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電荒造成慘重損失 大缺電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03:00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李富永 2004年,全國拉閘限電范圍進一步擴大。據國家電網公司負責人介紹,截至7月份,共有27個省級電網拉閘限電,僅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就拉閘限電80多萬次,電力供應緊張局面進一步加劇,高峰時段電力供需缺口達2000萬-3000萬千瓦。
在全國性缺電中,其中浙江、江蘇、山西和內蒙古西部四個電網最為嚴重,處于持續拉閘限電狀態。 而其中,尤以浙江省最為嚴峻。據專家判斷,如果上海屬于“一般短缺”、江蘇屬于“嚴重短缺”的話,而浙江省則進入“電力危機”的程度。據測算,浙江省電網供電能力在1200萬千瓦左右,而今夏全省最高用電需求接近1900萬千瓦,高峰最大電力缺口為630萬千瓦。當時浙江的用電負荷率已達97.4%,白天晚上基本持平,已無峰值和谷值。 據杭州統計,平均每度電可以創造產值22.44元人民幣,創造利潤1.36億元,因為缺電,占全市GDP總值45%的工業,目前要么“開三停四”,要么嗷嗷待哺。缺電,還使一度流光異彩的西湖黯然失色,一到夜晚漆黑一片,夜游生意跌入低谷。 更為嚴重的是,一向被列為重點企業的外商,用電需求也難以保證。諾基亞公司致函市長威脅要撤資。 今年上半年,浙江民營企業超過一半的企業存在非正常停電情況,平均每月停電11.32天。大型低壓電器生產企業溫州正泰集團僅一季度因缺電未能如期交貨的合同值就達1.6億元。 著名的義烏小商品城。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貿易額已經達到400多億元。但由于缺電,大部分企業都購買了小型柴油發電機維持生產,全城一共8000多臺。這樣一來,用電成本由原來的五角錢一度,猛增到1.2元左右,這還不算上購買柴油機的成本。 此外,由于小型柴油發電機電壓不穩,經常造成短時間的斷電,影響產品質量,次品率增加,一停兩秒鐘,電腦織機,3000臺襪機停下來,一停之后3000雙襪子就作廢了,直接成本就報廢掉了。 經測算,浙江一省缺電750億千瓦以上,直接損失GDP1000億人民幣!據專家預算,如果從2000年開始計算,5年來“電荒”給國民經濟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已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據山西省電力公司預測,山西今冬電力缺口將達190萬千瓦。按照“先生活、后生產”的原則,只能重點確保居民用電,而生產用電則難以保證。據稱,去年因缺電給山西帶來的經濟損失,至少達到180億元人民幣以上。 最近有消息稱,山西正在建設的電站規模也已達到700萬千瓦。但是,這些項目按工程進度要到2006年才能部分運營。如此這般,最近兩年內,山西“電荒”局面難以改變。 在廣東,由于缺電,大量進口小型發電機及機組,大都是輸出功率小于375千伏安。 專家指出,中小型發電機和柴油發電機,特點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大量的小型發電機組上馬使用,則會使能源緊張的狀況更為加劇,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和酸雨增多等現象。 電力建設人為放緩 對于今年能源再度緊張的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認為,這首先源于前幾年電力建設的人為放緩。 所謂電力建設的人為放緩,最典型的就是“三年不上火電”政策。據了解,在1997年以前,國內電力投資建設的規模,平均每年都在2000萬千瓦以上,然而,到了1998年,由于判斷錯誤,認為電力需求不再增長,當年開工規模陡然下降為1021萬千瓦,1999年和2000年,更是進一步下跌,連續兩年只有600萬千瓦。直到2001年,這個下跌勢頭才得以恢復。 然而,此時的用電需求,已經不是1997年以前的水平。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成,新一輪經濟增長開始,帶動用電需求加速增長,2000年到2003年間,全社會用電量分別增長11.36%、9.03%、11.6%和15.4%,但是,此時發電裝機增長量分別是6.88%、6%、8.39%,不僅發電裝機增長遠遠落后于用電量增長,新開工規模也沒有及時調整。缺電形勢進一步加劇,導致2002年出現了電力缺口2035萬千瓦,2003年甚至高達4485萬千瓦。 據專家預計,2004年電力缺口大約3000萬千瓦,2005年電力供需矛盾有所緩解,電力缺口大約1500萬~2000萬千瓦,直到2006年基本達到平衡。 缺電造出的損失這樣大,那么它是怎樣形成的?