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銀行行長左中海:關于中國金融經濟未來發展的幾點思考|金融大時代

鄂爾多斯銀行行長左中海:關于中國金融經濟未來發展的幾點思考|金融大時代
2021年12月27日 15:20 金融一線
  刊首語:2021,中國金融業新十年大幕開啟。新浪財經推出《金融大時代》年度專題,專題包含“100人100瞬間”“時代有溫度”“行業有情懷”三大篇章,回望歷史鏡鑒,記錄金融人物,展望星辰征途。
  作為銀行業的重要組成群體,城商行為地方經濟搭橋鋪路,為企業、居民提供特色金融服務……“100人100瞬間”之《城商行巡禮》由新浪財經聯合《銀行家》雜志社共同推出,聚焦城商行發展,迸發時代之聲。

  鄂爾多斯銀行行長 左中海

  一、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判斷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無論是前30年,還是后40年,從經濟發展角度上講,都是成功的,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對7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原因分析,說法很多,否定前30年的觀點有之,對后40年有不同看法的觀點也不少。當然,共識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制度優勢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保證。工農商學兵、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市場經濟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濟發展保證了戰略穩定性、目標一致性、階段連續性、資源適配性和激勵有效性的統一。這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2.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在經濟發展中的體現,特別是待富群體,更是經濟發展所重點關注的。脫貧攻堅消滅絕對貧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3.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收入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兼顧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歷史選擇。一次分配重效率,三次分配重公平,二次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正在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極大地克服了為生產而生產的資本主義經濟矛盾。

  4.集中力量辦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舉全國之力,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將人力物力財力聚集起來,辦成一兩件大事或者幾件大事,是中國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如兩彈一星,高鐵、5G、火箭軍、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等。這一制度優勢,極大地提高了決策效率,彌補了企業和地方經濟行為的不足。

  5.反腐敗與掃黑除惡永遠在路上。這兩項工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沒有停止過。權力為民并提供人民的安全感,是中國共產黨的目標追求。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早已深入人心,成為現實。在中國,有權任性,有拳任性(拳頭任性),害人害已誤國。正義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反腐敗與掃黑除惡是民心所向,人民所需,既是營商環境,也是生活環境,還是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

  6.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引入生產要素配置的競爭機制,極大地調動了人的積極性,激活了人的潛能,激發了人的創造性,極大的提高了全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1978年開啟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開啟的放權讓利、績效掛鉤為抓手的國有企業改革,民營企業的大發展和資本收入合法化,生產要素的商品化和市場化,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切都為近40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年化9.5%)提供了體制保障。

  (二)后發優勢。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并存。在現有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秩序下,變后發劣勢為后發優勢是非常艱難的抉擇。可喜的是,中國經濟做到了。這根本上得益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用7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兩三百年走過的路。取得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除根本上得益于制度優勢外,還得益于后發優勢和文化優勢。從古至今,中國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強大的軍事實力,居安思危與敢于斗爭的戰略策略,為中國爭得長期的和平發展環境。抗美援朝、中印沖突、對越反擊戰等,就是明證。同時,確保中國的事情中國人自己說了算,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其他發展中國家走彎路的根本所在,自己國家的命運應由自己主宰。

  2.全方位的開放意識。開放的本質是學習,一是走出去,二是請進來,三是合作中學習。從建國初期學習前蘇聯,到改革開放初期學習前蘇東、日本、美國,再到后來學習新加坡、韓國、德國等,敞開胸懷,學習人類文明迄今為止一切優秀的思想成果、技術成果和制度成果,學習一切先進文化知識,并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的加以應用,為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繁榮進步,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3.有選擇的開放進程。融入經濟全球化,不搞政治全球化和軍事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堅持生產領域先開放、服務領域后開放;實體經濟先開放、金融領域后開放;在金融領域,貿易項目先開放、資本項目后開放。這些做法,確保開放有序可控,把開放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4.技術上的跟跑、并跑到領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技術進步領域,從簡單的拿來主義,照抄照搬,到適用技術的定位,適用的就是最好的。再到引進與創造并舉,直到今天在某些領域引領世界發展。與之相伴的,中國經濟也從世界制造到智造,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創造,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先進技術與中國的制度與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相結合,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你有我優,你無我有,你優我廉,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較高的性價比。技術進步的后發優勢,既節約了費用更贏得了時間。

