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泉州發布
在我國東南沿海,矗立著這樣一座被譽為“民辦特區”的獨特城市,888.3萬常住人口孕育了155.52萬戶經營主體,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一位老板。這座城市供應了全球70%的民用對講機、20%的運動鞋;全國70%的石材進出口、65%的工藝陶瓷出口、20%的休閑食品及10%的紡織服裝;這里的企業每年可生產馬桶450萬套、泳衣3200萬件、衣架6億個……擁有安踏、恒安、九牧、七匹狼、達利、盼盼、柒牌、特步、361°等近160個全國馳名商標,這就是“民營經濟第一城”“晉江經驗”發源地——福建泉州。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泉州這座既沒有超級城市群輻射,又沒有大城市幫扶的沿海城市,硬生生靠眾多民營企業“愛拼才會贏”的實干,一舉入列“萬億城市”。截至目前,泉州擁有7萬多家工業企業,其中規上工業企業超7000家,轄區內的每個市縣區,幾乎都有強大的產業集群。如晉江市擁有超3000億元的鞋服產業集群,超1000億元的紡織產業集群,以及建材和食品兩個超500億元集群,全球三分之一的傘具和30%的泳裝均來自這里。南安市則擁有“世界石材看中國、中國石材看南安”之美譽,其石材產業和日用輕工業產業集群均超千億。作為我國紡織服裝最早的發源地和集散地之一,石獅市的紡織服裝、智能制造、海洋食品產業集群也表現搶眼,全國每5件沖鋒衣中就有1件出自石獅,每秒就會有14件快遞從這里發出。除此之外,洛江區的機械裝備、安溪縣的茶、德化縣的陶瓷、惠安縣的石雕、永春縣的香料等產業集群不僅具有特色,而且發展勢頭強勁。時至今日,泉州已經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正在全力打造“石化—紡織鞋服”兩萬億級、“建材—家居”萬億級、“機械—電子”萬億級的產業鏈群,以及若干個百億級、千億級新興產業,“經濟航母”正在形成。
對于泉州經濟來說,主要兩個關鍵詞是工業和民營企業,而縱觀其產業,大多還是以鞋服、紡織、建材、石化等傳統為主,因此,“過于傳統”“老態龍鐘”也是被外界認為泉州近兩年在“萬億城市”排名中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全國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如何抓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泉州經濟發展的首要課題。今年上半年,泉州以6.7%的GDP增速跑贏全國,排在全國26座“萬億城市”之首,迸發出的強勁發展動能讓人吃驚,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傳統”的泉州“提速進位”?記者深入走訪了晉江、南安、石獅、洛江等地的政府、企業,以期揭開背后的真相。
讓傳統開出“智造”之花
泉州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這里“市井十洲人”穿梭如織,繪就了一幅幅人聲鼎沸、文化交融的繁盛圖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喧囂,更是見證了它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的無盡風華。長期以來,紡織、制鞋等傳統產業一直是泉州的經濟支柱,全國26個“萬億城市”中,泉州傳統產業憑借起步早、積淀深、規模大的優勢,在制造業領域內占據著重要地位。時至今日,泉州的傳統產業不僅為新技術融合創新提供了優越環境,也成為新興產業孕育與壯大的搖籃,蘊含著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及開拓未來發展空間的巨大潛力。在探索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細致雕琢傳統產業,力求使其在新時代浪潮中煥發新活力,是當下泉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坐便器能有多少“含金量”?馬桶能有多少“黑科技”?走進位于南安市的九牧集團“5G智能馬桶燈塔工廠”,記者發現,馬桶的世界里有令人驚訝的“科技與狠活兒”。在該企業的展廳,一款太空艙式設計的新款智能馬桶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款名為“X90超靜音數智馬桶”的產品,其沖水聲音低至38分貝,即便在夜間使用,也能確保家人的休息不被打擾;行業首創65毫米最大排污管徑,確保排污順暢無阻;升級后的全水路除菌系統,除菌率高達99%。此外,該馬桶還植入了行業首創的紅、藍光照射理療模塊,紅光可促進皮膚傷口愈合,藍光則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另一款魔力泡智能馬桶,泡沫盾360度覆蓋,具有防濺、防臭、防菌等多重功能,可以防止細菌和氣溶膠的滋生,每次添加一瓶480毫升的除菌水,就可以使用1000次,目前全行業領先。
馬桶的打開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用語音、手、腳等皆可控制,讓用戶在不接觸馬桶的情況下完成各種操作,更加安全衛生。此外,針對不同的人群,臀洗模式也有單股、多股、輕柔、強勁等不同的設計,如兒童肌膚比較嬌嫩,沖洗水花相對比較輕柔,對于排便困難者可選擇脈沖強洗,助力腸道蠕動,等等。為了預防臀洗噴嘴擁堵,九牧研發出了行業首創的頂針除垢技術,即在清洗前后,紅色頂針會自動將噴嘴污垢頂出。此外,馬桶座圈溫度與水洗水溫會根據室內環境自動調整,AI除菌、尿液健康監測與分析等功能應有盡有。在這里,傳統產業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詞,儼然已成為高新技術的展示窗口。
