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第二部分:貨幣政策操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 18:45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第二部分貨幣政策操作 2007年上半年,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持續偏多、貨幣信貸擴張壓力較大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金融宏觀調控,維護總量平衡,引導信貸結構優化,穩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采取綜合措施,加強流動性管理 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密切關注國際國內金融市場變化及貨幣信貸形勢變化,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寬松的情況,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等對沖工具,基本回收了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在公開市場操作方面,一是保持央行票據發行力度。配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實施,人民銀行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組合與期限結構,共發行央行票據2.6萬億元,同比多發行0.4萬億元。6月末,央行票據余額為3.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8萬億元。二是適時延長央行票據期限。為緩解央行票據集中到期投放流動性的壓力,重啟3年期央行票據,與3個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據相互配合,收回銀行體系多余流動性。上半年,3個月期、1年期和3年期的央行票據分別發行6230億元、12700億元和7480億元。三是市場化發行央行票據與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相結合。在保持市場化發行央行票據力度的同時,于3月上旬、5月中旬和7月中旬對部分貸款增長較快、且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定向發行3年期央行票據3030億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動性,也對信貸增長較快的機構起到警示作用。四是引導央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上行。上半年,3個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據發行利率分別上升24個、30個和52個基點,影響市場利率走勢,發揮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關系的作用。在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的同時,基本上按照每月一次的頻率先后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3個百分點。 1自 2007年 5月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日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二、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 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和7月21日,人民銀行三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每次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2.52%提高到3.33%。由于存款利息稅自2007年8月15日起由20%下調到5%,相當于實際存款利率又有所提高,其中一年期存款稅后利率相當于提高了0.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利率三次分別提高0.27、0.18和0.27個百分點,由6.12%提高到6.84%,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有利于調節和穩定通貨膨脹預期,有利于維護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有利于引導貨幣信貸和投資的合理增長。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自1月4日正式公布至今,整體運行情況良好。Shibor報價的合理性、穩定性不斷增強,與貨幣市場拆借、回購利率的比價關系日趨合理。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發布了以Shibor為基準的票據轉貼現、票據回購以及利率互換報價,向社會提供有效的市場基準利率信息。據此,以Shibor為基準的金融產品不斷涌現,Shibor對市場產品定價的指導作用愈加明顯。 三、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 上半年,人民銀行繼續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提示商業銀行貸款過快增長可能產生的風險,引導商業銀行合理控制信貸投放的規模和節奏。同時,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著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節能環保領域的金融服務工作,嚴格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中劣質企業的貸款投放,加大對“三農”、就業、助學、中小企業、消費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積極拓展中間業務,加強金融產品創新,轉換盈利模式。 四、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明顯成效。通過股份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按照國際標準不斷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切實轉換經營機制,著力加強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制度建設,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益。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等財務指標較改制前有顯著提高。截至2006年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1%、13.6%、12.1%和10.8%,不良貸款比率分別為3.8%、4.0%、3.3%和2.0%,稅前利潤分別為715億元、670億元、657億元和174億元,財務狀況呈現根本性好轉,財務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為促進國內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交通銀行于2007年5月1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中國建設銀行也宣布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90億股A股。有關部門正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積極研究論證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國農業銀行也抓緊推進股份制改革各項相關基礎性工作。 農村信用社改革穩步推進,取得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一是資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實。截至6月末,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采取發行專項票據和發放專項借款兩種方式,共計對全國農村信用社安排資金支持1661億元,占核定的資金支持額度的99%。對浙江等14個省(市)轄內的505個縣(市)兌付專項票據311億元。二是資產質量明顯提高。隨著國家各項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按照貸款四級分類口徑統計,6月末,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為2972億元,與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42%;不良貸款比例為9.6%,比2002年末下降27.3個百分點;歷年虧損掛賬為586億元,比2002年末下降55%。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分別達到12.0%、8.6%、14.6%。三是支農資金實力顯著增強。6月末,農村信用社股本金、存款和貸款余額分別為2089億元、43354億元和30831億元,分別比2002年末增長388%、118%和121%。四是支農信貸投放力度不斷加大。6月末,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14360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7%;占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3%。農戶貸款余額11840億元,農戶貸款戶數超過8064萬戶,占全國農戶數的34%,占有貸款需求且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戶數的..75%。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全國農村信用社貸款增長呈現加速趨勢,2007年上半年尤為明顯。應該看到,農村信用社對“三農”提供有力資金支持的同時,部分農村信用社貸款增長過快,存貸比過高,加上經營管理水平低下,貸款潛在風險不容忽視。農村信用社應合理安排貸款投放,加強信貸資產管理,嚴格控制新增不良貸款,實現穩健經營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五、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一是擴大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2007年5月18日人民銀行宣布,自5月21日起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日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內浮動。二是完善銀行結售匯制度。規范銀行結售匯業務市場準入和退出管理,對不同銀行分別實行核準和備案管理方式。對個人結售匯實行5萬美元年度總額管理,較好地滿足了個人持有和使用外匯的需求。上半年,個人購匯129億美元,同比增長2.6倍。三是積極擴大對外金融投資,支持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品種從固定收益類放寬至股票類和結構性產品,允許信托公司開展QDII業務。截至6月末,累計批準各類QDII額度205億美元,對外投資額度累計使用72.9億美元。