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上海金控進行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7日 14:20 《財經》雜志
本刊記者 胡潤峰 付濤/文 以行政力量整合企業資源,通過地方金融控股公司來實現混業經營,其必要性仍存爭議,其效果均有待檢驗 盡管掛牌一再推遲,上海市政府著力打造的金融控股集團已呼之欲出。 暫名“上海新國際”的金控集團,將以浦東發展銀行為主要平臺,整合上海國資系統各類金融資產。 消息人士透露,上海新國際集團(下稱新國際集團)暫定8月18日掛牌。以韓正為組長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領導小組將同時宣布組建。 原上海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現任浦東發展銀行董事長吉曉輝與現任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萬建華,已被任命為新國際集團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按照上海大型國企領導人任職慣例,他們將分別出任新國際集團董事長與總裁。 掛牌只是第一步。新國際集團的組建與整合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目前來看,盡管政府一直強力主導,整合成本與難度仍不可低估。 在上海市政府方面看來,打造金融控股集團既可整合金融國資,也將適應金融混業的必然趨勢。但這亦體現上海市整合市場資源一貫的行政色彩。從百貨行業的“百聯集團”到食品行業的“大光明集團”,上海國資行政性捏合的弊端與局限性早有顯露。畢竟,國際上成功的金融控股公司均是由企業市場化擴張衍生而來,金融混業需要對不同門類的金融資源進行強有力的整合,而非簡單的機構拼盤。 上海金控在某種程度上亦被業內視為“中央匯金投資公司模式”的地方翻版。不過一方面,“匯金模式”是國家實現對國有銀行進行控制的戰略選擇,地方政府是否應當對金融資源進行控制,仍值得商榷。事實上,以北京、廣東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就采取了退出金融的策略。 另一方面,匯金公司乃至正在醞釀中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由于沒有通過立法先行界定其目標、使命、戰略,存有政策性目標和商業性目標的混淆,在實際運作中亦不乏爭議。此番上?v學步匯金,是否明智必是爭議更大。 “先搭班子,再掛牌子” 上海市政府醞釀組建金融控股集團由來已久。早在一年前,上海國際集團已悄然啟動金融資源整合,打造金控集團的步伐。 相關的研究方案中,包括浦發銀行與上海銀行將仿照“匯豐+恒生”模式,通過相互持股的方式實現資源整合;國泰君安與上海證券合為證券板塊,納入國際集團旗下等。此外,國際集團還曾洽購中國人壽所持有的中?德撊藟郾kU公司股份,以充實旗下保險板塊。由于種種原因,上述各方案未得實施。 時至今年4月,上海國資系統“雙平臺”整合方案再次浮出水面。有關方面擬將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的資產注入上海國際集團,以上海新國際集團為本市金融資產的控股平臺;上海盛融投資公司與大盛資產公司合并為一家綜合類投資公司,暫名上海國盛投資集團,運作上海的產業類資產。 為打造“雙平臺”而進行的人事調整同時啟動。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吉曉輝擔任上海新國際集團籌備小組組長,上海市發改委主任蔣應時擔任國盛集團籌備小組組長。 籌劃更早的新國際集團進展更快。4月,吉曉輝被任命為浦發銀行黨委書記,繼而在5月底通過董事會選舉替代金運,正式擔當該行董事長。此后不久,在上海黨代會上,吉曉輝當選為中共上海市第九屆委員會候補委員,58歲的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潘龍清則退出市委委員序列。 知情人士表示,新國際集團的實質性組建在此次黨代會后推進,相關工作循當年浦發銀行組建時“先搭班子,再掛牌子”的程序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出任新國際集團總裁一職的萬建華,為現任中國銀聯總裁,由他出任此職頗令人意外,業界分析認為,在這一新金融機構的人事任免上,央行和上海市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 據《財經》記者了解,6月底,新國際集團領導班子任命文件已基本擬定。有關知情人士表示,萬建華從銀聯離職的信息,本來預計在近期即將召開的銀聯年中工作會上宣布。 另外,今年6月,浦發銀行高層向《財經》證實,原中國銀監會監管三部主任徐風有望加入浦發,并擔任行長一職,現任浦發銀行行長傅建華將出任該行副董事長。但這一任命尚未得到上海有關組織部門的正式確認。 吉曉輝以市政府副秘書長、金融辦主任之職“空降”上海新國際集團,則是早有此計劃。 