  (三)文化優勢

  1.不同于個人本位文化,中國文化以家國為本位。這有利于增強凝聚力,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抵抗外部干涉。堅持主權大于人權,具有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堅定為國爭光的理想信念。國之大者,人心所向。先謀全局,再謀一隅,先謀長遠,再謀一時。

  2.求人不如求己。中華民族是智慧勤勞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最能忍辱負重、吃苦耐勞的人民,中國文明史是一部親師重教的歷史。修養立身,教育立國。使中國既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也具有搶抓機遇的發展能力,正可謂給點陽光就燦爛。

  3.過猶不及,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發展。和諧文化即平衡文化。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和諧,一以貫之。主張天人合一,見賢思齊。和諧文化有利于和諧發展,新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少出現大起大落,得益于和諧文化。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異,世界大同,天下為公。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十分和諧。

  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從經濟增長速度看,高速增長不再,中高速增長難以維持。對于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規模和速度問題是一個長期突出的問題,一定的經濟規模和適當的增長速度是十分必要的。量變引起質變,沒有一定的數量就不可能有相應的質量。進一步說,沒有GDP的中高速增長(年6%左右),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不現實的,也不是我們所要的。在速度規模與質量的關系中,大而美、大而好、大而強是高質量發展所追求的。小而美、小而強不可取,也與我們的大國地位不相稱。高質量發展是以高技術為引領,以高有機構成為支撐的發展,必須以GDP的中高速發展為條件,如何保持以年化GDP6%左右增長速度是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從經濟結構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十分突出。

  1.貧富差距。就GDP總量來說,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還僅是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左右。這說明我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還不高。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就業壓力挑戰大,隱性失業人群還比較大,低收入就業者占比高。

  2.城鄉差距。沿海地區城鄉一體化水平較高,城鄉差距逐年縮小。但整體上看,城鄉差距還是非常大的,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的生產方式還未擺脫靠天吃飯,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水平較低。

  3.以高科技為引領的高附加值產業占比低,低附加值產業占比高。導致卡脖子,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受制于人。在一些領域投入大產出小,不成比例,成本高、回報差,存在大量的隱形消耗現象。                         

  4.區域統籌發展差距(東西、南北),中外經濟關系不平衡,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失衡,資源與區域壓力過大等。但最根本的還是貧富、城鄉和高科技含量三大差距,最終導致中國經濟大而不強。

  (三)從國際競爭力看,優劣長短并存。

  1.在主權大于人權的現實國別關系中,一個開放體國家經濟發展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國際競爭力,其底線是國家經濟安全。

  2.從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經濟技術與效率方面是短板,成本優勢是根本,差距在技術上,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等硬科技上。勞動生產率低,全要素生產率不高,關鍵技術領域受制于人,種子、發動機、工作母機、先進制造、生物技術、新材料等,優勢僅在便宜。便宜的根本在于低利潤與低工資,掙的是辛苦錢,付出的代價(資源與環境)非常大。其后果是大而不富,大而不強,動不動被卡脖子。

  3.成本優勢面臨嚴峻挑戰。勞動成本優勢有被取代的風險。資金成本和房屋租賃成本長期高于發達國家,工業用能源資源與環境電力成本也高于美國。價廉的優勢面臨挑戰。

  4.市場優勢與經濟安全相關度越來越高。隨著開放領域擴大和開放度的提升,在生物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威脅,對國家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一項平衡的藝術。