走進九牧占地100畝、總投資8億元、年產450萬套馬桶的“黑燈工廠”,傳統車間工人繁忙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黑暗中悄然上演的高科技生產盛宴。整座工廠分為注塑和組裝兩大部分,注塑車間內,60多臺精密注塑機和60多個機械臂協同配合,一件件新鮮出爐的注塑件被靈活的機械手臂精準地抓取、擺放,一天24小時生產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這一切,都得益于九牧自主研發的MES系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提前將注塑的11個生產參數錄入系統,便可以精準調度每一個生產環節。”以前,工人需要扛著沉重的物料,來回穿梭,手動加料,現在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哪臺注塑機缺少物料,并通過AGV小車智能搬運,自動加料,節約了近百號人工。以前,注塑件脫模后需要人工檢查是否合格,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現漏檢的情況。現在,5G注塑模內視覺檢測系統的加入,能夠自動識別注塑件的脫模情況,一旦發現異常,便會立即報警讓工人能夠及時處理,確保生產的安全與穩定。注塑車間生產出的半成品,會被AGV小車運輸至智能立體庫房存放,在這里,巷道堆垛機、穿梭車不停忙碌著,物料被高效、精準地碼放,需要的時候會自動搬運出來,靈活調度,讓生產流程更加順暢與高效。同時,九牧還積極運用3D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后臺實時監測立庫的實際運行狀態,確保物料存儲與運輸的精準與高效。
在組裝生產線上,九牧的工人只負責一些柔性化工序,其他均交由機器完成,整條產線需要組裝完成20多個零部件,以前需要近10個工人,現在只需一人即可操作完成。這座工廠里,一條年產30萬套智能馬桶的生產線僅需11名工人,全年下來,可輕松產出450萬套智能馬桶。科技加持下,九牧新啟動的“5G智能馬桶燈塔工廠”效率飛躍:綜合效率激增37%,物流提速45%,零件合格率逼近99.8%,生產效率狂飆67%。經過14年的發展,如今的九牧已傲立行業之巔,共產銷智能馬桶破千萬套,在中國市場上獨占鰲頭,年產能更是高居世界首位。
我國民營經濟版圖中,泉州下轄的晉江市熠熠生輝,這里不僅是“晉江經驗”的發源地,更是活力四射的創新熱土,紡織服裝與鞋業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是這座城市經濟的中流砥柱。近年來,晉江紡織服裝行業各種新技術、新材料與新產品不斷涌現,眾多企業積極投身于自主性、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研發之中,加速推動著紡織行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走進晉江市華宇錚鎣集團,繁忙而有序的生產場景映入眼簾,在寬敞明亮的數字化織造車間內,一排排經編、緯編及梭織機器轟鳴著,約1000臺織機支撐起了該公司4.5萬噸的強大年產能。與傳統紡織車間不同的是,車間內只有少量工人,他們不再需要緊盯著每一臺織機,得益于智能化的監控系統,一個人就能輕松監控約10臺機器的運行。他們的目光更多投向了顯示屏,那里實時滾動著生產數據。
進入這座智能紡織車間的深處,MES系統的巨大顯示屏上,實時展示著車間訂單進度、設備狀態及質量數據。據工作人員介紹,“智慧大腦”指揮下,生產變得更加透明、高效,“開機率從70%提升至90%”。而在APS經編智能排程系統的幫助下,華宇實現了紡織生產的精準排產,系統會根據客戶訂單、交貨日期、設備狀態及庫存情況,利用大數據制定排程,使得生產效率提升了80%,人工成本降低了50%。除此之外,智能找布系統的引入,更是為客戶帶來了極大便利,在這個類似于“布料電子圖書館”里,庫存面料款式達3萬余種,客戶只需拍照搜圖,系統即可快速響應,準確找出所需布料。
從視覺檢測到自動找布、排產,再到倉儲與物流配送,在華宇,智能化的身影無處不在。據華宇錚鎣集團執行總裁蘇成喻介紹,該公司的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始于2010年左右,當時晉江市政府承擔費用推動企業與高校合作,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需求。“當初,每臺織機都需要一個人來監控,假如我們有1000臺設備,就需要1000個人,實行三班倒制度可能就需要3000人。除此之外,紡織車間內的噪音很大,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對工人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再加上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的難度也在增加。所以我們開始思考是否有可以替代人工的方案。”蘇成喻表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華宇率先與哈工大合作研發了經編視覺檢測系統,“我們最早應用的就是視覺技術,利用傳感器取代了人工盯機,經過多年的反復測試,于2018年完成全面部署。此后,經編機臺運轉效率從70%提高至85%,良品率也從85%攀升到90%”。蘇成喻介紹,嘗到智能化“甜頭”后,接著該公司便與中科院某裝備研究所合作,推進智能排產,生產效率和智能化程度再次大幅提升,智能排產系統則為客戶提供可視化接口,可實時查看訂單執行情況。為更高效利用布料資源,華宇還打造出了共享設計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客戶隨意點擊某個布料,就會自動生成相應鞋子的3D模型,可以模擬任意布料和款式。此后,為了解決傳統庫存管理困難,再次通過科技,簡化工藝分析過程,推出了智能找布,“過去20多年,我們總共開發出3萬多種布料品種。比如,當客戶拿來一塊布料樣本時,我們之前需要專門進行工藝分析,通過在放大鏡下觀察其工藝組織,然后制定工藝單。而現在,智能找布系統讓原本可能需要10天至15天的開發周期,縮短至2小時之內。”蘇成喻說。
時至今日,華宇特別注重材料和設備的創新,尤其在設備方面,近5年來,華宇自主開發出10種新型設備,“因為只有獨特的設備才能生產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我們創新的目的是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服務。”在蘇成喻看來,運動面料行業盡管屬于傳統行業,卻也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國內市場潛力無窮,發展空間巨大,關鍵取決于優質服務和持續創新。
