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8年10月24日地點:經濟觀察報社會議室主持:新望(經濟觀察報研究院院長)嘉賓:陳棟生(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博導、中國社科院榮譽委員)
劉培強(中國開發區協會會長)
肖金成(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周漢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
劉奇洪(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博士)
魏谷(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常務副社長)
劉敏(國家信息中心綜合管理部研究員)
艾曉光(北京仁達方略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改革中的創新之物
陳棟生:“開發區”是改革中的創新之物,最早是蛇口工業區,以后是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幾乎每個城市一個 (共12個),一直發展到現在的54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雖已起步,但整個還是計劃經濟,體制環境很不適應引進外資、對外開放的需要;各種基礎設施與投資的要求之間差距也很大。整體要發生大的改變,“局部突破”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建特區、設開發區,恐均源于此。
20多年來發展的業績證明這條路是對的,開發區在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就業等多方面,特別是在推進經濟國際化方面發揮了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在開發區所在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面貌更新上的作用就更大,更顯著。
開發區的示范、輻射或帶動作用過去主要是針對對外開放、引資而言,今后似應體現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之路,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成為國家和所在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排頭兵。
二十多年前,開發區的重點是創建投資環境、招商引資,特別是引進工業項目做大做強經濟;而現在同樣要“四位一體”,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完善社會管理,擴大公共服務。
劉培強:在世界上,就開發區的模式來講,我們是最多的。開發區作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比較早的一個布局,經過20多年的發展,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總體來講,我覺得我們國家30年,改革開放的進程也好,經濟發展進程也好,特區和開發區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開發區在起步階段的確起了先頭兵的作用,中國如果沒有這招也不會走得太順。當時開發區的體制運行也是有改革的任務,通過改革得到一些經驗。
即使經過三年整頓之后,國務院公示的1568家開發區,現在無論是推進角度還是功能配合的角度,還是從創新的角度,仍然在發揮著作用,應該是往上走的。
我們國家現在到了這個階段,開發區的作用發揮得怎么樣,下一步如何再發展,這種模式還要不要進行下去,如果繼續下去要有哪些與時俱進的調整,厘清這些問題,將是非常重要的。
從規模上看,高新區和經濟開發區108家,這里有交叉,比如哈爾濱兩區合區了。它們現在應該占中國GDP大概不到10%,工業增加值應該在15%左右,進出口應該在1/4,每年實際到位外資應該能占到1/3還要強一些,我說的是比較保守的數字。像天津、大連、上海這些大的城市,開發區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為70%左右,GDP占到所在城市的20%左右。
來源:經濟觀察網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