  (四)從共同富裕目標看,既要提高勞動收入比重,又要擴大公共消費支出,還要提高就業水平,壓力山大。

  1.隨著人工智能發展,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機器代替人力呈加速趨勢。加之,GDP增速放緩,就業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充分就業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尤其是有一定收入水平的就業更是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這就需要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又會影響就業率。經濟總量、技術進步、勞動富裕、充分就業,單位勞動收入水平的提高,相互制約,處理起來相當棘手。

  2.擴大公共消費支出,重點是解決好教育、醫療、 住房、養老四大難題,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這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國防等重點領域的支出此消彼長,也受到債務水平的制約。

  3.提高勞動生產率,讓每一位勞動者能供養更多的非勞動人口。無論是工業領域,還是服務領域,特別是農業領域,都面臨著投入增加、規模經濟、新技術應用等一系列問題。這也是高質量發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五)債務經濟與流動性不足的矛盾將長期困擾著我國經濟發展,近幾年表現得尤為突出。

  1.在現代經濟中,投資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動力。存量經濟盤活需要增量資金的投入,增量經濟上馬需要新增投資,高科技的研發及其轉化需要大量投入。換個角度看,錢從哪來?這是一個大問題。

  2.就現狀看,M2除以GDP長期在高位運行(260%左右),而現實生活中,各經濟主體都嚴重缺乏流動性,這一矛盾越來越突出。一個聲音說,貨幣供應量太多啦!另一個聲音說,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沒錢。錢去哪兒啦?怎么辦?這是一個大問題。

  3.去杠桿,防風險,這幾年取得了一定成效。擴大投資,擴大公共消費,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又需要大量資金。面對兩難選擇,使人不得不擔心滯脹會出現嗎?這是一個大問題。

  三、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選擇

  (一)傳統基建補短板,新基建創領先。基礎設施投資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是經濟發展的壓倉石,尤其對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更是如此。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基礎設施投資,這種公共投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最為劃算的。在中國,每個地級城市90%以上的縣級市,建高鐵是非常必要的。全國性的大江大河的治理、全國性水利基礎設施、全國性地下管網的布控布局,是一個非常大的投資領域。以5G、新能源、物聯網為核心的新基建,急需頂層設計,全域規劃,加快實施。新基建永遠在路上。

  (二)全方位鄉村振興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抓手,也是把飯碗捧在自己手里的根本舉措,還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內容,更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攻堅領域。沒有鄉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沒有美麗鄉村就不可能有美麗中國。鄉村振興需要現代先進產業引領,基礎設施配套,經濟、政治、文化、衛生、教育等全方位跟進。鄉村振興30年到建國100周年的時候,中國城鄉差距基本消亡,使目前占全國人口60%左右的農民實現同步富裕。這將是脫貧攻堅之后,中國又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偉大創舉。

  (三)從工業體系到全產業鏈制造,建設中國人把飯碗捧在自己手里的工業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建立了全面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是中國走向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和根本保障。在構建以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必須做好補短板、延鏈、補鏈環節。特別是在高端技術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環節,一定要有所突破,徹底擺脫卡脖子的窘境。在這方面,我們的部委責無旁貸,要有擔當、找差距、做設計,創造條件、提供便利。只要資金到位,科研院所、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龍頭民營企業和大中小企業,將不負所托,不負眾望。盯住、瞄準前沿,提高研發費用占比,大幅度增加科研費用,中國科技工作者就會無往而不勝。同時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為科技進步,為全產業鏈建設,為不再被卡腦袋進而卡脖子,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新能源、半導體、數字經濟三大短板必須補上,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房地產三大支柱產業缺一不可。以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為主要的能源結構性革命,將改變我國以石油和煤為主的歷史,將創造一個超越石油能源為主體的新能源時代,降低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以芯片制造應用為核心的半導體技術,將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的持續發展,助力智能制造和高質量經濟的發展。制約我國數字經濟的因素,除芯片外,還有數控機床和精密制造,而最根本的制約環節是工業母機的落后。

