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 > 正文
孫為民:回頭我們想想,我們為什么要做承擔社會責任的事情。我們受到的激勵、鼓勵,有時候是來自于民間的力量,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做一些公益活動的時候,我們也愿意參與到其中做一些事情,你參與到其中以后,你可以看到跟你遭遇不太一樣的人,其實對我們企業家啟發是非常大的。有一年我們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受報社的委托,通過報社把一臺空調捐到一個家庭里面,這個空調對我們來說太微不足道了。但是被捐獻家庭里面的小姑娘寫了一封信給我們的董事長,她說她的父母親生病臥床,家庭條件非常的不好,臥病在床的父母就是希望家里有一臺空調。當董事長讀到這封信的時候,他是非常感動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感覺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情,可能對別人來說是非常大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要把企業社會責任做下去。
秦朔: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一些人不以為然,比如像是波特,他覺得公司的慈善事業并非是首席執行官感覺良好的事情,它應該是政府和非盈利機構的事情,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做的事情不能跟公司結合在一起,你就是不對的。現在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要求也比較多,捐款是企業發自內心的捐助,但是有的時候捐助活動太多了,所以我們如何把握企業社會責任跟公司的戰略結合在一起呢?請三位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關志華:我覺得做社會公益慈善這個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這個應該是完全個人以及個人管理層的一種自己發自內心的想法,他可能跟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完全的一個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本身就是結合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當中,它要經濟發展、對生態的保護、員工,這些都要考慮到,用他的體系來實現的,這個才是一個公司可持續發展要做的。如果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有各種的情況,需要捐贈這些我們是鼓勵的,但是一個企業要做到長期發展下去,像是巴斯夫這樣的,我們現在是140多年,我們為什么可以做到化工龍頭的企業,主要就是我們對環境的保護,對我們產品的監管,對我們的員工以及供應商,大家都告訴他們如何照顧他們自己的健康,如何處理這個產品,這個都是我們本來應該要做的事情,把這些事情做好,我們才會長期的發展。之后我們再考慮公益的事業,覺得也是非常應該的。
沈建芳:波特的觀點我是不認同的。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活動當中,一個企業應該樹立自己的形象,不管是外資也好、中資也好,這樣會增強員工對企業的信心,如果發生捐贈,也會對員工有激勵的信心,這個時候,員工也想,我們企業也捐贈了,我們自己也捐贈吧,這個就是企業的凝聚,我是這么看待這個事情的。
孫為民:剛才波特的觀點我是不大認同的。企業家的精神是冒險,冒險不是簡單的賺錢的問題,很大問題上是一個所謂的夢想、理想,這個夢想和理想是什么呢?他要想給人類或者是市場、顧客創造某種價值,如果一個企業家的定位就是賺錢,沒有一個企業家會成功的。如果他的定位是給顧客創造價值,我想他的夢想就會得到很多人的響應。所以從一個企業家來講,隨著最終的結果是賺錢了,但是從它確定的目標來講,絕對不是一個狹隘的賺錢。
關志華:我補充一下,因為今年地震的捐贈,尤其是在外資公司有沒有做捐贈,這次地震的時候,我們也帶動員工做捐贈,我們也跟當地政府談好了,我們也準備蓋學校,在外資公司里面的確碰到一個小問題,他要考慮到,比如你這次四川地震要怎么去考慮捐贈,比如在其他地方有一個大臺風,公司有沒有做同樣的捐贈,另外全世界還有其他的地方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那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考慮呢?所以這是一個通常外資公司考慮到的平衡。與此同時,他的決策過程會比較長一點,我們也反映很快,員工希望公司來做這些事情,所以在第二天的時候,我們跟當地的一個政府機構聯系,我們公司員工希望跟公司共同在你們那里建一所學校。所以說這次的反映也是非常好,但是外資公司有沒有做到好的反映,我們是用一個平常心的角度來看,當然外商公司因為很多的員工都是國內的員工,我們感覺到員工都希望公司來帶頭做一些事情,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雖然是外商公司,我們在當地經營,我們肯定要反映到當地的需求,但是總的來說,我們最希望的是沒有這些不好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