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法/文
IMF春季報告認為,美、日經濟疲軟,對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即韓國、新加坡、香港和中國臺灣,以及東亞四國即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打擊最大。這些國家和地區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重災區,2000年剛剛從金融危機的重創中恢復元氣。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由1999年的7.9%,升至8.2%,東亞四國的經濟增長率由1999年的2.8%,升至5%。東亞諸國經濟的快速恢復與美國國內需求旺盛,特別是IT產業的高速成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東亞地區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設備的供應基地,IT產業支撐著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2000年下半年,全球IT產業全面滑坡,使剛剛復蘇的東亞經濟又重新陷入困境。報告預測2001年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8%,其中中國香港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將由2000年的10.5%,下降到3.5%,東亞四國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3.4%。
對于世界其他地區如南美、中東歐和獨聯體國家,報告認為,也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其中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幅度較大,其經濟增長率將由2000年的7.5%,降到4%。
在新興市場國家中,經濟成長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和印度,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將成為是穩定亞洲經濟的重要力量。報告分析,中國和印度之所以仍能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是因為中國和印度均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市場開放程度適度,有較強的抵御外部沖擊能力。報告預測2001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為7%,印度的經濟增長率為5.6%,其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分列第一和第二。
對于當前世界經濟運行的風險,IMF的春季報告認為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美國經濟的減速。在過去十年中,美國經濟一直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除了美國之外,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普遍處于經濟過剩和疲軟的狀態。正是由于美國經濟保持強勢,可以抵補其他地區減弱的需求,全球經濟才得以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美國經濟減速,全球經濟失去了增長的動力,因而其影響必然是全球性的。另外,在經濟全球化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的今天,如果在世界上某一個地方出問題,很容易擴散到世界其他地區。報告特別強調了日本經濟衰退可能造成對全球經濟的沖擊。
國際經濟收支的不平衡。目前國際經濟中存在著兩大不平衡。一是經常帳戶的不平衡,即美國存在大量經常帳戶赤字,而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日本則存在大量的經常帳戶盈余。1995年以來,美國的經常帳戶赤字迅速擴大,其占GDP的比重由1.5%,上升到2000年的4.5%;二是主要貨幣美元、日元、歐元三大世界貨幣之間匯率不平衡。按照歷史經驗,如果美國出現巨額的經常帳戶赤字,美元就要貶值,美元貶值會刺激美國產品的出口、抑制國外產品對美的進口,使經常帳戶平衡狀況恢復到一個適度的水平。然而,這次美國出現了戰后以來破記錄的經常帳戶赤字,美元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如日元和歐元仍保持了堅挺,匯率機制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美國國內經濟繁榮吸引了大量的外來資金,使美國的經常帳戶赤字以資本流入的方式來彌補。據IMF專家們估計,2000年美國大約總共吸收了7%的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儲蓄資金,而過去這個比例只有2.5%。一旦美國經濟減速甚至出現衰退,國際上的大量資金將撤離美國,這將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股票市場“泡沫破裂”的負效應。以美國為首的新經濟在過去十年的高速成長,帶動了國際股票市場的持續繁榮,更準確地說是過度繁榮。美國經濟減速,企業利潤隨之下降,特別是IT概念的企業的效益大幅度下滑,反映在股票市場上的是“泡沫的破裂”。股票市場對實體經濟反映是“放大”的,即經濟“好”時,股票市場會出現“好”得過分的景象,而經濟“差”時,股票市場又會出現過度反映的情況。國際股票市場的動蕩和負財富效應,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受到挫傷,導致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全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