在當今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浪潮中,“智改數轉”已然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而泉州正緊握這把鑰匙,全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據統計,在泉州7035家規上工業企業中,已有超過5400家勇立潮頭,積極投身于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占據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近78%,這一數字背后,是泉州對智能制造的堅定追求與不懈努力。今年,泉州捷報頻傳,先是榮登“2024年度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名單,隨后又入選第二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向著國家新型工業化試點城市目標穩步邁進。幾年的深耕細作,讓泉州在產業數字化的道路上積累了寶貴經驗,也深刻洞察了企業的需求,針對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不會轉、不敢轉、不懂轉”難題,泉州又于今年3月試水推出了“數字超市”平臺。這個平臺,如同一座橋梁,快捷、精準、有效地連接起數字化服務商與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服務,讓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征途中,步履更加堅定。
用“創新”拓寬市場空間
時至今日,在主流的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之外,一幕幕“老樹發新芽”的轉型升級劇目也在泉州持續上演,傳統企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創造力,眾多企業不僅精耕細分領域,更是不斷拓展產品功能的邊界,解鎖應用場景的無限可能,拓寬市場空間的廣闊天地。
泉州下轄的南安市,許多鄉鎮都承載著諸如“中國童鞋之都”“中國糧食城”“中國雨傘城”等一系列“國字頭”產業集群的美譽。而在“中國石都”水頭鎮,一家名為泉州利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卻始終堅守在聚丙烯(BOPP)薄膜這一細分領域,致力于產品功能的拓展、應用場景的豐富、產品附加值增的提升。走進利昌新材料生產車間,一條高效運轉的聚丙烯(BOPP)薄膜生產線映入記者眼簾,它正快速地將塑料顆粒轉化為廣泛應用于各類日用品包裝、印刷等領域的薄膜。這些薄膜,不僅是寫真廣告打印、不干膠標簽印刷的載體,更被應用至電子領域。利昌新材料的客戶包括百事可樂、可口可樂、景田礦泉水等眾多知名品牌,其生產的PP合成紙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60%。
利昌新材料共有兩個生產基地,位于水頭鎮的基地擁有四條先進生產線,記者在現場看到,聚丙烯樹脂作為主要材料,在投料區被投入料罐中,經過高溫洗禮后融化成流動的液體,進入橫拉與縱拉的環節。這一過程中,塑料被逐片逐片地擴展,逐漸延展成均勻的薄膜。經過擠出、拉伸、卷繞、分切等工序后,一卷卷長寬不等的BOPP薄膜會被送到不同行業客戶的手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條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僅需少量工作人員通過控制面板進行操作,便能輕松駕馭整個生產過程。據利昌新材料總經辦經理林艷麗介紹,該生產基地目前年產能達到10萬噸至12萬噸,年產值高達10億元,僅需400名左右工人就能完成。
如今,BOPP薄膜這一通常出現在廣告和飲料瓶上的材料,在利昌的創新下,正逐漸擺脫傳統應用領域的束縛,邁向更加多元的市場。利昌新材料總經理呂達民告訴記者,行業內BOPP薄膜應用最廣的是透明包裝膜和封箱膠帶,而利昌正在開辟更加寬廣的“合成紙”領域,“合成紙是通過塑料工藝替代紙張應用的產品,具有傳統紙張無法比擬的優勢,如防水、防油、耐撕裂等。我們合成紙的應用場景已經從當初的兩個領域,快速擴展至17個,涵蓋了濕紙巾中的隔絕紙、紙尿布中的粘貼部分、面膜中的載體等。”此外,利昌新材料通過自主創新,還進入了電子領域,其自主研發的BOPP光電反射薄膜,專為各類顯示屏及LED燈具的反射需求而設計,反射效率高達93%至98%,同時成本控制得當,僅為傳統產品的50%至60%,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呂達民表示,不斷追求創新,拓寬應用領域,推動跨行業開發是利昌新材料的發力重點,而這種策略不僅增強了其產品的抗沖擊能力,還使得公司整體營收持續增長。如今,該公司年產值已突破10億元大關。
同樣,如何讓傳統企業成為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泉州各地都在積極行動。在泉州市洛江區,路面機械、挖掘機械、建筑機器人、控制裝備等機械設備企業集聚,已發展成為超百億的產業集群,近年來,該區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積極培育壯大一批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高、產業支撐作用大的“專精特新”企業,新源重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紀80年代,新源重工創始人鄭永忠還是一名電氣焊學徒,主要從事拖拉機、工程車的維修工作,隨著技藝精進,他于1997成立了“新源修配廠”,成為當地進口工程機械維修的領軍者。