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周春媚
“為什么你需要學習這樣一門課?從功利一點的角度來說,掌握深度學習知識會讓你以后的工資更高,掙到更多的錢。”正值秋招季,在國內一所知名高校的課堂上,授課老師對臺下的學生說。證券時報記者看到,幻燈片上正在展示兩頁招聘網站上的崗位信息截圖,顯示著不同崗位的薪酬差距。“假如你是一名碩士,去應聘視覺工程師,年薪可以達到70萬元。如果你畢業于一流高校,那薪水只會更高。”授課老師補充說道。
這門課名叫“深度學習前沿”,是開放給碩士與博士的秋季后半學期課程,課容量為30人,早早就已被選滿。深度學習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和技術路線,過去一年來爆火的大模型,就是一種采用深度學習方法進行訓練的龐大神經網絡模型。因此,深度學習被視為“解鎖”大模型的一把鑰匙。而上這門課的學生,正熱切期盼擁有這把鑰匙,打開一扇通往高薪工作的大門。
今年以來,受大模型技術的驅動,人工智能關鍵崗位需求大增。一方面,各大技術公司通過各種途徑挖掘人才;另一方面,市場上符合要求的人才十分短缺。與此同時,AI技術快速發展變化,求職者一邊忙著擠入大模型賽道,一邊也深感迷茫,擔心這項新技術又只是短暫流行且很快平息的一陣風潮。
市場:
人才缺口大 薪資水漲船高
算力、數據、算法被稱為驅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三駕馬車”。其中,算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模型的優劣和智能化水平,而算法的不斷調試與優化主要依賴算法工程師。百度智能云副總裁朱勇表示,工程師訓練手法不同,就像不同廚師基于同樣的原材料,做出的菜口味也不相同。
“目前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國外,國內大模型領域的人才比較少,尤其是有實踐經驗的人特別難找,頂尖人才的年薪可以達到幾百萬元。”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云天勵飛副總裁羅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記者采訪的多家人工智能上市公司負責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佳都科技副總裁兼中央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志文告訴記者,作為交通行業大模型公司,佳都科技在AI人才引進上保持著持續的熱情,但目前國內大模型人才稀缺且薪資走高,各大廠和主流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人才競爭趨于白熱化,對公司的人才引進帶來很大挑戰。
脈脈高聘11月發布的《2023人工智能人才洞察》報告顯示,2023年1—8月,人工智能新發崗位量已與2022年全年持平。2022年人工智能行業人才供需比為0.63,而2023年1—8月下探至0.39,相當于5個崗位要爭奪2個人才。
薪資方面,根據報告,2022年人工智能新發崗位平均每月薪資為43817元,2023年1—8月上漲至46518元,提升了6.16%。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引發的AI創業潮帶來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新發崗位薪資的持續上漲,平均月薪從今年1月的47015元上漲至8月的59638元,漲幅達26.85%。
校園招聘也是觀察AI人才市場的一個窗口。牛客是計算機領域應屆生經常使用的一個校招平臺,其最新發布的《牛客2023秋季校園招聘白皮書》顯示,人工智能/算法崗位的企業需求量增長最大,學生投遞量同比增長超30%;崗位薪資上,在市場各崗位平均月薪呈下降趨勢的大環境下,算法工程師、Java工程師、C++工程師等崗位薪資逆勢增長,其中算法工程師平均月薪由2.49萬元提升至2.59萬元,在所有崗位中遙遙領先。
需求方:
企業看重實踐經驗
招聘培養兩手抓
大模型浪潮下,企業招聘AI人才的需求與渠道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周志文告訴記者,以前佳都科技的人才引進聚焦大數據工程師、圖像算法工程師,來源以校園招聘及招聘網站為主。如今,公司更加關注大模型工程師及NLP(自然語言處理)算法工程師,來源以獵頭招聘科技大廠及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工程師為主。
“我們希望大模型工程師能獨立設計和開發大模型系統,獨立完成從數據處理、模型訓練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NLP算法工程師則需要對ChatGPT等NLP主流大模型的原理和差異有深入理解,有相關模型開發和應用經驗者優先。”周志文說。
“大模型訓練本質是個工程問題,實踐經驗非常重要。”天工智能聯席CEO兼昆侖萬維2050全球研究院院長顏水成向記者表示,目前昆侖萬維最稀缺的是核心算法人才,除了要求候選人具備扎實的編程能力和算法基礎,對業務有深入理解以外,還希望候選人擁有大模型訓練實踐經驗以及創新能力。
可以看出,企業招聘人才更加看重實踐經驗。然而現實是,作為一個由ChatGPT帶火的創新項目,國內擁有大模型訓練實踐經驗的人才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周志文表示,從公司的招聘實踐來看,很多候選人存在實踐項目經驗不足的問題,而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優秀大模型人才,同時也會受到各大科技巨頭的青睞,甚至不惜重金挖獵。
