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2月10日消息,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今日在海南三亞海棠灣舉行,本屆論壇主題是“變局下的包容成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在論壇上表示,2016年可能是世界經濟政治中的一個轉折點,全球化趨勢有可能逆轉。
過去只是發展中國家的民粹主義,現在轉到了發達國家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盧邁說,過去美國朋友經常提醒我們,小心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現在反過頭,我們要擔心美國國內的極端的民族主義或者是民粹主義了。
盧邁還表示,全球化趨勢有可能逆轉。從英國脫歐,從美國政府的態度,從WTO談判止步不前,從區域之間的貿易協定很難達成等等,可能確實都在顯示一個重要的變化。
2002年國際勞工組織做了一項調查,在全球支持全球化,在民眾中認為它帶來好處的,只有兩個國家超過了50%,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美國超過了50%,中國高達70%多。但現在,美國提出在全球化中他們受損,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
全球化帶來的無論是中產階級受損,或者是全球化帶來的不同部門之間的受益,不同階層的受益,可能現在都到了一個轉變的時候。
此外,技術創新,比如互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等,所帶來的破壞、就業結構發生的變化,可能也會很快顯現出來。
生態環境現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按照現在的增長,按照現在的消費,需要三個地球、四個地球,才能滿足像美國那種標準的消費,這是這個地球不堪承擔的。地球有40多億年的歷史,工業革命就有400多年的歷史,我們現在很快的就在耗盡這個地球寶貴的空氣、水等各方面的資源。
盧邁說,中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很不習慣在聚光燈下要做點事,我們不具有霸權的這種能力,但是我們面對著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我們一定不能承擔超過我們能力的義務,但對于國際經濟秩序,對于匯率、國際貿易等一系列問題,如果沒有更明確的態度,這跟世界各方面的期待也是不一致的。
慶幸的是,國家現在已經在朝這方面轉變,前景還可以是樂觀的。2011年中財辦主任劉鶴撰寫了關于“十二五”背后的邏輯,其中就明確指出,我們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要轉變,要更多的轉到發展國內市場,依托國內市場,在這之后又有了穩增長,又有了新常態,又有了結構改革,一系列的主張、做法,在現在這種國際沖擊之下,發展好國內市場,加快改革,而不追求一時的增長速度,可能是正確的選擇。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馬龍 SF061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