當時,國內挖掘機多依賴進口,在不斷的摸索與維修實踐過程中,鄭永忠覺得,唯有研發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2000年,他在經驗積累和廣泛學習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出了國內首臺360度輪式挖掘機,一舉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當時,國內主要還是以履帶挖掘機為主,輪式挖掘機噸位較小,旋轉最高能做到180度。我們研發出的5噸級360度全回轉輪式液壓挖掘機,獨樹一幟。”新源重工副總經理顏文山介紹,正是在技術和創新引領下,新源重工從一家小小的修配店逐步蛻變為大型機械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擁有2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涵蓋了整個輪式挖掘機專利體系。去年,新源重工以4796臺的年銷量和47.78%的市占率蟬聯年度輪挖銷量冠軍,產值高達8億元。“我們是國家級單項冠軍,截至今年8月,銷售產值已經逼近6億元,相較于去年實現了20%以上的顯著增長。”
如今,新源重工生產的輪式挖掘機,早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挖土機”范疇。“它更像是一個移動的機器手,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更換不同的工具頭,實現多種功能。無論是夾木頭、夾甘蔗,還是抓棉花、伐木切割,它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務。”顏文山向記者介紹,之前市場上出售10臺設備,有9臺履帶挖掘機,如今隨著工程機械應用行業的改變,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變化,相對輕便和工具化的輪挖銷量將會大幅增長,超越履帶挖掘機只是時間問題。他向記者生動描述了新源重工輪挖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新疆的廣袤棉田中,輪式挖掘機可以化身為棉花收獲的得力助手,它配備的抱抱夾,能夠輕松地將棉花裝載到貨車上;而在樹木砍伐和甘蔗收割等領域,只要在前端裝上抱夾和電鋸,就可以大展身手;在云南的咸菜廠和泉港的鹽場,給輪挖機械臂裝上不銹鋼抓斗,就可以輕松裝卸貨物;此外,修好的公路上如需開挖埋設管道,輪挖機械臂裝上破碎錘,即可化身為破挖工具,裝上電鋸則可以應用到高速公路兩側的樹枝切割,等等。
“我們雖然規模較小,但船小好調頭,市場反應快。”顏文山表示,新源重工將繼續深耕細分領域,努力將這個賽道做到全國第一甚至全世界第一。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新源重工目前80畝的生產基地,產能極限約為5000臺輪式機械,已無法滿足其生產需求,為進一步提升產能,在距現有生產基地約5公里的地方,該公司新建了一個占地約145畝的5G智能數字化工程機械制造產業園。據顏文山介紹,在這個新的生產園區,新源重工將實現企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目標,“我們規劃了研發樓、員工宿舍以及3套生產廠房。打造自動倉儲和噴漆的無人車間,電焊和噴漆工作將全部由機器人完成。”今年,擁有不到300名員工的新源重工,產值將超過9億元,人均產值高達300萬元以上。據悉,新廠建成后,預計該公司年產能將提升至1萬臺以上,年產值將達到20億元,人均產值將提升至500萬元以上。
為了持續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積極助力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同時,泉州市大力實施“抓創新促應用”“抓工業設計促產業提升”等專項行動,大院大所由18家增加到28家,累計建成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8家。在科研機構、大院大所助力下,傳統企業的“專精特新”路越走越順暢。位于晉江三創園內的福建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是2016年由晉江市政府發起設立,后交由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運營的新型研發機構,旨在通過推動石墨烯技術的發展,打通創新產品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全創新鏈條,實現科技助推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在海峽石墨烯研究院一樓展廳,記者看到如石墨烯改性碳纖維材料制件、石墨烯改性TPU防色遷復合膜、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海綿等各種產品琳瑯滿目。工作人員介紹,添加石墨烯改性碳纖維材料的跑鞋,更輕、回彈效果更好,可減少運動能量消耗;石墨烯改性TPU防色遷復合膜徹底解決了傳統鞋服用TPU材料制作成logo或者商標時,在高溫高壓印染下易顏色遷移、變色和褪色,導致產品報廢這一痛點;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海綿,抗靜電效果好,可用于防靜電勞保領域、火藥廠、煙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生產場景。
據海峽石墨烯研究院副總侯曉艷介紹,成立短短兩年多,該研究院已攜手晉江企業,成功打造5大聯合實驗室;組建了20余人的科研夢之隊;精心制定超過80項企業工藝與檢驗規程;累計獲得13項專利,并建立起近百項標準規范體系。通過與晉江企業泉州市星達鞋服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創辦實驗室,海峽石墨烯研究院成功實現碳纖維材料及超輕碳板(預浸料)的產業落地,“我們研發的碳板彎曲強度由傳統T700碳板的1453.53MPa提升至2084.73MPa,彎曲模量由原來的77.84GPa提升至105.42GPa,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耐折度和彈性,同時減輕了重量,較好地滿足了當前專業競技碳板跑鞋、籃球鞋的輕量化需求,目前已經獲得了晉江頭部運動品牌等企業的訂單。”此外,今年7月,海峽石墨烯研究院又聯合晉江國企及星達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福建烯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推動鞋服領域的多項石墨烯應用技術落地。時至今日,晉江已引進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所、中國紡織科學院海西分院等在內的9家國字號科研機構,圍繞“企業、平臺、人才”三大創新主體,打造創新綜合體,全力推動體育用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升級和創新?。