  個人認為,國防建設,人民健康,人流、物流、信息流相關的產業,將成為新支柱產業。這包括軍工及其相關產業、健康及其相關產業、新能源汽車與高鐵、移動智能終端(智能手機)、房地產、現代物流(全國一體、分類聯網配套、存儲運鏈接的商品流通體系)、新能源開發及存儲配送、新舊基建、節能減排及環境友好以及鄉村振興等將成為未來的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其中,新能源及其應用(含新能源汽車)、新舊基礎設施(含高鐵)、國防軍工、房地產和鄉村振興將是重中之重。

  (五)國防安全、國際競爭力和共同富裕是中國經濟由大變強三大根本性問題。與此相適應,先進高端制造、鄉村振興和一帶一路將成為三大投資重點,政府、國有企業和民營經濟協同奮進,缺一不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成本、保重點、促增長、穩就業、防通脹,需統籌兼顧。

  四、金融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當前金融工作重點應放在保增長、促就業和提高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方面。

  (一)社會融資總量要與經濟總量相適應。十四五期間,要實現GDP年均6%以上的增長,社會融資總量年均增幅應保持在10%以上。近年來經驗數據表明,社會融資總量每增長1%,GDP則相應增長0.8%。考慮到存量經濟的損耗和盤活存量經濟的需要,10%的社會融資總量增幅是大體合理的。考慮到新興經濟領域和新基建的支出,以及充分發揮金融引領經濟發展的作用,需要社會融資總量適度超前經濟總量,12%以上的社會融資總量增幅是必要的。

  (二)M2與GDP之比,要考慮中國國情,其短期比值要比國際平均水平高。這是由于,中國人有窖藏現金的習慣,如按2萬億的量計算,考慮乘數效應應由8萬億的量。再看政府融資占用,就地方政府來說,粗略估計應有70萬億,而這70萬億多數固化在樓堂館所、公園綠地、道路廣場,很少產生現金流。加之個人負債的大頭套牢在房市和股市上,以及資金外流因素,這窖藏、固化、套牢、外流四大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初步估算在100萬億元左右。所以,出現了M2與GDP 之比在高位運營,而政府、企業和個人流動性緊張的奇怪現象。所以,M2的合理量僅考慮GDP增幅和物價上漲因素,是不夠的,也是不科學的,更是不符合實際的。

  (三)地方政府債務化解工作的重點是保到期還債和降成本。在中國,地方政府功能特殊,既是運動員,也是教練員,還是裁判員,改革開放40年偉大經濟成就,地方政府功不可沒,但代價也非常大。一是非盈利項目占比過大,初步估計占比70-80%,二是投資效率低,與民營企業相比,民營企業7個億干完的項目,政府需要10個億才能干完。綜合長遠考慮,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必須化解,越早越快越好。這是因為地方政府債務拖欠民營企業,拖欠金融機構,使政府的誠信形象大打折扣,使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壓降困難,使民營企業面臨破產和失信狀態。二是化解方案要實事求是:  1.對政府債務進行審計確認和評估,壓實政府債務基數。2.一次性現金借還的,打7折執行,不再追究。3.對地方政府拖欠金融機構和民營企業債務,由中央財政發行10年期以上國債進行置換,變地方政府拖欠商業金融機構和民營企業,為地方政府拖欠中央政府,達到既保到期支付,又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目的。初步估算,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債務成本由目前年化6%,降為年4%以下,降200至250個BP,每年節約利息支出近萬億元人民幣,每年10萬億元,爭取3-5年置換完畢。4.鎖定地方政府債務總量,嚴控地方債務增量,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四)民營經濟需要與其經濟貢獻相匹配的金融支持。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嚴重制約甚至阻礙著民營經濟的發展,進而對GDP、就業、稅收、科技進步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與融資貴相比,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現實生活中,僅僅是因為民營企業而得不到融資的現象極為普遍。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各商業銀行、租賃公司、信托公司,從2022年元月起,對民營企業的新增融資量必須與民營經濟占當地GDP新增量的比重相適應,經過3-5年的努力,達到民營企業經濟融資余額與當地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相適應。為此要求:1.全社會要像愛護科學家一樣愛護民營企業家。2.對民營經濟融資占比低的金融機構由各級組織部和紀監委約談。3.在各級政府網站按季公布各金融機構民營企業融資變動情況。4.將民營經濟融資情況納入央行、銀保監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評級和監管考核體系。5.對直接融資,暫不做考核。因為民營企業融資難主要是債權融資難。