吉曉輝本出身銀行界,2002年由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調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金融工委副書記、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 上海金融辦建立的初衷,是為金融機構服務,進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協調,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內地金融機構來滬“定居”。上海金融辦與上海市金融工委合署辦公,金融工委屬黨委系列,主管上海本地金融機構干部的人事任免。金融工委書記吳明兼任金融辦副主任,吉曉輝兼任金融工委副書記。 吉曉輝主持上海金融辦期間,曾與三大金融監管機構建立起了“3+2”聯席會議制度,即三家監管局加上當時的央行上海分行以及金融服務辦。 空降新國際集團后,吉仍兼任浦發銀行董事長一職。知情人士稱,上海國際集團雖是浦發行控股股東,但高管級別相當。上海國際對浦發行的控股地位系由政府安排,對浦發行的實際控制力并不強。吉曉輝此番身兼兩職,或期收整合之效。 方向已明,方案未定 核心高管既已確定,金融國資整合及金融控股運作也將啟動。但這兩大任務均非易事。 按既定思路,上海將盛融、大盛、儀電控股、上海國資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按金融和產業重新分配。其中,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和上海國際集團的金融資產進行合并,以原上海國際集團為基礎組建金融控股集團,名為新國際集團。 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金63億元,以金融產業為主體,其參股控股的企業有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66.33%)、上海證券有限公司(100%)、上海浦東發展銀行(30.84%)、上海農村商業銀行(15%)、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51%)等。 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注冊資本金50億元,擁有上海國有資產處置有限公司、上海國鑫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五個全資子公司,同時還是上海國際集團(持股47.1%)、國泰君安證券股份公司(持股30%)、上海銀行(持股8.29%)、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29%)、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等的主要股東。 知情人士稱,上海國資經營公司資產注入上海國際集團后,下一步會將非金融資產進行分拆。在此基礎上成立的上海新國際集團亦將劃轉到上海國資委旗下。 上海國際集團原股東為上海市財政局和上海國資經營公司。2005年8月,上海市政府將上海國際集團黨政隸屬關系從發改委轉到上海市金融工委和金融服務辦公室。 但截至目前,上海國資公司旗下的金融資產如何整合到上海國際集團,以此為基礎建立的新國際集團內部如何架構,都還沒有定案。 關于如何組建上海金融控股公司,人行上海分行早年曾提出一種“三步走”方案:第一步以上海國資委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為母體,把上海國資委運轉的部分金融股權裝進去,以投資公司形式注冊;第二步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金融控股的運作模式;第三步則是引進國內和國際戰略投資者,直至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上海本地金融控股集團。 上海國際集團現任董事長潘龍清曾把金融業綜合經營分為三種模式:一是政府投資型的金融控股,如匯金公司;二是以某家銀行或金融公司慢慢擴大的金融控股;三是以國有大型實業公司控制的金融控股。 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新國際集團以浦東發展銀行為旗艦,將發揮其資金總量大、客戶資源與網點豐富等優勢,與證券、保險、信托等板塊收協同之效。不過,由于領導班子還沒有正式宣布,相關方案仍不確定。 “包辦婚姻”及其不滿 以政府之力,將多家企業捏合成行業集團,已成上海國有經濟一大特色。在上海打造金融控股集團的過程中,這種行政整合方式曾因違背企業自身發展愿望而受阻。 浦發銀行合并上海銀行、國泰君安聯姻上海證券,都曾是上海政府一廂情愿的目標。 前國泰君安總經濟師謝榮興告訴《財經》記者,本地金融界人士多次提出,將上海國際集團打造為金融控股集團,選擇本地最有實力的一家信托公司、一家券商、一家銀行,組裝起來即可。擬議中的信托就是上國投,券商是國泰君安,銀行就是浦發行。 上海金融服務辦有關人士亦證實,此設想一直在推進。2006年1月,當時浦發銀行股權相對分散,即由市里安排其他國有股東將浦發行的股權轉給上海國際,由上海國際控股浦發行。 期間,原上海銀行董事長傅建華調任浦發銀行擔任行長、原浦發銀行副行長陳辛出任上海銀行董事長,高層互換曾引來業界浮想聯翩,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將整合為“上海銀行控股集團”的說法不脛而走。 