解“痛點”做強“中國制造”
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束縛,跳出舊有的生產力發展路徑,將更多創新技術和加工工藝落實到生產制造中,不斷積聚新的發展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而在泉州這座經濟活力四射的城市,許多傳統企業不僅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同時也瞄準生產工藝、市場需求的痛點、難點、堵點,不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投身實踐,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在泉州市洛江區,長期堅守在瀝青混合料、瀝青再生、水泥混凝土等攪拌設備生產一線的福建省鐵拓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憑借著在細分領域的不斷專研和創新,拿下了近40%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和60%的國內市場份額,是名副其實的行業“專精特新”領軍企業。自2004年成立以來,鐵拓機械用20年的時間,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打造具有專利特性的專業設備。“為了滿足全球各地日益增長的修路施工需求,我們最顯著的的特點就是將設備持續升級,并越做越大。”鐵拓機械總經理高岱樂介紹,當時一款創下“中國之最”的攪拌設備,其容量高達7.5噸,如果拿車排量作比,就是相當于市場主流都是3.0L至5.0L排量,而鐵拓機械則做到了7.0L。在鐵拓機械生產廠區的展廳內,記者看到了另一款巨無霸瀝青攪拌組合設備的模型,據悉其實物高度達到了驚人的32米,相當于11層樓,占地面積也達到了200平方米,體量冠絕全球。鐵拓機械為何會打造如此龐大的瀝青攪拌組合設備?高岱樂告訴記者,主要原因在于,為了有效融合廢舊材料與新料,必須延長攪拌時間,但是時間的延長意味著產量的下降。面對這一挑戰,該公司獨辟蹊徑,采用了“空間換時間”的創新理念,將攪拌主機設計得前所未有的巨大。
按理說,鐵拓機械只是一家瀝青攪拌組合設備的生產商,但其對應用材料和場景的洞察卻十分深入。據高岱樂介紹,最初修建公路時,廢舊材料占比僅為30%,而今,這一比例已躍升至70%,新舊材料的使用量實現了反轉,而這背后正是源于機械設備的變革。“我們在廢舊材料循環利用方面,如今已走在了行業的前列,我們生產的設備能夠實現廢舊材料的精細化預處理和再生利用,不僅節約了資源,還減少了環境污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鐵拓機械設備的有力支撐下,如今廢舊路面材料通過精細化處理已成功實現價值轉化,“廢舊路面最具價值的并非普通的石子,而是僅占4%的瀝青。如果按每噸瀝青價值5000元的市場價計算,每噸廢舊路面中含有價值200元的瀝青成分,循環利用的話,非常有經濟價值與環境意義。”
多年來,鑒于鐵拓機械對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實際情況,技術標準和使用習慣的深入研究,其生產的產品一直在不斷迭代進化。例如,針對我國南方和北方使用習慣的差異,鐵拓機械推出了不同型號的生產設備,以滿足客戶在瀝青加熱溫度、產量配置等方面的定制化需求。同時,通過推出無人上料的機械化解決方案,提高再生料的添加比例和降低設備成本,使其產品極具競爭力。此外,鐵拓機械研發出的一款可加熱的連續式瀝青攪拌設備,在國內獨樹一幟,國內傳統設備產能通常為400噸/小時,而該連續式設備產能高達500至800噸/小時,高效節能。正是基于在細分領域的專研和不斷創新,如今鐵拓機械已經擁有600多項專利,其中60多項為發明專利。時至今日,鐵拓機械的設備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出口至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在東南亞、俄羅斯等地,其競爭優勢尤為顯著。
走進鐵拓機械單體超50000㎡的聯合廠房智能化生產車間,智能光纖激光切割機、機器人型材切割生產線、機器人焊接設備、智能倉貯設備、環保自動化預處理的噴涂生產線、數控龍門鏜床等先進數控智能設備以及運營監控系統,一應俱全,一個個龐然大物在少量工人的操作下,逐漸從設計走入現實。據高岱樂介紹,鐵拓機械在制造瀝青攪拌設備的過程中,遵循著一套嚴謹而科學的生產流程。首先,如H鋼、槽鋼等原材料在進入下料車間后,會先經過一道細致的預處理工序;接下來,采用先進的激光切割設備,進行切割處理。“這種技術不僅提高了切割的精度和效率,還配備了智能減料系統,能夠根據需要切割出三角形、矩形等多種形狀的零部件。”隨后,工人會配合桁架機械臂進行分揀,完成后,材料會被電動軌道車送至焊接車間。在這里,工人們會根據圖紙要求,將切割好的材料精心焊接成各種形狀和功能的模塊。此后,這些模塊會接受涂裝,并經過烘干,以確保其外觀的美觀和耐久性。
在裝配車間,工人們不僅要將自制零件進行組裝,還要整合螺栓、軸承、電機等外購件,它們被有序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設備模塊。裝配完成后,設備會進行全面的測試,以確保其性能達到設計要求。最后,會被送往堆貨場等待客戶運走,整個生產流程圓滿結束。在制造瀝青設備的過程中,鐵拓機械注重每一個細節,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正是泉州企業精神的縮影。
