿易有關的服務貿易主要發生在樞紐港,其他地方難以“雨露均沾”。而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陸路運輸則是以一條線的方式在開展貿易,沿線各站點之間都可以產生新的貿易流量。如果說海洋運輸給主要港口帶來了樞紐經濟,那陸路運輸既可以給鐵路樞紐城市帶來樞紐經濟,也給沿線帶來了通道經濟。
在亞歐大陸“世界島”上構建鐵路網,形成新格局。從地理上看,亞歐大陸本身是一個陸地整體,是一些地理學者眼中的“世界島”。海洋運輸的本質是將世界五大洲連接起來,并不能直接改變五大洲內部的運輸方式。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陸路運輸方式的興起,其實質是將亞歐大陸內部的運輸體系進行系統性重構,與海洋運輸方式形成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全球運輸版圖。根據這一視角,我們來思考中國在全球運輸版圖中的角色,除了要繼續鞏固提升中歐班列西出通道、進一步拓寬北上通道、加密與中亞和西歐的物理連接外,同時還要考慮加快建設南下連接南亞東南亞的通道,一方面建設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另一方面還要以中老、中越、中緬三大通道為依托,建設面向中南半島的南向通道。進而把西至漢堡、北至西伯利亞、南至南亞、東南亞,直至新加坡的廣袤陸地連接起來,在這個“世界島”內部構建四通八達的鐵路網,進而有效支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推動內陸地區形成陸港城市。歷史上,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陸上大通道,曾經孕育出了包括長安、喀什、布哈拉、巴爾克等在內的一批樞紐城市,這些城市雖身處內陸,但無一不是當時高度繁榮的商業貿易中心、文化宗教中心。而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海運興起并逐步取代了陸路運輸成為東西方貿易往來的主要通道,帶動了一大批海港城市依港而興,比如倫敦、紐約、安特衛普、鹿特丹、香港、新加坡,等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騰飛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海洋經濟模式下取得的。截至2022年底,全球50大港口中國占據了29席,上海、廣州、深圳、寧波、青島等沿海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并以這些城市為中心逐步形成了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都市圈。如今,從衛星地圖上俯瞰夜晚的地球,會發現燈光如璀璨星辰一般的城市群、都市圈大多數都沿海岸線分布,內陸的燈光則相對黯淡。這是過去數百年來海洋運輸深入發展的結果,充分說明了遠離海岸線上千公里的內陸城市往往處于海洋經濟的“第二線”。從這個角度而言,內陸城市的發展僅僅依靠沿海城市群、都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和產業梯度轉移是不夠的;而是要自身作為開放前沿,在陸地經濟中發揮樞紐作用。
“一帶一路”的推動,一下子將內陸城市頂到了對外開放的第一線,一些重要樞紐城市如重慶、成都、西安、鄭州等地將因陸港的物流匯聚功能帶來更多的人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集,從而帶動加工貿易、先進制造、保險物流、金融服務等產業的興起,進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跟進落戶,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隨著產業興旺、人口集聚和文化交融,城市經濟加快繁榮,形成了新的陸港城市。進一步的,陸港城市的興起會推動沿邊開放提質增效:目前發展多年的邊境貿易將從原來邊境線上兩地居民互通有無的單一層次的攤販式集市,發展為多層次的口岸貿易、加工貿易、服務貿易等等,進而推動沿線的通道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快速發展,促進區域性陸港城市群的發展,形成沿邊開放的新格局。
2022年,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國6.31萬億美元的貨物貿易中,有近4萬億美元是與中國陸地相連或隔海相望的“6加1”個板塊進行的:與東盟9753.4億美元、與歐盟8473億美元、與日韓7200億美元、與獨聯體國家近2000億美元、與南亞國家近2000億美元、與中東地區近3000億美元,以及與港澳臺貿易往來約6300億美元。在海洋經濟的格局下,這些貿易的運輸方式85%是海運,15%是空運。未來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中國大陸與這六大板塊之間建立起高效便捷的鐵路網和多式聯運體系,完全有可能有近50%,也就是近2萬億美元的貨物貿易在中國2.28萬公里的陸上國境線上展開,通過北上、西出、南下的鐵路運輸的方式實現。這2萬億美元貿易額將直接帶動北上、西出方向上的西安、鄭州、蘭州、烏魯木齊、沈陽、石家莊,以及南下方向上的昆明、大理、貴陽、南寧等內陸城市的發展。其中,成渝經濟圈連接西南西北,既是歐亞大陸橋上的陸港中心都市圈,承擔著中歐鐵路北上、西向的支點作用;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的樞紐、泛亞鐵路南向通道的輻射腹地,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經貿往來的關鍵支撐。未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繼續帶動海港城市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則將推動形成陸港城市,開創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相聯動,沿海城市群與內陸城市群相輝映的新局面。
我今天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