消息人士稱,浦發行和上海銀行整合一說并非無據,但直接合并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兩家銀行仍可能參照匯豐銀行控股恒生銀行的模式,實行“后勤互補,前線競爭”。上海將增持對兩家銀行的持股比例,以保證其控制權。 上海銀行曾經啟動的IPO,目前暫告停頓。知情人士稱,上海銀行系近百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成,股東極其分散,上市后上海方面可能喪失控制權,另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亦難解決。 國泰君安與上海證券合并,則因企業層面的抵制而未果。 上海證券為創新類券商,其股東為上海新國際集團及其旗下的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將上海證券并入國泰君安,對上海政府來說,可謂一舉數得。不惟推進了上海國際集團的金融控股,更令上海方面在重組后的國泰君安擁有更大的權重。 但這一如意算盤卻遭到企業抵制!笆召徏娌⑹切苁性撟龅氖虑,牛市里大家日子都好過,誰愿意被收購?”接近上海證券高層的人士稱。 上海證券曾提出,合并后,國泰君安旗下的100多家營業部必須全部歸入上海證券,然后上海證券做國泰君安的控股子公司,國泰君安則專做經紀之外的業務。上海證券自身有30多家營業部,它一直希望以經紀業務專業化形象立足券商行業。但經紀收入目前占券商總收入七八成,國泰君安不愿放棄。 國泰君安亦對合并不感興趣,“除了強強聯合,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也還有別的可能性,比如通過大家各自壯大!币晃还靖吖芊Q。 上海金控情結 2003年下半年,上海市金融辦組織了一個考察團,前往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等金融城市考察,回國后考察團起草了一份報告,提出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路。2004年開始起草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一五”規劃》里,也把打造金融控股集團作為重要內容。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會副會長潘英麗參與了上述兩份報告的起草。她對《財經》記者表示,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需要與外資實力相當的本地金融機構,打造金控集團的設想由此而來。 潘英麗說,上海金融主管部門并非沒有考慮到行政主導資源配置的弊端,而是想通過金融控股來化解一些行政干預。具體而言,假如通過金融控股,是否有可能使得政府不直接干預底下的金融企業——就像匯金公司,代表國家資本,本身又是市場化的公司形式——就可以隔斷傳統的行政干預模式,避免直接干預子公司?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構來管理,被控股公司的運作或許有可能更加市場化。 然而,這一說法遭到眾多分析人士反對。專家們指出,截至目前,上海國有金融機構體制改革嚴重滯后,治理結構遠未完善,缺乏市場競爭力。其他地方的金融機構如招行、深發展、平安等,發展態勢已明顯領先。實踐已經表明,減少政府干預,充分市場競爭,直面優勝劣汰之大勢,是金融企業成長發展之必然。很難想象政府搖籃能夠哺育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金融機構!皩⑿◆謇壠饋硎欠窬湍艹蔀楹娇漳概灒俊鄙虾=鹑诮缫晃谎芯咳耸烤捅硎,政府其實還沒有想清楚,成立金融控股集團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能產生何種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上?偛6月18日發布的《上海金融穩定報告(2007)》即提醒道:目前上海一些企業集團和金融機構已具備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構,但未能對所控股的金融機構實行一體化的經營和專業化的管理。一方面,金融資源整合度較低,制約了金融控股公司綜合化、多元化的盈利效應和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與綜合經營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防范和控制風險的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信息披露機制、防火墻制度建設、風險集中度和關聯交易風險控制措施等方面仍較為薄弱。 相關報道: 吉曉輝和萬建華受命組建上海金融控股集團 分階段構建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體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