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稍微講一下亞洲的城市發展的一些趨勢,亞洲人口增長非常快,由于亞洲城市人口的巨額數量也就意味著亞洲總人口基數很大,城市人口就會很多,大概有6.3億的人口遷移到城市里面,這是到2050年的預測。講到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將會上升2.25億,到2020年為止。在中國和印度的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都是非常快的。而且印度在追趕中國方面做的實在很成功,我這是一個長遠的角度來考慮。
那么,所有這些對我們來說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呢?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人口,2005年大概是1.9億,而日本的人口是1.7億。中國人口已經有2.5億的增長,所以說,中國人口的增長其實可以是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一些。那怎么樣才能夠把這些數字轉化成大城市以上的速度。我們認為每個月都有1.25個百萬人口城市的誕生,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城市化造成了很多的計劃,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盡管我們是泛泛而談亞洲,但是在亞洲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不一樣,政治結果也不同,所以很難總結出一般的規律。但是,我認為講到人口增長或者是城市化帶來的影響,中國和印度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在這里和在印度人口基數都很大,城市人口到2020年,我認為印度的人口會和中國一樣多。這就意味著這兩個國家會出現快速的城市化,這種快速城市化的模式和亞洲其他國家又不同。
我們如果回顧一下中國的城鎮化發展的歷程,過去20年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發展。今天有人問了很多的問題,這種模式可以到其他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嗎?這其實也是中國在問的問題,聯合國在問的問題,也是印度在問的問題,能不能像中國學習呢?但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指出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特點。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特點的話,就很難討論如果把中國城市化的模式應用到其他地方。首先中國有一個國家層面的政策,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這樣城鎮化政策的,主要是為了控制大城市的規模,積極的發展中小型城市。我們這個國家的政策已經從1978年開始實施了很久。
第二,盡管中央政府的角色在慢慢的縮減,中國還有雙重經濟,又有計劃經濟的成份,也有市場經濟的成份。
第三,農村的城鎮化發展在農村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主要是城市人口有一個戶口的制度,盡管現在是市場經濟了,也許戶口制度不會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是我認為戶口制度還是控制了中國城市人口,這是非常獨特的一點。另外,跟剛才討論有關的一個話題,就是土地,土地是屬于國家所有的。78年開始的農村土地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有了資金進行城市的開發。也就是所謂的以地養地,基本上來說,我如果用簡單的說法來說,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和城市的發展。如果賣土地就可以建更多的基礎設施,就可以賣更多的土地,因為基礎設施好了,這個土地的售價就更貴了,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中國的城市很多的情況下都是靠賣地來獲得財政收入。比如說在上海,為什么浦東發展這么快,為什么廣州這樣的城市發展這么快呢?這這些是從1988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如果沒有土地改革,完全依靠工業化的話,我們中國的城市不會像現在發展這么快。而且我們看到在房產市場上,有很多的投機行為,也是由于土地和房產市場的改革引起的。還有一個有的人常常忽視的現象,從銀行得到預算的相對便利性,地方性的銀行愿意借款給政府改善基礎設施,因為有這樣的一種假設,政府如果可以賣土地,發展基礎設施,如果又有銀行提供貸款的話,基礎設施的發展就會更快。這種做法在亞洲其他國家不一定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剛才講的中國城市化的一些重要的特點,使得其他國家很難仿效中國城市化的模式。
不管怎么說,盡管有過去的模式存在,我對此的解讀是,就算在中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城市化的模式是不是能夠適應未來的需求呢?比如說,有一本書是1971年出版的,叫做第一世界的城市化進程,探索和理論,這本書里面介紹了一個概念,叫做假城市化,它說人口的增長帶來了城市的擴張,但是經濟和就業卻沒有相應的增長。在工業化革命的階段,城市提供了很多的就業機會,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疑問,這樣又出現了失業的問題,可是到二戰的時候,農村的人口看到城市有很多的工作機會就搬到了城市,可是城市卻沒有相關的經濟的增長。
在過去由于種種的原因,中國通過戶口的制度阻礙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現在由于市場經濟的實施,戶口制度到底能不能有效的實施下去還是一個問題。最近有一個印度的電影叫做《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其實就是提示假都市的現象存在。在發達國家還是存在很多貧民窟,經濟問題、貧民問題。中國很成功,遏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剛才也有人提到了中國的縣級以下的人口都沒有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但是,農村已經很難吸收剩余的勞動力,剛才的兩位演講嘉賓讓我覺得更安心一點,項董事長還有余教授,大家說農村領域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領域。我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到底我們能不能吸收這些剩余勞動力還是一個問題,中國的城市化會不會變成假城市化。這樣的問題是中國未來城市發展不可避免的。如果有2億到人口遷移到城市來,會怎么樣呢?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很難在其他國家復制。但我想至少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中的一些經驗能夠為其他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一個參考。
首先,我先從宏觀的角度來講,再從微觀的角度闡述。如果我們看一下中國城市化的模式,很顯然過去的模式就是聚焦于沿海地區,然后慢慢向中國的內陸市場擴展。全球經濟大部分活動都發生在沿海地區,特別是幾個特大城市群,比如說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還有黃海、環渤海地區,就是北京、天津這些地區。這些都是特大型城市群。問題在于,也許待會Scott教授會解答這個問題。這種特大型城市群的存在會不會擴展到內陸的省份,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的人口是高度集中的,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在泰國和菲律賓這些地方,也存在人口都是聚集在大城市的情況。
那么這個問題以后會不會得到解決呢?這么多的人如果都聚集在特大城市里面,誰還養活他們,誰來為他們創造足夠的工作呢?還有就是出口導向型的這些行業能不能持續下去,特別是在目前的經濟危機情況下。還有很多的沿海特大城市群都是出口為主的。還有一點,我想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就是,在過去的中國城市系統的發展中,城市之間的競爭比如說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州和深圳競爭和香港競爭。那么,這幾個城市之間有很多的冗余,比如說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冗余,那么我們怎么才可以協調好這些特大城市的發展呢?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
我們再回到城市本身,我想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值得亞洲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借鑒。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自從1988年開始城市土地的改革以來,由于地價的概念的引入,老城區的改造使得很多工廠關門,很多人失業。而且能源的消耗和其他資源的消化也上升了。在2007年的新的城市發展規劃里面強調了城鄉土地規劃的協調,以便限制農業用地的減少。但是,經驗告訴我們,我們真的需要有更好的城市的規劃和地區的規劃,以便減少城市都市會的無序蔓延的情況。事實上,亞洲很多其他的城市都有類似的問題了。
第二個是人均GDP的增長。我們知道在中國人均GDP的增長,導致了更多的家庭擁有汽車,有更多的能源消耗的需求。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現在大家都買得起車了。我給大家展示這些數字。講到汽車再講到城市的能源消耗,美國占到了20%能源消耗都在城市交通,東京是37%。
我再給大家講一下汽車擁有權的問題。我們來看一下,比如說相國在1978年之前人均國民收入也是非常低的,低于1000美金。當時汽車擁有量非常之少,到80年代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收入上升到五、六千美金了,所以汽車一下子多了很多。我想在上海,還有在深圳、廣州以及其他的一些大城市,也是超過了香港在80年代的人均GDP,比如在上海人均GDP是1萬美金,深圳也是非常之高的。在北京,1980年的時候,1000個人是9輛車,2004年是80輛車,上海1980年1000人里面5個人有車,現在是50到60個人有車。所以,可以看到汽車的數量增長是非常之快的。基本上我們在香港要提高擁有汽車的總成本,這樣來降低人們擁有成本的數量,降低污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