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溫暖我們生活

薪火相傳,溫暖我們生活
2024年12月28日 05:14 齊魯晚報

  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增至59項;12月再添4項非遺代表作,“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申遺成功,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遺產項目實現“轉名錄”,我國世界非遺總數達44項居第一。

  記者 張向陽 濟南報道   

北京中軸線:

紅墻黛瓦間,鏈接古今世界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成型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700多年來,這條北京城的“脊梁”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賡續不絕,也見證了大國首都的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遺產區占地589公頃,緩沖區占地4542公頃。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15個遺產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等遺存。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

   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認為,北京中軸線延續“中國秩序”,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這條軸線上展現出來,它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獨特,甚至是唯一的見證。

巴丹吉林:

沙漠遇見湖泊,驚艷了世界

  一提起沙漠,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黃沙連天、蒼涼干旱的“生命禁區”。然而,在內蒙古巴丹吉林,你看到的是沙山聳立,沙脊如刃,清澈的湖水倒映著古廟滄桑,意境悠遠,美不勝收。巴丹吉林,這個此前并不被外界熟知的神秘沙漠,以令人嘆為觀止的瑰麗畫卷驚艷了世界,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以其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和地質地貌價值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沙漠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巴丹吉林沙漠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銀額盆地,多樣的風蝕地貌、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和世界上最高、最密集的高大沙山是其獨一無二的顯著特點,這里有世界上最高大的沙山——必魯圖峰(相對高度460米),還有諸多超過200米的高大沙山,161.7萬公頃的廣袤沙海中,144個湖泊星羅棋布,微生物群落和鹽分的不同,使其呈現出粉色、藍色、綠色等多種絢麗色彩,美輪美奐。全球少有沙漠可以與巴丹吉林沙漠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景觀和不斷變化的地質地貌特征,令人嘆為觀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干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生命驛站助候鳥翱翔世界

  7月26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新晉觀鳥勝地究竟有何獨特魅力,能夠贏得全球專家的一致認可?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只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可謂生命驛站。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申遺首席專家雷光春曾經說過,這些地方不但擁有世界級的濕地,還有看一眼就“賺翻”了的候鳥!比如“自帶飯勺”的勺嘴鷸,全球僅剩500余只。“這才真的是限量版,看到一眼就賺了!”

世界非遺版春節:

“年味”火出圈走向世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且象征著團圓和希望的節日,2025年蛇年即將到來,人們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

  春節申遺成功,彰顯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蘊含的中華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進一步增強。自古以來,春節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炎黃子孫心中不可替代的盛事,是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佳節。備年貨、貼對聯、放鞭炮、掛燈籠、逛廟會、吃年夜飯、拜年、發紅包、看春晚……再到街頭巷尾熱鬧非凡的舞龍舞獅花燈表演,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寄托著人們對春天對新的一年的殷切期盼,飽含著中國人對家庭、對親情、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與熱愛,凝聚著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不息的文化基因與情感密碼。

  春節申遺發起者馮驥才先生認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調動了自己喜聞樂見的所有的文化與藝術的方式與形式,包括民間的祭拜、廟會、戲劇、舞蹈、曲藝、繪畫、書法、工業、飲食、游藝等等。集體創造了一整套極其密集和豐富的年文化,無論其文化規模與價值,還是精神深在的內涵與意義,春節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非遺。

“羌年”:

“云朵上的民族”的盛大節日

  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并通過我國“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項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燃起火塘“萬年火”,跳起歡快的莎朗舞,千人壩壩宴共慶豐收與團圓。“羌年”,是居住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理縣、茂縣、松潘與綿陽市北川、平武等地的羌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相關活動通常持續3—5日。

  羌族被稱作“云朵上的民族”,“羌年”是集羌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歌舞藝術、傳統技藝、節慶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實踐,是羌族文化的全方位展現,見證著羌族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時代變遷中的不斷發展,它的文化價值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三千年“活化石”:     黎錦燦若云霞綻放世界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棉紡技藝之一,被稱作紡織業的“活化石”。

  對于沒有創造文字的黎族,黎錦像一本“史書”,寫就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早在新石器時代,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已會使用工具制作繩索或絲線。西漢時期,已織造出精美的“廣幅布”。至宋代,黎族的紡織達到很高水平。元代,黎族紡織工藝已傳至全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有麻織、棉織、織錦、印染(包括扎染)、刺繡、龍被等品種,以色彩鮮艷、圖案多樣、工藝精湛而聞名,被贊嘆“光輝艷若云”。如今,古老黎錦正穿越歷史長河,以時尚化、潮流化、年輕化、國際化的設計形態融入現代日常生活。有些產品還走進了英國、意大利、韓國、日本、挪威等國家的文化展演和消費市場,綻放多樣風采。

木拱橋營造技藝:

長虹臥波,連通世界

  清流激湍,映帶著兩岸的山嶺村舍,溪澗之上是一座座古樸的木拱橋,溝通著道路,也連結著人心。它們被譽為“橋梁建造活化石”,有如一道道長虹,飛跨在浙南閩北的山水之間。

  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是使用我國傳統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并構筑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這一技藝體系源于唐代的木拱橋三條橋,現主要流傳在浙江、福建等地。木拱橋不僅聯通了山路,更承擔了鄉民集聚、休憩娛樂、舉辦民俗活動等功能。此次“轉名錄”,標志著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項目從“急需保護”進入到“正常保護”,實現了良性循環,代表了國際社會對項目保護傳承成效的高度認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北京中軸線 沙漠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
  • 12-30 鈞崴電子 301458 10.4
  • 12-30 賽分科技 688758 4.32
  • 12-24 星圖測控 920116 6.92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