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我國國民經濟開局良好,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98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去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為8%,增速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結束了自1996年以來經濟增長率下滑的局面。經濟進入一輪新的增長周期是令人鼓舞的,尤其在外部世界如美國的經濟正處于阻遏衰退的時候。
我國經濟形勢向好,從經濟戰略目標而言,就業處在重要的位置。在經濟持續增長中,就業前景一般隨之向好,但兩者并不總是同步。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所人力資源研究室主任楊宜勇提出一組數據,論證了兩者有同步也有不同步的現象。1997年,我國GDP增長率為8.8%,從業人員增長了1.1%;1998年,我國GDP增長率為7.8%,但是從業人員只增加0.5%;到了1999年,從業人員僅比1998年增加0.36%。就業增長的速度下滑較快,專家們呼吁要扼止這個不好的兆頭。
這位人力資源專家說,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兩種經濟增長,一種是就業機會增加的經濟增長,另一種是失業型的經濟增長。因此,我國選擇什么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在今天顯得非常重要。根據中國國情,只有走“第三條路”,既要能夠提高經濟效率,又要能夠促進社會公平。
楊宜勇指出,增加就業機會要靠經濟增長,這是不容置疑的;而有就業崗位增加的那種經濟增長對于今天的中國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這就要設計一種在經濟低增長時能夠擴大就業崗位的經濟增長模式,即從原有經濟規模的調整中去想辦法。擴大經濟規模的增量調整當然是對的,但是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僅僅在增量上想辦法是不夠的,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因為增量調整太慢了。
在原有經濟規模的經濟調整中想辦法的意思,是指多在產業結構、企業規模結構方面做文章,在社會結構調整中多在教育結構、所有制結構和用工制度方面做文章。這就要給經濟調整引入一條思路,在總體上擴大提供而不是減少壓縮就業崗位;更要給經濟增長引入一個方面,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能夠擴大提供就業崗位,即使經濟低增長時,就業崗位也能有所增加。(李海)《市場報》(2001年05月2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