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十三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 > 正文
現代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功能包括資產定價、流動性提供、風險分散和轉移、價值增值,上述四個組成部分有機聯系,缺一不可地構成了“財富管理”功能。
1、資產定價
一個強大的金融市場離不開一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流動性與效率性相統一的資產定價機制(吳曉求,2002)。正是因為市場定價機制的存在,才能夠給眾多的金融產品提供流動性依據和價值發現功能。從國際金融機構的發展來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即在于資產定價。
2、流動性提供
關于金融機構流動性功能的理解,淵源于Bryant(1980)和Diamond and Dybvig(1983)(以下簡稱為DD)在兩篇旨在研究銀行存款契約以及銀行危機的經典論文中提出的流動性需求模型,可以具體表述為:當經濟主體在想實現消費的任何時候,如果某項資產能使這種需求在跨期優化得到滿足,那么這種資產就具有流動性。他們從流動性轉換功能的角度證明了金融機構存在的理由。在DD模型中,金融機構為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合約并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動性貸款,因而承擔著將非流動性資產轉化為流動性負債的流動性轉換功能。DD模型證明,銀行提供的活期存款合約,能為要求在不同時間進行消費的存款人提供更為有效的風險分擔,改善競爭性市場的效率。因此,金融機構的作用相當于為存款人提供了一種流動性保險(liquidity insurance),允許他們在最需要的時候進行消費。
3、風險分散和轉移
金融機構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優化風險配置。傳統金融機構是以承擔風險方式為主配置風險的,現代金融機構則是以轉移和受托管理風險方式為主配置風險。Merton首先提出了金融機構的風險配置說,認為金融機構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以最低的成本向社會提供有效配置風險的功能。他認為,金融機構可以幾乎以零成本進行金融資產交易,而個體的成本卻很高。Allen and Santomero(1998)認為在過去的三十年里,金融機構的最大變化是風險管理業務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并成為許多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他們認為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稅收的非線性、財務困境成本和資本市場的非完美性等四個原因的存在使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有風險管理的需求,需要金融機構為他們規避風險提供相應的避險產品和增值工具。個體對金融風險管理能力的不足使得金融風險轉移和管理的功能向金融機構集聚,這也是當今金融機構廣泛開展風險管理的原因所在。
4、價值增值
Scholtens and Wensveen(2000)認為金融機構的價值增值功能應當成為金融機構理論的核心,因為價值增值是現代金融機構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金融機構的職能不僅僅是被動的存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中介,它們還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可以通過資產轉換和金融創新增加存貸雙方的價值。而金融機構實現價值增值的方式是降低投資者的參與成本和擴展金融服務。他們認為, 金融機構積極地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參與金融轉換,通過轉換金融風險、期限、規模、地點和流動性為客戶創造價值。
中國目前的金融機構中,融資中介仍是最主要的金融功能。相對而言,中國金融機構在提供風險過濾、產品創造、資產定價和資產增值與風險組合等功能方面相當不發達。進行信息和風險過濾的功能不完善,損害了市場透明度和公開性;產品創造和資產定價的功能不發達,影響了金融體系的市場化程度,限制了投資者自主投資的空間,損害了市場公平原則;資產增值和風險管理功能的不足,阻礙了金融體系的轉型和升級,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和不穩定性,降低了金融體系的競爭力。總體而言,財富管理功能是中國金融機構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