四是嚴格控制外債增長,分階段調減金融機構短期外債指標,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國內資金。五是加強和規范外商直接投資房地產業審批和監管,嚴格控制外商投資高檔房地產以及并購或投資境內房地產企業。 專欄2: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平穩實施兩周年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至2007年7月20日,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已平穩實施兩周年。在這兩年里,人民銀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步上升。市場微觀主體經過努力調整逐步適應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規避匯率風險的能不斷增強,企業利潤大幅上升。從宏觀經濟層面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培育了金融機構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的能力,增強了宏觀經濟運行的靈活性。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一是大力推進外匯市場建設,為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供制度支持。通過引入國際通行的詢價交易方式、做市商制度,改進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有力地促進了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發展,大力發展銀行間人民幣遠期、掉期市場。二是在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下,建立人民幣匯率間接調控體系,建立了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三是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四是改進外匯管理,逐步實行外匯流出入均衡管理,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二、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不斷增強,人民幣有效匯率穩步上升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管理和調節,匯改兩年來人民幣匯率總體升值,充分體現了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其中,人民幣對日元升幅最大,兩年累計升值近20%;對美元次之,兩年累計升幅近10%。此外,人民幣有效匯率也呈上升態勢,表明人民幣對主要貿易伙伴貨幣總體升值。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測算,截至2007年6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比匯改前上升6.2%,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比匯改前上升6.3%,升幅高于歐元、英鎊、新加坡元等大多數貨幣。從較長時期看,自..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以來,在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背景下,人民幣有效匯率保持了總體上升的態勢,累計升幅較大。1994年初至2007年6月末,國際清算銀行計算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分別升值27.5%和37.8%,與外匯市場供求狀況是相適應的。 表4: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主要貨幣有效匯率升值幅度 單位:(%) 貨幣名義 有效匯率實際有效匯率貨幣名義有效匯率實際有效匯率 人民幣6.15 6.34 印度盧比1.30 5.09 美元-6.01 -3.96 泰銖15.61 19.36 歐元4.41 2.89 新加坡元4.41 1.52 日元-16.90 -21.13 臺幣-8.27 -11.03 英鎊2.04 1.96 俄羅斯盧布2.81 15.00 韓元6.15 6.10 澳大利亞元5.75 7.13 林吉特6.81 7.28 加拿大元14.57 12.95 數據來源:國際清算銀行。 三、微觀主體積極應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適應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匯改后,匯率的價格調節功能逐步釋放,對微觀主體的正向激勵機制逐步顯現。商業銀行、外貿企業以及居民的匯率避險意識明顯提高,主動調整自身的資金運作模式,積極調整產品結構,較為有效地規避了匯率風險。一是逐步提高產品定價能力。企業通過與外商主動談判,建立雙方分攤風險機制。二是積極運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匯率避險。2007年上半年,企業運用遠期結售匯工具簽約額同比增長2.8倍,約占進出口總額的7%。三是調整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管理,適當增加內銷比重。四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五是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壓生產成本。六是增強產業集群效應,降低生產成本。一些省的民營企業以專業市場為依托,構建生產、研發、銷售網絡并逐漸擴張,形成分工精細、協作配套的“塊狀經濟”,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傮w看,微觀主體采用多種方式積極應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適應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企業經營效益不斷改善,對匯率變化的調整能力和承受力明顯高于預期。 四、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匯改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是我國外貿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實行品牌戰略,有力地促進了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二是在匯率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壓力下,沿海地區出口企業加快向內地產業轉移,產業梯度轉移效應開始增強。總體看,兩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必須認識到,匯率調整對解決對外失衡有一定作用,卻不是根本和唯一的政策工具。此外,人民幣匯率問題正在成為一些國家針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重要借口,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和貿易戰風險有可能進一步增加。2007年6月16日,IMF表決通 表4: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主要貨幣有效匯率升值幅度 單位:(%) 貨幣名義有效匯率實際有效匯率貨幣名義有效匯率實際有效匯率 人民幣6.15 6.34 印度盧比1.30 5.09 美元-6.01 -3.96 泰銖15.61 19.36 歐元4.41 2.89 新加坡元4.41 1.52 日元-16.90 -21.13 臺幣-8.27 -11.03 英鎊2.04 1.96 俄羅斯盧布2.81 15.00 韓元6.15 6.10 澳大利亞元5.75 7.13 林吉特6.81 7.28 加拿大元14.57 12.95 數據來源:國際清算銀行。 三、微觀主體積極應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適應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匯改后,匯率的價格調節功能逐步釋放,對微觀主體的正向激勵機制逐步顯現。商業銀行、外貿企業以及居民的匯率避險意識明顯提高,主動調整自身的資金運作模式,積極調整產品結構,較為有效地規避了匯率風險。一是逐步提高產品定價能力。企業通過與外商主動談判,建立雙方分攤風險機制。二是積極運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匯率避險。2007年上半年,企業運用遠期結售匯工具簽約額同比增長2.8倍,約占進出口總額的7%。三是調整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管理,適當增加內銷比重。四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五是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壓縮生產成本。六是增強產業集群效應,降低生產成本。一些省的民營企業以專業市場為依托,構建生產、研發、銷售網絡并逐漸擴張,形成分工精細、協作配套的“塊狀經濟”,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傮w看,微觀主體采用多種方式積極應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適應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企業經營效益不斷改善,對匯率變化的調整能力和承受力明顯高于預期。 四、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 匯改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是我國外貿企業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實行品牌戰略,有力地促進了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二是在匯率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壓力下,沿海地區出口企業加快向內地產業轉移,產業梯度轉移效應開始增強。總體看,兩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必須認識到,匯率調整對解決對外失衡有一定作用,卻不是根本和唯一的政策工具。此外,人民幣匯率問題正在成為一些國家針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重要借口,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和貿易戰風險有可能進一步增加。2007年6月16日,IMF表決通過了《對成員國政策的雙邊監督決定》,在此決定下實施的監督有可能使多數發 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承受更多的壓力,其影響值得關注。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按照“三性”原則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發展外匯市場和改進外匯管理。同時,要著力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報告其他部分 報告解讀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