對于這個問題,今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的解釋是:“經濟過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經濟過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持續干旱、水電機組出力不足”這一現實似乎成了考驗電力發展的一場“天災”,但問題是:經濟過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然要求加大電力建設力度,在“經濟過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是否及時加快了電力建設步伐?隨著“經濟過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來的用電需求增長,是否沒有任何征兆?是否是不可預見?是否一夜之間形成,以致來不及跟進? 事實的回答是:“不!” 漠視事實一意孤行 據資深電力規劃專家、國家開發銀行顧問吳敬儒介紹,從1969年開始,國內就開始缺電,經過近20年的建設,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的大力度建設,1998年電力供需才首次出現平衡!叭瓴簧匣痣姟钡腻e誤決策,就是從這時開始。 但應該指出的是,1998年的平衡,是在當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電力需求增長放緩(只有2.7%)的前提下實現的,而在1998年以前,平均每年的增速都在8%-10%。所以,1998年的低增長是極其短暫的:到了1999年,電力需求馬上就恢復了;到了2000年,更是達到10.5%的最高水平。但遺憾的是,有關決策者仍然保持1998年時的看法,竟然認為2000年的增長是暫時的。根據這個前提制定的開工規模,再次遠遠低于實際需求。 人非圣賢,孰能無錯?放松建設力度,雖說源于決策人判斷失誤,但這本身還不至于一定造成錯誤: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判斷失誤,尤其是,當時的電力工業部部長史大楨等人,反復強調“當前的電力供需平衡是脆弱的,隨時都會被打破,因此建設力度不能放松”;1998年秋天召開的全國電力工作會議,仍明確堅持這一判斷。資深電力規劃專家吳敬儒也上書有關領導,闡述同樣的認識。但是,電力部上面的決策力量,無視這一警告,隨之而來的是史大楨卸任,以及電力工業部撤消,取而代之的是“三年不上火力電廠”的規定。 搞電力的人都知道,電力增長必須大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我國歷年來的情況都是這樣。把缺電原因歸結為“經濟過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顛倒了因果關系,回避了人為的失誤。 舍本逐末一錯再錯 經過“三年不上火電”之后,雖然電力投資建設開始恢復,但遺憾的是,其力度始終跟不上形勢的要求。對于已經發芽和逐步擴大的電荒,決策人絲毫沒有警惕。那么,在他們眼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回答是拆分國家電力公司系統。從1998年到2002年底,在將近5年的時間里,主要忙的就是這件事情。 拆分國家電力公司,打破壟斷,實行廠網分開,電廠競價上網,這是個美好的理想,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但問題是,競價上網,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電力供應充裕,如果供不應求,競價上網只會造成競相抬價。中國的廠網分開,恰恰就是在電力已經出現供不應求并且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強制催生的。其代價是放松了電力發展的建設,尤其是依然實行電力建設的行政壟斷,限制投資商加入,其結果是本末倒置,加劇了電荒。 1999年前后,美國加州發生電力危機,著名經濟學家劉紀鵬等人赴美考察;貒螅啻巫珜懳恼禄虬l表公開談話,就美國加州電力危機,向國家有關決策部門發出警告,要求從美國加州電力危機中吸取教訓,指出中國眼前的電力過剩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因此不能簡單的熱衷于拆分,而是要優先考慮加快電力建設,避免重蹈美國覆轍,釀成中國電力危機。 然而,當時的主要決策官員,錯誤地認為電力供應已經供大于求、各地區可以實現就地平衡,堅持推進所謂的電力改革,對堅持優先發展電力的觀點視作保守、反對改革,由此連續犯了三項錯誤: 一是熱衷于電力體制的組織拆分,忽視了電力這個國民經濟第一基礎產業的特點,放松了電力發展的建設、規劃,以及對未來需求的預測。從1998年到1992年,近5年的時間,都在進行一件事:怎樣拆分。從“0+4”模式(取消國電公司,組建四大電網公司,實行廠網分開),到“2+5+4”(兩家電網公司、五家發電公司和四家輔業公司)模式,拆來拆去,只是變了形式,事實上,拆掉的只是表象。由于中國電力壟斷的根源在于行政性壟斷,尤其上電源項目和電價的審批權,仍然攥在政府有關部門。恰恰這兩項關鍵因素沒有改變。因此,盡管拆分了國家電力公司,但卻僅是“改體不改制”。 二是沒有抓住當時的有利時機推進全國聯網。認為各地區均實現了就地平衡,搞全國聯網也不會有交換電量。更重要的是,錯誤認為搞跨區聯網會進一步鞏固國家電力公司的壟斷體制,不利于拆分國家電力公司,導致直至今天中國電力跨區聯網無法實現,像華北、東北這樣的局部連接也僅是弱連接,當發生電力危機時,無法在缺電省和富電省之間進行電量的有效規模性調度。 