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九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 > 正文
第三步就是走進去,走進去是走進國外、國際的主流市場,并不是說大家一起合作,把產品推到亞飛拉美,這是第一步。但是這是我們通過和我們的合作,幫助中國的企業進入歐美主流市場,因為在全球市場很大,特別是歐美市場在全球任何大部分產品上面,實際上它的占據百分比很大,所以要做到這些。
田薇:很有意思,說到這里高先生一定也很有同感,因為新聞集團在中國,不僅是做中國的業務,同時剛才您也提到要幫助中國的一些主流媒體在海外落地,來吸引海外的關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您在兩方面都有一些壓力吧。
高群耀:謝謝田薇。實際上我的一種感受,信任也好,責任也好,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能有今天,我覺得有兩個發動機,一個是高科技,一個就是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整個這個過程當中,我想我們的產業政策的改變,政府的發展,以及政府對這個新產業的了解和外企在中國,所謂的進外地是分不開的。這一點上來說外企有它的貢獻,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過程,跟現在這一代領導人建立了信任。拿我們做IT來講,從開始一個IBM的主機,到微軟出現了個人化電腦到現在出現在互聯網,逐漸步入語音計算。整個過程當中,每一點都牽扯到產業的相關政策。
我現在做傳媒,這個感覺就更加明顯,我認為人們已經被今天,已經被三個熒光屏所驅動,電腦、電視、手機,這三大熒光屏的后面是IT、互聯網、電信,傳統傳媒的某種融合,而這種融合的趨勢,會使得將來傳媒的消費方式,會從原來的以電視這樣的,和現在不停被大規模數字化和大規模盜版,這樣的前提下逐漸轉化為語音計算,像蘋果手機一樣,你并不介意它在哪里,更不要它的東西,而是要一種體驗,所以傳媒將來可能就云浮物的方式來銷售,不賣數字化的電子文檔,是賣介入,賣一種體驗。可是語音計算朝著這個方向走的話,企業的信任很重要,您的數據能放到你所說的語音當中嗎?您的錢能放到這家銀行當中嗎?我想這些就像其他產業一樣,一定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停的建立這種信任,產業最后才能突破發展,我相信趨勢是大家打不住的。做投資人說,迎合趨勢是不得不走的,誰也改變不了天氣,只能調節心情。
田薇:兩位都回答了問題。下面給另外三位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大家都說到很多有關政府和企業的關系,中國也有很多的民間企業,當然更有我們的國企,還有我們的外企,您覺得有可能政府和大企業之間脫離關系?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作為外企怎么來看待這種政府和本國大企業之間的這種關系?
陳黎明:前面有個話題說幾句。剛才您講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機會,過去15年前我們到中國來投資,拿著錢就能找到項目,那個時候中國是十分歡迎跨國公司到華來投資,今年來看局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光拿錢是遠遠不夠的,中國不差錢,那么如何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不找到投資的機會,這是很多跨國公司面臨的問題。但是我想依然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比如說在技術方面,你的確是有一定的優勢,那就不要留一手,可以拿出來露一手,到中國來產生一些投資的機會。
比如說,我們在珠海的工廠,我們的技術和傳統技術相比,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降低65%,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可以下降75%,那這就是非常好的技術,你可以拿出來露一手,不要留一手。比如說在深海的技術,大家最近都聽到在墨西哥灣發現一個大油田,實際這是靠技術來支撐的,通過這樣技術的優勢給自己創造一些優惠。比如在深水方面,液燃氣方面,這都是競爭優勢,依然可以在中國這樣一個市場找到一些投資的新機會。
