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商vs粵商主題討論實錄(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 19:42 新浪財經
主持人(新望):粵商是新的概念,不是傳統的概念粵人就是粵商,浙商還是比較的純粹,還是浙商。 蔡志遠:浙商有比較大的特點,我20歲就到上海做投資,在蘇州發展起來了。我們公司主要做商業地產,做各種各樣的專業的資產,目前已經開發了110萬平方米的房子,浙江人跟粵商有一點不同,浙江人到哪里地方去都建立一個自我保護的意識,比如說成立浙江商會,我們的特點是抱團,浙江人在外面待了那么多年,過春節的時候還要回去。教育他的孩子你可以在外面360天,但是過年得回家。浙江人有一個特性,不容易被別人熔化掉。當然我覺得浙江很多的地方要像國外先進的東西學習,浙江也有很多的優點值得別人學習。 夏業良:剛才說的不矛盾,一部分是企業抱團抱的很緊,有商會,其實廣東也很多。到國外經常看到廣東潮州會館,浙江溫州會館,非常的多,這是商業文化聚集的形式。但是剛才提到的有一些在那個地方經營的人是外地人,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一方面為地域文化創造了新的核心價值的理念,豐富了這樣的地域文化。從傳統的商幫文化來講,可能難以把現在的現象囊括進去,今天的新商幫跟傳統的很不一樣。我們剛才說的大企業,王石和華為都是各種資源形成的企業,家族企業還是濃縮地表現了地域的文化,浙江很典型,有很多的小地方,起點非常低,有很多的企業家只有小學的文化程度,有很多的技術理念都不懂,都是在商業的競爭中一點點的學會,我們看到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國美的黃光裕,15歲左右就在外面拼,學習了很多的東西。所以今天看黃光裕的知識和視野不能簡單的用他的文化程度來測量。 主持人(新望):浙商和粵商的確代表了民營經濟發展的群體,民營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也有一些問題,包括對浙商和粵商進一步的升華,也有一些批評。尤其是今年以來廣東的制造業,一夜之間有很多的外商投資走了,或者是廣東的制造業發生危機了等等,這也對粵商是一個挑戰。我想聽聽廣東企業家談一下。 岑沖平:這段時間廣東一下子走了很多的企業,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問題。改革開放的時候,來了很多的臺商等等,營造了一種文化。廣東的包容性,也是在當時宏觀經濟形勢下形成的,浙江的民營企業發展的比較多一點,當時外商比較少,所以這兩個地方有區別。廣東有很多的新粵商,浙江開始發展以本地經濟、本地的民營企業,而且他們民營企業的發展開始是作坊式的,廣東是科技IT作為前沿的。現在這種形勢下,很多的企業都是以外資企業為主,包括深圳,深圳早幾年的時候,八幾年進來的企業都到東莞和內地了,兩個地方的產業情況不同,所以造成了現在的情況。珠三角的企業一夜之間走了多少,但是很多企業留下來了,很多優秀的IT企業下來了。 主持人(新望):您認為產業升級中正常的淘汰現象? 岑沖平:對深圳來說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新望):浙商也面臨產業升級的問題。 岑沖平:我是88年過來的,85年走之前老家有鞋廠,受到市場價格的問題,我們慢慢的轉型,前三年的時候我們在通訊,后七年走IT,后來在浙江設立了工廠,企業家要做好自己產業的轉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