和鐵拓機械一樣,近年來,泉州的眾多產業和企業,瞄準“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目標,積極求新、圖變,迸發出強勁的發展動能。泉州下轄的南安市擁有日用輕工、機械裝備等多個強大的產業集群,而石材產業是其中最為耀眼的部分。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步,歷經40多年的精心培育,南安的石材產業已蛻變成為涵蓋礦山開采、精工制造、創意設計、工程應用、展覽交易及機械輔料的全鏈條產業巨擘,以石材為基礎的建材產業鏈的產值超過2000億元。當前,南安共匯聚了1737家石材企業,其中2023年度規上企業多達428家,吸納就業人口超25萬。尤為矚目的是,全國十大石材龍頭中,有9家落子南安,其進口與出口石材量分別占據全國市場的60%與55%,產品遠銷140余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世界石材聚焦中國,中國石材矚目南安”的國際聲譽。走進南安市水頭鎮,仿佛來到了石頭的世界,道路兩側高大密集的廣告牌宣示著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石頭薈萃之地,西班牙米黃、柬埔寨黑、英國棕、印度紅、南斯拉夫白等等,以國家和顏色命名的石材廣告隨處可見。此外,希爾頓歡朋、鉑爾曼等多家豪華酒店,每天都在接納來自全國及全球各地的商人,無不彰顯著這里石材貿易的繁華。
水頭鎮的石材產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截至目前該鎮已匯聚了超過1300家石材生產加工企業,其中規上企業逾200家,其石材貿易網絡覆蓋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滿足全國超六成市場需求,全產業鏈價值逼近千億大關。然而,輝煌背后,作為傳統產業的水頭石材也面臨著污染高、質效低、同質化嚴重等諸多挑戰,亟需轉型升級。長久以來,說起石材加工企業,人們直觀的印象便是“重、笨、粗、吵”,然而,當記者走進位于水頭鎮的華輝石業股份有限公司建明石業生產廠區,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場景,該石材工廠采取獨特的前店后廠經營模式,前方是琳瑯滿目的成品展示區,放滿了各種加工好的大理石板,后方則是繁忙而有序的生產加工區域,巨石堆積如山。在生產加工區域,6臺嶄新的線鋸與6臺傳統排鋸并肩作戰,共同演繹著石材切割的變革,線鋸則成為了當仁不讓的明星。“線鋸單位能耗遠比排鋸出色,不僅占地面積小,出材率還高,噪音低,這是它最明顯的優勢。”據華輝建明石業負責人林冬介紹,線鋸技術是今年才開始大面積安裝并逐漸普及,其用于切割的金剛線細如發絲,切割出來的大理石材縫隙僅有0.4毫米左右,是傳統鋸縫的1/10,幾乎不浪費任何材料。與此同時,與傳統組合鋸所產生高達130分貝以上的巨大噪聲相比,線鋸生產時聲音宛如流水,極其溫柔。“以往,提及高端、高精度的石材設備,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意大利等進口品牌,但高昂的價格讓不少國內企業望而卻步。線鋸的誕生,更大的意義在于這是我們中國自主研發的創新技術,其應用普及,是中國石材企業積極從傳統行業向科技、智能方向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華輝石材總經理助理林春輝認為,線鋸等自主技術和設備的橫空出世,使中國不再是單純的石材產能和銷量大國,更是石材強國。
今年5月,南安市啟動大院大所“賽馬”活動,主要聚焦線鋸設備推廣,針對生產難點與痛點,發布了兩大技術攻關目標,即提升不斷線加工效率,探索節能或能源回收新技術,徹底解決企業的換“線”后顧之憂。時至今日,線鋸發展迅速,遠超預期,去年6月,南安推出的《推廣石材線鋸措施》規定,購買1mm以下金剛線切割設備的企業,符合條件者可享受10%購置補貼,原定兩年補貼百家,一年即達標,目前,南安已擁有線鋸182臺。隨著這一數據的逐漸增長,傳統石材產業轉型升級路上所遇到的高耗材、高噪聲、高廢渣的“三高”難題,正在被全面破解。
如今,南安石材產業正在向更加寬廣的領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石材作為一種天然材料,其變革空間有限,但可以通過拓寬其應用領域、融合文化和藝術元素來提高附加值,如位于水頭鎮的泉州天下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研發出了大量石文化創意產品,其中就包括由天然石頭制成,象征海枯石爛、此情不渝的“石頭婚書”,以及英良石材集團全力打造出全球業界第一家以石材為主題的產業博物館——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中展出了全球最大的恐爪龍足跡,并在此建立起了新的足跡屬種——“英良福建足跡”,向考古、科普、文化旅游方向闊步邁進。
以“新質”擦亮“光明之城”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這首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是泉州發展壯大的精神基因,更是廣大民營企業敢闖敢干的真實寫照。回到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泉州GDP僅為7.79億元,正是依靠“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村工業,以及廣大民營企業吃苦耐勞、勇闖商海的接續奮斗,才有了泉州今天一個個龐大的產業集群。過去,泉州經濟曾連續22年位居福建首位,2020年,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去年GDP高達1.22萬億元,在我國眾多的地級市中遙遙領先。
