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今后中國的勞動力增長和資本增長都很有限,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全要素生產率(TFP)。
TFP即全要素生產率。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出,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提高,核心是如何進一步提高TFP。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增長得益于TFP大幅增長
胡鞍鋼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有很大的特點:第一是增長率非常高;第二是波動性很大。“所以,中國經濟不光要研究可持續性問題,還有穩定性問題。”
“在過去的250年,有的國家發展得快,變富了;而有的國家發展得慢,依然貧困。就中國而言,30多個不同省市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很大。那么,經濟增長的來源究竟是什么呢?如何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胡鞍鋼分析,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經濟增長之所以高于改革前,關鍵在于TFP的大幅度增長。“根據官方的數據,我們自己的研究發現,在1978-1995年之間,資本的貢獻大約是55%左右;人力資本大約是5.4%;勞動力的貢獻比較小,大約是9.5%;TFP大約是29.4%。我們發現,實際上中國資本的增長率并沒有高于改革前,而且比改革前要低一些,主要是TFP明顯增加,是由一個負值變成了一個正值,其貢獻率達到近30%,幾乎是三分之一。這個結論接近其他學者的研究,但低于世界銀行[微博]的研究。世界銀行研究的結果是40%。”
中國今后經濟增長的關鍵仍是TFP
胡鞍鋼介紹,世界銀行2000年底發表的《增長的質量》研究報告,明確提出了一個新的經濟理論框架。這個理論框架強調了三種資本的概念,“第一個就是我們通常比較關心的物質資本;第二個是人力資本;第三個是自然資本。”
胡鞍鋼認為,從今后來看,中國勞動力的增長已經不太可能,盡管未來勞動力供給的絕對數還會比較高,但增長率并不會很高。第二,從資本增長來看,中國國內的儲蓄率大概是40%,也不大可能再增高,因為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也是高的國內投資率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是世界第一。“那么,中國今后經濟增長的關鍵,主要是TFP。”
胡鞍鋼分析,經濟增長實際上還受到這樣幾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個是制度框架,包括所在國家或地域的文化等等。第二個是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有效的政府管理。這兩個方面本身也會有效地促進增長,相反則會阻礙經濟增長。第三個是教育和公共服務的分配是否合理。教育基尼系數越高,受教育的年限就越低;反之,教育越公平,平均教育年限就越高。“這也就是說,在資本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投資率和儲蓄率),我們可以通過改善人力資本、減少自然資本的損失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進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中國總體上已經開始形成增長模式的轉變
胡鞍鋼認為,從總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開始形成一個增長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中國正在從一個非常高的自然資本損失狀況開始向相反的方向轉移。”胡鞍鋼說,“我們最近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庫計算,有兩個重要的發現。第一個重要的發現是,中國自然資本的損失量占GDP的比重非常大;第二個發現是,中國自然資本的損失量占GDP的比重呈急劇下降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初期,自然資本損失量占GDP的10%(包括二氧化碳等排放量);按照現在的綠色GDP賬戶算下來,1985年高達近20%;而后則大幅度下降。1998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大約只有4.5%。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由于結構性的調整,特別是能源結構的調整,‘九五’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上升了36個百分點,而能源卻下降了7個百分點,其中煤炭消耗下降了14個百分點。比我們的預想更早地出現了煤炭消費絕對數下降。這就說明,中國走過了一個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過程。”
第二,中國已經進入對人力資本進行改善的過程,正在強化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我們對人力資本進行計算的結果表明,中國的人力資本存量自改革以來提高了30-40%。預計今后初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基尼差異系數將迅速下降,但高等教育的地區間差異則會拉大。”胡鞍鋼說,“人力資本短期內供給曲線是垂直的。就是說,假如我們現在突然想發展IT產業,需要大量IT人才,這些人不可能突然出現。中國現在的計算機博士每年畢業人數還不到200人。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來改變這條曲線,通過政策方式積累人力資本。”
胡鞍鋼認為,今后可以實施兩個重要的戰略措施:其一,擴大高校改革規模,放開市場,鼓勵民營,既鼓勵外資,也鼓勵向國有公辦或國有民辦的方向轉變,進一步使得高等教育從奢侈品、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和大眾化。其二,在基本解決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推進12年普及教育。
提高TFP必須提高政策質量和政府質量
胡鞍鋼提出了一個重要思路:經濟增長無論是資本的積累、自然資本的積累還是人力資本的積累,都有待于一個良好的制度框架。
他認為,中國加入WTO并不是無代價無成本,這些成本應該考慮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受損者得到必要的補償。
“中國要想提高經濟增長水平和增長質量,有三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提高政策的質量和政府管理社會的質量。”胡鞍鋼說,“要改變現在這種由政府獨家管理社會的狀況,讓多個社會組織共同管理和治理社會,包括企業、社團、公民自身,甚至國際組織。政府要重塑社會關系,改變政府與企業和居民傳統的控制關系,變成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目的是實現公共資源最大化和公共福利最大化。第二個方面,是要通過制度建設從源頭控制腐敗。第三個是‘透明的革命’,把一個看不見的政府變成一個看得見的政府,讓老百姓了解政府收入的來源和出處。”(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