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PE八大家掘金術 投一賺十的利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 14:34 《新財富》
作者: 盛希泰 作者為聯合證券總裁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已然是全球并購市場的絕對主角。 截至2006年底,國際性的PE已經超過了4000個,交易活動約占全球并購交易總量的1/5。僅2006年一年,全球PE就從資本市場上募集到了2150億美元。2006年PE全年的交易價值升至創紀錄的4000億美元,較2005年的2370億美元高出68.7%,相比1996年則增長了20倍;其中,單筆超過10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交易達到9個(圖1)。 2006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參與的杠桿收購規模占全球并購總額的13%。如果剔除換股交易,PE參與的杠桿收購占現金并購額的17%(圖2)。不斷壯大的規模與日益大手筆的交易,使得PE完全確立了在華爾街的主流地位。 進入2007年,PE主導的并購交易又一次次地刷新紀錄。黑石(又譯“百士通”)2007年2月以395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房地產信托基金EOP,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之后的7月,剛剛公開上市不到兩個月的黑石,再次大手筆出手,以260億美元巨資收購了擁有2800家酒店的希爾頓集團。而幾乎在此同時,以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為首的一個私募股權財團以485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最大的電信企業—加拿大貝爾電信集團(BCE),將PE并購金額的紀錄推向了新的高點。 PE們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如日中天,不但為國際金融領域貢獻了重要的投資渠道,更成為國外富裕階層進入證券、股權投資領域的主要途徑。而且,PE異化了傳統上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之間資金供給與需求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控制與改造的互動形式實現資本的最大增值。但這只是作為群體的PE的共同特征,在具體的操作模式與操作風格上,那些神秘的領頭PE們則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征。 最吸引世人眼球的無疑是黑石集團運作大手筆收購的魄力。目前,有消息稱黑石集團正考慮斥資200億美元收購全美最大學生貸款公司SLM。但是與常人理解所不同的是,堅持不做敵意收購由始至終是黑石運作的一條紀律。 與動輒以巨額資金頻繁收購的黑石不同,英國3i集團更像是股票市場上的“價值投資者”。常被3i高層掛在嘴邊的一個理念是:作為一家有責任心的投資公司,3i不會在投資項目上市之初就馬上套利出逃。 盡管通過收購后積極而有效地參與公司的治理是PE的共同制勝之道,但德州太平洋集團更喜歡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投入資本市場。這也是為什么他們自2000年初至2001年9月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沒有做一宗收購交易的原因—這段時間資產價格太高。而在“9·11”事件之后,他們則頻頻出手,競標“9·11”事件后第一家宣布進入破產保護的美國航空公司全美航空(US Airways),然后以20多億美元價格與其他機構聯手收購餐飲連鎖巨頭漢堡王(Burger King)、收購處于破產邊緣的全球第三大芯片廠MEMC,行事每每出人意表。 比較特別的是橡樹公司,該公司的特長在于能夠通過以大比例的折價購買像保險公司Conseco和放貸公司Finova這樣債臺高筑的公司的不良貸款,并盡可能快地獲取高額回報。橡樹的合伙人放言:“我們打算以50%的價格進行收購,你要想買到便宜的,就得到廢物堆里去尋找!钡珕栴}是,不是哪一家公司都具有火眼金睛。與橡樹公司比較接近的是阿波羅公司,當別的PE對一些債務累累、瀕臨破產的公司敬而遠之的時候,阿波羅卻視之為香餑餑。對不良債務的收購以及對被收購公司進行重組(restructure)一直是阿波羅的強項。不過,阿波羅對瀕臨破產的公司青睞有加的底氣更來自于公司對破產程序的專業理解。 作為PE長青樹,華平的投資風格則可以總結為長線投資、寧缺勿濫,在尋找到合適的投資目標之后,又敢于以巨額資金壓在一個企業上,全力協助其發展。其投資的基本哲學是“像經營性公司一樣建立可持久業務”。 至于國人比較熟悉的凱雷,其“總統俱樂部”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利用政界知名人士“開路”可以視為凱雷的獨門暗技。 然而,PE們的滾滾財源不斷引起人們的廣泛爭議與指責。以黑石集團為例,其2006年人均創利是高盛的9倍,堪稱華爾街最賺錢的機器。黑石上市后,其創始人也以100億美元的身價躋身全球頂級富豪的行列。在那些被收購夢魘困擾的經理人眼中,PE一味加大公司的財務杠桿,用大規模分紅與出售資產來滿足收購貸款利息支付的需要,以大規模裁員破壞公司和所在社區的良好氛圍,而后更以種種手法變現。而在幾年之后,PE掠奪了財富,留給公司的往往是一片狼藉。這在KKR并購RJR的案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所以,批評者認為,PE的巨額利潤來源于犧牲原有股東、債權人、員工的長期利益。 最近,美國的龍星基金收購韓國第五大銀行外匯銀行51%的股權,獲得了超過40億美元的利潤,調查者發現其在收購價格上有賄賂當地主管官員的不法行為,在利潤應交所得稅安排上也有非法避稅的嫌疑。這更為PE招來了不少惡評。 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的中國,已無法回避PE帶來的影響和沖擊。事實上,國際PE大鱷們早已在中國上演了一個個收購大戲。新橋收購深圳發展銀行、高盛收購雙匯集團、凱雷收購徐工集團等,都在相關行業激起了一陣強烈的地震。2006年,PE們在中國內地共投資129個案例,參與投資的機構數量達77家,整體投資規模達129.73億美元,為亞洲之冠(除日本外)。而且,PE所參與案例與領域都是中國經濟中最前沿與最活躍的領域,壟斷資源、行業龍頭、消費行業以及依托國內市場的創新產業與商業模式為PE們所青睞。值得注意的是,在A股市場的股改造就的全流通背景下,專門投資于上市公司股權的私募股權投資(PIPE)案例在2006年開始增加。 2007年5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投資公司宣布出資30億美元認購黑石股權,似乎表明中國政府對PE這一資本群體投資能力的認可。這也表明中國已經不完全滿足于單向開放接受外資對民族產業收購與主導的命運,開始謀求以西方的游戲規則,積極參與當前PE發展的世界潮流,以分享行業發展的巨大機遇。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二戰以后全球資本流動在繼日本與亞洲四小龍崛起、并成為資本輸出區域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改變。 因此,在這些“資本怪獸”以前所未有的勢頭侵蝕著產業資本的邊界、攫取民族產業創造的巨大財富之際,我們需要以更為客觀、更為開放的態度去審視這些國際PE巨頭們的發展歷程及其運作手法。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在與這些資本巨頭的直面競爭中從容應對。- 主題鏈接: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