700多年前,在馬可·波羅的筆下,泉州是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曾擁有“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因其繁華而被贊譽為“光明之城”。如今,7萬多家工業企業,九大千億產業集群,讓“光明之城”變得更加繁盛。盡管如此,在社會經濟激烈變革的當下,外界也有議論稱泉州產業極為傳統,“光明之城”難再光明。從現有產業結構來看,泉州的經濟支柱確實以傳統為主,但該市在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加大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力度的同時,圍繞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大幕早已拉開。2022年,泉州市共簽約正式投資合同項目2342個、總投資逾1.3萬億元;去年,共簽約正式合同項目2225個、總投資逾1.4萬億元,其中有很多是高科技產業。今年以來,泉州市共引進新賽道項目121個,總投資額達1320億元,其中4月份召開的“聚力產業新賽道 打造發展新引擎”為主題的新質生產力招商項目專場簽約活動上,泉州就簽下了43個新質生產力項目、7個現代農業和海洋經濟項目,總投資額超1000億元。時至今日,在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泉州市正加速布局高新技術產業,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核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而在泉州眾多的園區、工廠中,一些早已落地的“新質”項目,已經默默耕耘了許久,不僅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甚至還實現了引領。
在石獅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中心,一家名為福建中科光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隱匿”在管委會大院內,該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光芯片產線,每月可穩定產出1500萬顆光芯片,光芯片發貨量居全國首位,封裝發貨量居國內前二,光器件發貨量位居國內前三。中科光芯生產總監蔣本斌告訴記者,憑借卓越的研發生產能力,該公司每年的光芯片出貨量超過5000萬顆,多年來,已累計向市場輸送了3億至4億顆高質量光芯片,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眾多家庭使用的光貓中,其內部芯片很可能就來自中科光芯。”
光芯片制作是一個精細且復雜的過程,其工藝流程重點包含芯片設計、外延生長、晶圓制造等環節,多年來,中科光芯將業務重心聚焦于外延片制作,即材料生長領域。在外延片制作過程中,中科光芯采用前沿技術,其石獅生產車間配備了3臺單臺價值超過3000萬元的先進MOCVD設備,每月可高效生產1200片晶圓,每片晶圓上可產出7萬多顆管芯,光芯片產量則可達1萬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部分光芯片廠家并不具備外延制作能力,而中科光芯的每個生產環節、每條產線都具備獨立成為公司的潛力。
穿上連體防化服、鞋套,戴上手套、口罩,經過復雜嚴密的防塵工序,記者進入了中科光芯的芯片生產大樓,高科技場景映入眼簾,這里完全是高精設備的世界,車間內的大部分機械設備均為自制,一臺臺由中科光芯自主研發的芯片測試機、分選機、裂片機、劃片機等排列有序,科技人員“全副武裝”,在生產線上不停忙碌著。“我們有70臺第一代和60多臺第二代芯片測試機,這些設備每月可測試1500萬顆光芯片。如果進口的話,第一代每臺售價約為120萬元,第二代約為280萬元。除此之外,再加上價格動輒數百萬元起步的分選機、裂片機等,如果從國外采購的話,至少需要2億至3億元,而這些全部由我們投巨資自主研發生產,屬于中科光芯的核心產品和技術。”憑借強大的獨立自主研發能力,如今中科光芯擁有了高度自動化的芯片和封裝生產線,以及核心自動化設備,已完成了從外延到晶圓、芯片、封裝、光器件全產業鏈布局。
在中科光芯的展廳內,記者看到了中科光芯生產的光模塊、25G分布式反饋激光器、50G外調激光器、SLD光影放大器及50GAPD等重磅光芯片產品。蔣本斌表示,這些由金色“小點”整齊排列而成的小小芯片,在光通信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目前,我們可以生產從2.5G到50G波特率系列的發射接收產品,以及用于干線傳輸的高端光芯片,產品涵蓋廣泛。此外,還推出了可調節激光器,具備128路光波段調節的先進能力,在國內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據蔣本斌介紹,AI的發展釋放了遠超預期的400G/800G強勁需求,而中科光纖已經成功研發出滿足AI需求的下一代光芯片產品,榮獲國家科研項目支持,現已順利實現量產。
與光芯片的“高大上”不同,一家傳統紡織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能迸發出多大的能量?位于石獅祥蚶新材料產業園內的百川彩紡科技有限公司,用實際行動給出了強有力的答案。傳統的紡織企業,其原材料來自于天然纖維或者石油化纖,生產包括紡紗、織造、染整等多道工序,而百川彩紡的原料則非常獨特,主要是廢舊的飲料瓶和礦泉水瓶,同時采用無水著色工藝,紗線在紡絲過程中直接加入色母粒,取締了染整工序。“我們公司有兩個核心:一是資源再生,二是無水著色。在中國,我們是唯一一家從事這項工作的企業。”據百川彩紡總經理謝歷峰介紹,該公司早在2007年,就開始了資源再生的項目。“那時候環保的概念并不大,只是看到了它的潛力。我們選擇無水著色,是因為它不會褪色、不會出現色差,是從品質上的考慮;而資源再生,則是從成本角度的考慮。”
