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對孫宇晨及其三家全資公司提起訴訟,指出孫宇晨未經注冊提供和銷售虛擬資產證券,通過大量的洗牌交易欺詐操縱二級市場,同時通過名人效應炒作推廣相關虛擬貨幣。
孫宇晨對相關指控予以否認,但身為幣圈紅人和社交大嘴,這一次,孫宇晨連帶他所依附的虛擬貨幣,信任危機又加深了一層。
實際上,最近是虛擬貨幣的好日子。2023年以來,比特幣漲幅超過60%,在全球大類資產漲幅中排名第一,遠超第二名的納斯達克指數。而在2022年,比特幣以跌幅超65%排名全球大類資產倒數第一。
里程碑之后是里程“悲”,然后又迎來里程碑和里程“悲”。循環往復、大起大落,成了虛擬貨幣的數學法則,也成了孫宇晨口中的未來和擁躉心目中的“幣圈一天,人間十年”。
虛擬貨幣是不是擊鼓傳花的游戲?信仰、認知、利益,哪些因素起決定作用?在仍處于初級階段的全球監管環境下,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但因信任經濟區塊鏈而生的虛擬貨幣,最終走向愈加分化的信任危機,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孫宇晨不是最后一個,也不是第一個,比如馬斯克。
從推特炒幣,到無可奈何,再到興致缺缺,虛擬貨幣資深代言人馬斯克也在拋棄圈幣。3月3日他表示,“我曾經對Crypto(虛擬貨幣)著迷,但現在我對AI很感興趣”。
在炒幣這條道路上,馬斯克算是坦坦蕩蕩真小人,過去幾年他態度忽左忽右,推特上發幾句話攪動幣圈漲跌,輕松做多做空。
馬斯克沒有遮遮掩掩,相比而言,如果SEC的指控為真,信任危機之于孫宇晨沒有回旋余地。
再上升到商業層面,在各國政府收緊監管的趨勢下,虛擬貨幣一直遠離價值閉環。
類似嘗試,不是沒有大廠蹚過路。還沒改名Meta的Facebook,曾是幣圈精神圖騰,2019年拉攏了28家創始成員打造“無國界的貨幣”Libra。
好景不長,在各國政府監管壓力下,Libra的宏大愿景還沒開始就草草結束。2020年底,Libra更名為Diem,2022年1月后被Meta以不到2億美元的價格甩賣。接盤方正是目前陷入倒閉風險的美國虛擬貨幣銀行Silvergate 。
從公司到個人,因為有Facebook、馬斯克(特斯拉)這樣的產業巨頭看好,因為有孫宇晨、趙長鵬這樣的造富傳說,每個“博傻”的人都相信自己不是最后的接盤者。
每個人又隨時是最后的接盤者。好比今年比特幣的漲勢,這樣的起起伏伏太過常見,又經不起推敲。尤其最近一段時間,虛擬貨幣所謂逃離熊市,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歐美銀行業危機“助推”下的避險情緒。
2019年因腎結石取消巴菲特午餐時,孫宇晨表示,依靠短短幾個小時改變巴菲特的看法有些不太現實。但人是會隨著時間改變的。
后來孫宇晨補上了那頓午餐。但過了許多年,巴菲特還是沒有改變。對于比特幣,老人家似乎比以前顯得更為堅持。他說,比特幣并不是一種有生產能力的資產,它的價值就取決于下一個人給上一個擁有比特幣的人付多少。這個錢在不同的人之間移來移去,它們只是改變了擁有者。
蹭熱度從不缺席的孫宇晨曾經說過,愿意替羅永浩、王思聰還債。現在,他還是先把自己的難題解決吧。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
責任編輯:周唯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