求賢若渴,用于形容企業對高端AI人才的態度毫不為過。佳都科技招聘其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王博士的過程,就可謂“三顧茅廬”。據佳都科技介紹,王博士不僅有清華直博學歷和公派留學背景,而且有大廠和創業經歷,備受有意研發大模型的科技企業關注。前兩次見面,公司管理團隊與王博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董事長對其也滿是欣賞,但王博士當時做了其他的選擇。后來,公司與王博士又在各種機會下進行了多次技術交流,這才成功將這名大將收于麾下。
人才少、搶人難,這使得很多企業除了外部招聘以外,也將很多精力放在內部員工的培養上。昆侖萬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方漢表示,公司自2020年開始做大模型,當時市場上做大模型的人才特別少,公司就選擇自己培養,招聘時選擇對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熟悉且有較強自驅力和學習能力的人才,然后讓他們學習模型訓練方向。
羅憶表示,云天勵飛在AI人才招聘數量上沒有明顯增加,更多依靠的是對已有AI人才的培養。“目前大模型還沒有成型,本質上還是得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比如國際上有哪些最新發表的論文,別人跑通了哪些實驗,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復現這些實驗結果,這些都非常考驗快速學習和工程化的能力。”羅憶說。
供給方:
人才培養難度大
求職者頗迷茫
門檻高、條件多,這決定了AI人才市場的熱鬧只屬于金字塔塔尖的少數人。一名獵頭向記者表示,有時一個崗位收到十幾份簡歷,但能滿足要求的只有兩份。AI人才市場冷熱不均的情況非常突出——極少數的高端人才手握大多數的工作機會,得到了令人垂涎的高薪,剩下的求職者則成為了不被選擇的分母,薪資也沒有很大提升。
“苦于社招沒有足夠的成熟人才,只能找高潛力人才自己培養,年輕的校園頂尖科技人才就成為了剛需。”牛客首席執行官葉向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方漢告訴記者,昆侖萬維目前更需要有豐富實踐積累和工程經驗、來自產業的人才,但也會招聘應屆畢業生做儲備,社招與校招的比例大約是5:1。
然而,大模型訓練高度依賴工程能力與實踐經驗,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并不具備優勢。“和其他傳統行業相比,大模型人才培養難題在于大學目前的算力不夠。”方漢表示。周志文也向記者分析,大模型研究對算力要求很高,需要高性能計算機、大量的數據存儲和計算資源,離不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給你玩1臺機器和給你操作1萬臺機器,這完全是兩碼事。”羅憶說,學生在大學中“玩”1臺機器,做錯了可以重來,可是訓練大模型就像操作1萬臺機器,每次花費的訓練時間很長,做錯重來的成本非常高,沒有相關經驗的話很難快速上手。
高校算力不足,學生實踐機會少,便只能依靠其他方式“武裝”自己。“從數據上看,實習、刷題、看面試經驗等仍然是學生們提升求職競爭力的主流方式。此外,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組織技術競賽,48.3%的學生更傾向于通過參加企業競賽、項目來武裝自己的簡歷。”葉向宇說。今年,百度在牛客社區發布了AI主題相關的搜索創新大賽,社區內同學關注度和參與熱情很高,線下的參與度也遠超預期。“參加這個比賽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術實力,放在簡歷中絕對能成為求職加分項。”來自西安郵電大學的一名2024屆畢業生向記者表示。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面對大模型這個當下最熱門的技術風口,同學們也有很多糾結和焦慮:一方面,對AIGC未來的應用場景不明確,害怕大模型公司“活不久”,“擔心又只是一陣風潮,風險較高”;另一方面,AIGC工作機會目前更多集中在大廠,相比其他開發崗位,此類崗位“太卷”,學歷、技術能力、論文發表等要求都更高,讓一些同學萌生退意。
“而且學生普遍對AIGC的感知會落后于行業和企業,對這種新型崗位的準備較少。這就類似于幾年前,機器學習剛興起時,同學們雖然看到了高薪,但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匹配。”葉向宇向記者分析,即使是在科技人才活躍的牛客社區,學生對AIGC相關的面試經驗和筆試經驗分享,在2021年幾乎沒有,從2022年才開始有少量討論,到2023年開始飆增,討論、閱讀、發布等相關內容量翻了50倍。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人工智能的各個技術路線正快速迭代,隨時可能涌現出新的趨勢與潮流。早些年機器學習還甚為風光,如今已有聲音在問,相比深度學習,傳統的機器學習算法沒落了嗎?當前,風頭正勁的大模型正席卷AI人才市場,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既興奮又迷茫,不知道這股熱潮是否會冷卻,更不知潮水將把自己帶向何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