雖然當初環保不是主要考量,但如今百川彩紡卻以驚人的步伐引領著環保紡織新紀元,其年產量高達1億米的再生無水著色滌綸紡織品,原料全部來自我們日常所見的塑料飲料瓶與礦泉水瓶,年消耗量高達6萬噸,若換算成我們熟悉的500毫升礦泉水瓶,那意味著每年約有33億個礦泉水瓶在這里獲得了新生。據統計,這一創舉每年可減少高達10.44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節省了5.6萬噸標準煤的能源消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百川彩紡獨創的“無水著色工藝”,以有機染料替代傳統水介質,從根本上扼制了印染廢水的產生,僅這一道工序,每噸色紗就能減少32噸印染廢水排放,同時削減1.2噸二氧化碳排放,節省電耗230千瓦時,減少蒸汽消耗3.5立方米,其環保效益令人矚目。百川彩紡,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綠色紡織的未來之路。目前,百川彩紡通過廢舊資源利用,生產的產品包括紗線、布料、拉鏈等,而68個礦泉水瓶就能生產一套運動衣。此外,該公司的無水著色已有1000多種基礎色,復合色則高達7萬至8萬種,并建立了自己的顏色數據庫。在百川彩紡眾多的下游客戶中,如惠普、寶馬、特步等知名品牌有幾十家,而耐克、安踏、李寧等品牌都在高端產品中使用了該公司的材料。“我們的布料生產成本較高,相比同行可能會高出20%至30%的價格,但同時也具有抗皺效果。使用我們的材料不僅符合環保要求,還能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謝歷峰說。
無論是循環利用、低碳環保的紡織企業另辟蹊徑,還是高端芯片方面的超前布局,都充分表明泉州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的蓬勃活力。為了做大新興產業蛋糕,近年來泉州在不斷加大創新支撐力度,據泉州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長梁秋生介紹,過去,泉州在科研布局和創新支撐上較為薄弱,近年來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大力引進如裝備制造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大院大所,并布局新材料和集成電路創新實驗室,以彌補科研短板,同時,人才和教育資源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培育方面,泉州也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特別是在新材料,如紡織、化工新材料、新型鞋材,以及高端裝備制造上,不斷取得突破。同時,我們也正在培育電子信息產業,包括集成電路、化合物半導體、光電信息產業及新興元器件。關于未來產業,低空經濟,如無人機已在南安開始布局,安溪則初步涉足衛星互聯網,主要應用于遙感測控。”梁秋生說。
眾所周知,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今年上半年,泉州進出口總額高達1390.98億元,增速達到20.6%,超過全國進出口增速14.5個百分點,展現出強勁的國際市場活力。泉州市商務局外貿科調研員張國燕指出,依托貿易規模大、商品集中、業態豐富三大優勢,泉州外貿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018年9月,泉州石獅服裝城,2020年9月,晉江國際鞋紡城分別獲批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泉州市成為全國首個擁有雙試點的地級市,這為泉州提供了極大的政策利好。”張國燕表示,如今泉州商務部門大力優化對企服務,促進貿易便利,并鼓勵企業海外投資,提升國際化水平。同時,利用跨境電商等新業態適應市場變化,推動自主品牌出口,增強產品競爭力。
在泉州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上,一段關于改革與創新的光輝篇章至今仍閃耀著時代的光芒。昔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扎實的調研作風,曾先后7次親臨泉州晉江,深入基層,細致考察,最終總結提煉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晉江經驗”。這一經驗,不僅是對晉江乃至泉州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深刻總結,更是對全國民營經濟發展路徑的一次重要探索與指引。今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再次強調“創新發展‘晉江經驗’”。實際上,多年來“晉江經驗”如同一股不竭的動力源泉,持續激勵著泉州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營企業勇往直前,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營企業,共同將“晉江經驗”的內涵與價值不斷放大,使之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泉州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揚帆起航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壯闊征程。在傳統產業這片主戰場上,泉州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勇于革新,各種新產品、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層出不窮,為經濟的持續繁榮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在新興產業培育和未來產業布局方面,從智能制造到數字經濟,從綠色能源到生物科技,泉州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魄力,繪制著一幅幅關于未來發展的壯麗畫卷。這張藍圖,不僅展現了泉州對于新興產業發展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更彰顯了其在全球產業變革大潮中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雄心壯志。泉州,這座歷史悠久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創新發展“晉江經驗”,也書寫著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答卷”。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