關于政府跟大的跨國關系的問題,實際上BP在幾十年前也是一個國企,一直到70年代成了一個私人企業,一個上市公司,所以我們的確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從目前國內的企業來看,實際上市場化率已經變得非常高,但是依然會有一些國企,一些戰略性的產業、行業,仍然是國企。那么在這種環境下,如何跟國企之間進行合作,那么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話題。我們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優勢,在國際化上面有一定優勢,可以使得雙方在國內也好,國際也好,創造一些合作的機會,謝謝大家。
郭尊華:再補充幾句。賽門鐵克可以說是大概十年前左右走進中國,現在我們在往國外走,為什么我這樣說?大概幾年前我們開始在中國做生意,發現中國的條件越來越豐富,我們在中國建立自己的中國研究和開發中心,在北京也有,在成都也有,然后我們發現必須要有一個安全響應中心,建立一個配合北亞區的地方,發現在中國扎根不但是為中國的客戶提供一些解決方案跟一些服務,我覺得也必須要繼續借用中國人才跟資源。
舉個例子,大概兩年前,我們跟華為公司合資,做了一個科技企業,華為公司占51%,我們占49%,現在有幾千名員工,我們華為的賽門鐵克公司有幾千人研究隊伍,現在的產品在往國外推出,所以我們的目光不但只是在中國有賽門鐵克的策略,也希望能夠把中國變成賽門鐵克中國公司全球戰略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所以不但只是有自己本身的研究和開發,也必須要跟中國本身的企業合作,然后走出中國到全世界。
剛才說到這個信心的部分,怎么樣去跟一個中國的企業合作,我覺得最關鍵就是把兩個公司的長遠利益,長遠共同發展的方向先定好,究竟我們兩個公司所追求的共同目標是什么,然后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先把目標定好,然后才不會去質疑對方的一些出發點,因為你老是在質疑對方的出發點,我覺得是很難建立互信的一個基礎。
第二點,我覺得你要去多溝通,我的問題是怎么樣多溝通的方法,我覺得必須要在不同的層面去建立不同層面的一次溝通,而不是說這個是單對單的,單對多的一個溝通,而是多對多的,有計劃的,有框架的這種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
田薇:林先生您怎么看待這種三角關系?
林正剛:我覺得在過去幾年來,我們在爭取跟很多國營企業合作,基本上我們有一個信念,我們認為在21世紀一個成功的企業,不是懂得競爭的企業,而是懂得合作的企業。因為這個市場存在機會很多往往如果哪個公司,哪個企業通在一起,找到互補的地方,能夠擦出新的火花,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通過不斷的溝通,然后再整合,可以看到所有企業在做什么,不斷的整合新的價值來迎合新的市場。
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無論它是國營也好,我覺得如果我們通過合作的眼光去看,我們可以掌握很多信任的機會,也是現在市場的一個策略。
田薇:孟先生、高先生同意這種觀點嗎?
高群耀:金融危機出現改變了很多格局,整個政府的參與都加強了,產業管理方式加強了,各個國家刺激方案和刺激資本在提高,所以政府作用在加強,這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政府監管會加強,可以上市一個融資渠道,這就是要面對的現實。作為外企來講,以以便應萬變得日子已經過去了,而是要徹底改變,抓住產業的高端,如品牌、高科技、科研在本地,這樣的做法來維系還能存在某種競爭力。
田薇:追問一個問題,因為您是做媒體公司,國外媒體公司目前沒有得到市場,第二個中國在培養自己所謂走向世界的國際媒體,也許中國有一天成為一個競爭者,現在不是很緊張嗎?
高群耀:競爭是產業發展的一個前提,會變得更好。中國在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現象,以及走出去,反而給了傳媒行業帶來一個福音。中國文化產業也正在改革開放,我想改革開放是中國成功的一個攻勢,這給全世界同行帶來優勢。剛才您說到另外一個話題,中國崛起了,中國的國企崛起了,崛起之后他們會走向世界,他們會變成世界那個地方的國企,那個地方的外企,所以我們在中國所體會這種經驗和體會,這應該有相當的借鑒作用,而且這些人也是非常有意義。現在英才雜志做的英才網站,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將來可能是中國很關鍵的一批人才,謝謝。
孟先生:因為是高科技的行業,這個行業是一個比較高度競爭的行業,所以這里直接政府影響相對來說少一點,我們的客戶獲得合作伙伴,有很多是國企,但是我想因為這個本身行業是高度競爭的,最主要還是,我覺得大家在市場上有競爭,有合作。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變化的非常快,所以任何一個公司如果能夠永遠常青的話,一定要緊跟形勢,不管是因為國家的作用還是國企的影響,能夠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