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周銳鵬) 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最近因為美國減少進口資訊科技(IT)產品而備受打擊,要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向中國出口!”這是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的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給東南亞國家開的處方。
胡鞍鋼的意思是:東亞國家和地區應該更深刻認識“中國因素”,開辟美日以外的“多元化出口市場”,加速本地區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為彼此創造需求”。
他特別提到應該加快“10加3”(東盟加中日韓)的貿易自由化進程。
他說,中國正出現“爆炸性的IT需求”,將成為世界最大的IT消費國和生產國,消費需求可能在2005年之前就超過美國。
他舉了中國電話用戶的增長數字為例。中國電話用戶從1978年的193萬戶起步到超過1000萬戶,花了14年時間;從1000萬戶到5000萬戶只花了4年時間;從5000萬戶到1億戶,僅用了3年多時間;從1億到1.5億戶,時間1年半。
移動電話情形也相似。1990年,中國只有2萬移動電話用戶,7年時間突破1000萬戶,3年時間又突破5000萬戶,而從5000萬戶到1億戶只用了1年時間。
他說,中國在1985年到1990年主要農產品產量超過了美國;1995年到1999年,除了電力和汽車之外的主要工業產品也追上了美國;按發展趨勢看,2001年到2005年,主要IT消費需求也可能超過美國。
胡鞍鋼認為,東南亞對“中國因素”的認識還不足,沒有充分“采取主動”抓住中國這個經濟和外貿都持續增長的大市場。
他說,中國在90年代的進出口額擴大了4倍,國內生產總值從80年代占東亞地區的四分之一,擴大到90年代末的37%。但是,中國的出口占GDP比重遠遠小于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IT產品出口比例也遠小于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因此,美國在輸出它的經濟衰退時沉重打擊了東亞國家和地區,而中國在今年上半年則仍然取得大約8%的增長。”
胡鞍鋼指出,亞洲今年經濟減速是由于兩個最大出口市場美國和日本一個減速一個低迷。在1997年和1998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時,因為受到美國經濟興旺的拉動,特別是IT投資熱,推動了東亞國家對出口美國的依賴度,但是,當美國經濟下滑時,東亞的出口優勢就變成劣勢。
他認為,亞洲的許多小經濟體的出口依存度(出口占GDP的比重)都比較高,例如,1999年,印尼是35%,韓國是42%,泰國是53%,馬來西亞是122%,香港地區是133%。相比之下,中國較低,只是25%,屬于“內需型經濟大國”,因此,受美國經濟減速的打擊也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