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貸增長驅動因素和近期走勢實證分析(6)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11:19 新浪財經
3、深入理解商業銀行的行為模式,拓展商業銀行的經營空間,打通政策傳導的渠道 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商業銀行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份額最大、影響最大的微觀主體。信貸渠道依然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渠道。商業銀行的行為是否合意,關系到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機制是否通暢,政策效果是否理想。因此,應當關注和研究商業銀行的行為特征,避免出臺的貨幣政策使得商業銀行產生“逆向選擇”,反而影響政策實施的效果。例如,如果加息導致利差明顯縮小,反而可能導致商業銀行出于完成年度利潤目標的考慮而加快貸款投放。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我們的建議是,在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過程中,應保持利差的相對穩定。特別是在信貸總量被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為保證銀行利潤的穩定增長,更應當保持利差的相對穩定。 由于從貸款供給的角度看,資本較為充足是商業銀行貸款投放的壓力和動力增強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疏”、“堵”結合,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給商業銀行創造更多的資本運用渠道,進一步拓寬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避免因為盈利渠道單一而使其經營行為背離宏觀調控的要求。 4、關注資本市場發展對貨幣政策工具、傳導和效果的影響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銀行融資占全社會非金融部門融資的比重將逐步降低,貸款增長率和實際GDP增長率之間的乘數關系將進一步降低,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渠道有所減弱。再有,資本市場的發展促進銀行資本補充渠道發生變化,考慮到充足的資本是導致信貸投放加速的重要推動力,應適當加強對商業銀行外源性資本補充規模和節奏的調控力度。 5、合理把握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避免使政策調控的效果受到負面影響 從中長期看,無論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利率杠桿的作用,還是為了促進商業銀行進一步提升競爭能力,利率市場化改革都是勢在必行。然而,考慮到目前我國金融業綜合經營剛剛起步、銀行盈利渠道依然較為單一、仍以利差收入為主,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大型銀行的內部機制和經營效率與外資銀行尚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應注意把握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避免由于市場化進程過快,導致商業銀行競爭加劇、利差收窄,反而進一步刺激信貸投放,并致使中資銀行經營效率下降,出現“欲速則不達”的情況。 (二)2008年貸款增長超過調控目標的可能依然存在 1、名義GDP增長較快,貸款潛在需求超過信貸總量調控目標 2008年,雖然我國GDP實際增速可能略有下降,但考慮到總體通脹水平(GDP平減指數、CPI、PPI)在高位運行,名義GDP增速依然較高,對(名義)貸款需求的抑制作用較小。我們預計,2008年實際GDP增速為10.5%左右,總體通脹水平(GDP平減指數)在4%左右,因此名義GDP大約增長14.5%。按照方程(1)的估計結果,這要求貸款增長16-17%。 而如果按照今年信貸增量與去年要基本持平來計算,2008年商業銀行貸款增速有望放緩到14%左右。這就意味著,實體經濟對信貸增長的潛在需求可能超過了信貸總量調控的要求。 2、信貸總量調控面臨來自銀行類金融機構的三重壓力 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可能導致銀行信貸增長超越調控目標的因素有以下三個: 一是對中小銀行(信用社)和外資銀行的總量調控效果可能受到限制。比較而言,大型商業銀行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特別是總量調控政策的效果較好。而中小銀行由于更加依賴于利差收入、擴大市場份額的壓力較大,因此有較強的信貸擴張沖動。外資銀行經營管理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對其進行信貸總量調控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有待觀察。 二是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力度有待檢驗。如果各金融機構總部對下邊的政策力度不夠大,不排除各分支機構的貸款突破調控目標的可能。今年1月份新增貸款強勁反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銀行分行為搶進度,紛紛爭先在年初進行信貸投放。 三是按季節的信貸總量調控可能通過各種手段被“變相”突破。例如,貸款增長過快的商業銀行可以在季末向信托機構轉讓資產、季初再購回;多發展流動性強的票據,平時突破調控總量、季末賣出票據,等等。 3、受多重因素影響,個貸增速可能顯著下降 由于房地產調控加強、房價中期走勢不明朗、房貸利率提高,加之股票市場振蕩加劇,2008年商業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的增速可能顯著下降到20%以下(2005-2007年金融機構居民戶貸款增速分別為12%、21%和32%)。 (執筆:許文兵 鄂永健 仇高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所在機構的觀點)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