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經濟急劇減速的情況下,法國在西方七國中卻保持著最高的經濟增長率。今年以來,整個世界都對經濟前景感到不安,而法國2000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卻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盡管法國2000年的經濟增長率為3.2%,在歐元區屬平均水平,但德國從去年夏天開始,經濟減速的勢頭非常明顯。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整個歐元區的1/4,德國約占1/3,但現在法國已從德國手中奪走了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地位。
法國的失業問題曾長期得不到解決,但是在去年初已降到了10%以下,今年2月更是降到了8.8%。服務部門的就業增加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內需擴大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姿態都很積極,2000年制造業的設備投資增長了11%,預計2001年也將增長近10%。
通貨膨脹率(與上一年同月相比)在1月為1.2%,2月為1.4%,在歐元區12國內是最低的。財政部長法比尤斯信心十足地說:“以法國為首的歐元區今年將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即使這有些夸大其詞,但是法國的成績卻充分印證了法比尤斯所說的情況。“法國今后將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實現內需主導的高增長。”
法國經濟保持良好狀況的最主要因素是滲透在一般國民中的信任感和樂觀情緒。發生了重大變化的與其說是經濟指標,不如說是人口統計。2000年,法國的結婚登記數為30.43萬件,時隔17年再創新高。出生數則達到了77.89萬人,比上一年增長了5%,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生育高峰。這樣,出生數也恢復到了80年代前半期的水平。出現這種規模和生育高峰后,個人消費當然也會跟著增長。
關于美國90年代的高增長,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有人認為是由于生產力因利用信息技術而增強,還有人提出了“新經濟”論等。但是,在全世界都在效仿美國式市場至上主義的情況下,法國在左翼內閣上任以來采取的是“大型減稅”、“國營企業民營化”等著眼于市場的政策,又有“每周35小時工作制”等照顧就業者的政策,實行的是一條“中間路線”。
正是在“中間路線”中,隱藏著法國經濟狀況良好的理由。在法國投資的外國企業都擔心每周35小時工作制有可能導致就業成本上升,但是它卻使就業者有了更多的閑暇。
此外,由于對零工實行優待措施,雙職工家庭養育孩子的負擔減輕了。這不僅降低了失業率,而且使出生率上升,進而擴大了個人消費,對恢復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
有人指出,法國經濟狀況良好還有很多原因,諸如類似日產汽車公司的那種從上到下發號施令的經營方式對改善企業的體制發揮了作用,以及服務業本來比制造業就更具有優勢,對經濟信息化和知識集約化具有適應能力等。
另一方面,法國經濟中也存在不少問題。雖然民營化取得了進展,但是電力、郵電等行業的改革依然滯后。此外,在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情況下,現行養老金制度如果按照現在的供給和負擔水平,將來肯定會破產,但是法國還沒有對此進行必要的改革。(梅本)《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