  (五)降資金成本將成為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的金融經濟工作抓手。高舉為人民服務旗幟,樹立為國爭光理想,應當成為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的精神。成本優勢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特征,且正在向物美價廉轉變。在各生產要素成本中,最可降的成本有兩個:一個是房租成本,一個是資金的成本。勞動成本應當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提高,這也是共同富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目標的要求。1.不僅要降準,而且要降息,尤其是要降低貸款利率。建議從2022年起,任何金融機構的任何方式的融資成本(全口徑)一年期融資年化不應該超過4%,其他任何期限融資年化不超過5%。2.在嚴格做到這一點的前提下,放開存款利率。商業銀行各類存款利率,實行市場定價,真正把資金引流到利用效率高的金融機構,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資金配置效率。3.對違反目標利率的金融機構,發現一起,整改一起,絕不手軟。因為從長期看,利率不取決于通貸膨脹率,而取決于實體經濟資本平均回報率。

  (六)補充資本將是銀行類金融機構的長期工作。自從資本充足率從8%提高到10.5%,重點金融機構提高到11.5%,資本不足就一直困擾著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以致業界提出輕資本的輕型銀行發展路徑(輕資產有脫實向虛之嫌)。這一政策變化,使商業銀行原來發放1個億貸款,只需要800萬元資本金,現在變成了需要1050萬元,重點金融機構則需要1150萬元。這嚴重限制了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建議有關方對資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后的不良反應做出應對,建議不要動不動就擴大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范圍,建議支持建立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

  (七)關于金融創新與防范金融風險。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必須以金融創新和防范金融風險為前提,并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為此建議:1.鼓勵商業銀行在資產業務方面,投貸聯動,即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并進。一是彌補資金利率下降利差縮小收益下降的損失。二是改變社會融資結構,逐步增大直接融資比例。2.鼓勵商業銀行在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階段性持有實體企業股份,即直接債轉股,不再通過第三方金融機構操作。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也可以提高效率,實質是一樣的。3.防范金融機構風險,重點一是在股權規范,二在信貸風險,三在經營數據真實性。對問題金融機構給予兩到三年整改時間,到期仍不達標的,進行合并是十分必要的。這也符合規模經濟發展的需要。4.存量經濟已經非常大,為盤活存量經濟,盡快推出商業銀行并購重組融資辦法十分必要。5.對退役軍人、大學生、全國高等院校等中級職稱以上人員,給予1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的創業創新政府貼息貸款,期限十年及以上。促進全民創業、全民創新局面的形成和專精特新企業成長。

  總之,面對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人的事情中國人自己說了算,堅持改革開放,心中永遠裝著國家和人民,堅持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和學習心態(合作是最好的學習),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中國金融經濟必將走出一條健康、較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中國不缺市場,不缺勞動力,不缺創造力,缺的是對勞動者和市場主體活力的激發與調動。我們相信,真正充分發揮好制度優勢、后發優勢和文化優勢三大優勢,中國必將引領世界金融經濟發展,再創百年輝煌。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玫

相關專題: 金融大時代專題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31 天岳先進 688234 --
  • 12-31 創耀科技 688259 --
  • 12-30 唯科科技 301196 --
  • 12-29 招標股份 301136 10.52
  • 12-29 泰慕士 001234 16.53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