三是凍結國家電力公司資產,從資金流動上影響電源投資建設,進一步加劇“電荒”的基礎。200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由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起草的69號文件,以行政性的命令凍結了電力系統對外投融資和資產重組的全部項目,所有電力行業的流動也就被停止。這一禁令直到2002年底國家電力公司被解體都沒有解凍。 眼看著中國電力改革一步步走入誤區,最終釀出眼前揮之不去的電荒,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劉紀鵬痛心疾首,他憤懣地說:“這么大的損失,卻沒有一個人承擔責任!難道這一切都是天意?” 規劃缺位局勢失控 全國性的電荒,再次促使國人覺醒,認識到保持正常的電力供應的重要性,于是紛紛加大投資建設電力的力度。然而,目前的電力建設熱潮,很快又出現另一個相反的苗頭:投資過熱、重復建設和無序建設。除國家批準建設的電源項目外,還有大量未經審批的項目擅自開工。不少地方領導與投資者對此懷著一種僥幸心理:有道是“孩子生下了就不能掐死”,所以不管批不批、準不準,先建成發電再說! 由于爭先恐后建設電廠,許多項目建成以后,環保、水源、燃料供應、電力外送等等,都很成問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集中電廠最多,但水源遠遠不夠,只好占用黃河沿岸農業灌溉用水。 有專家預計,2004年全年電力投資增長將達到35%。這種勢頭可能持續到2008年,并大約維持在25%的投資增長率。這位專家甚至預計,按照目前部分地方電力投資爆發式的高增速,到2007年、2008年,我國電力供應量又將會出現大量富余。 據說,國家對電力建設,仍然實行規?刂,但現在的問題是根本控制不住。當前電力投資過熱,直接源于電荒,同時也與“三年不上火力電廠”有關:當初凡是老老實實聽國家計委的;最后都缺電,浙江執行最堅決,于是現在電荒最烈;相反,那些當初“陽奉陰違”的,現在日子都還好過。據吳敬儒反映,現在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打算,都在按自己的需要上項目,但都對外保密,以致鄰里之間,誰也不知道誰的底。各搞一套,局面非常亂。 國家電網公司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歐陽昌裕說,國家的電力規劃很不明確,規劃對市場的反應也很遲鈍,規劃一次跨越5年。尤其是目前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規劃,原來由國家電力部制定,國家計委審查,但電力改革以后,關系沒有理順。 12月初,針對可能出現的電力過剩局面,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堅決制止電站項目無序建設的意見》。 據記者了解,在今年的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各省一二把手無一參會,清一色的地方發改委主任!皩﹄娏椖恳M行清理的問題,在會上都吵瘋了!备鞯胤桨l改委不滿的根源無疑指向了國家發改委在出臺電力政策時缺乏科學性、嚴肅性、長期性和穩定性,令地方執行部門無所適從,頗為被動。 學者袁鋼明分析說:宏觀調控沒有錯,因為要調整整個布局;地方上項目也沒錯,因為要用電。導致這對矛盾的最大原因是:發改委是按調整個量的辦法來調整總量,什么短缺就控制什么。我國的電力產業近兩三年總的缺口在3000多萬千瓦,按照市場供需關系,應該放開電力市場,讓大家都去投資消除這個短缺才對。但去年發改委沒有采取積極措施,造成今年電力的更加短缺。他們的意圖是,決不能用加快電力生產的辦法來緩解電力短缺的矛盾,支持投資的快速增長。 抱殘守缺不放權力 正如劉紀鵬所言:中國電力壟斷的根源在于行政性壟斷,尤其上電源項目和電價的審批權,仍然攥在政府有關部門手中。正是審批權,得以使國有投資主體“三年不上火電”;而與此同時,投資審批部門也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其他經濟主體投入發電市場。 那么,與市場經濟原則背道而馳的審批制,為什么得以延續到今天?2000年,國家發改委成立時,輿論普遍呼吁其角色轉變,但直到目前,由其主持的投資體制依然是計劃控制,行政審批。 由于電力投資周期很長,往往一個項目等到審批制下來時,市場情況早已發生變化,再采取措施往往為時已晚。需要的時候批不下來,批下來以后,市場環境早已經變化。 行政審批制度,使本應該有眾多的投資人分別考慮的問題,集中在個別領導人一人之手,由于其的知識、信息、眼光等因素的局限,很難避免出現認識錯誤,如果再不聽勸諫,錯誤更是難免。 遺憾的是:即使是今年7月國家公布的《關于進一步改革投資體制的決定》,其中關于電力的部分,雖然名義上停止審批制度,改為實行核準制。但事實上,核準什么,不核準什么,對外并沒有公布明確的標準,核準不核準仍由發改委掌握。因此核準與審批并無區別。 劉紀鵬說,國家發改委如果真正改革到位,就要徹底拋棄審批權力,專心致志搞好規劃和預測,為投資者提供決策信息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