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胡鞍鋼
人均GNP和GNP總量國際比較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或經濟規模呢?世界銀行[微博]從80年代以來一直采用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美元值來作國際比較的,通常是按每三年平均匯率計算,以消除匯率短期波動的影響,但是用這種方法估計并不能反映相對價格的國際差距,以及各國實際經濟規模。從80年代末期聯合國[微博]開始實行實際購買力平價(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項目,分別對幾十個國家重新估計人均GDP國際美元值;從1996年世界銀行開始正式在每年度的《世界發展報告》公布按PPP計算的各國人均GNP或GDP和GDP美元值。這表明世界各國將按同一統計指標方法重新確定收入值和經濟規模。
世界銀行《2000/2001世界發展報告》公布了世界206個國家或地區1999年數據,中國人均GNP為3291美元,排世界206個國家中第128位,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6490美元)的一半;美國人均GNP為30600美元,居世界第4位,相當于中國人均GNP的9.3倍;日本人均GNP為24041美元,居世界第14位,相當于中國人均GNP的7.3倍;印度人均GNP為2149美元,排世界第153位,相當于中國人均GNP水平的2/3(65.3%)。如果說80年代初期中國人均GNP水平居世界后列,還位居印度之后,屬于低收入國家,那么到上世紀末中國人均GNP在世界上排位大大提前了,已屬于下中等收入國家,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或階段的重要標志。中國GNP為4112.2萬美元,占世界總量的10.60%,相當于美國GNP的49.0%,在世界居第2位;日本居世界第3位,中國GNP水平相當于日本GNP的1.35倍;印度居世界第4位,中國GNP相當于印度GNP的1.92倍。根據Maddison(1995)計算,1973年時中國的GDP只相當于美國的23.0%,日本的64.7%,印度的1.48倍。1995年中國已相當于日本的1.39倍,印度的2.22倍。如果用GNP美元值代表市場規模的話,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市場,相當于世界市場規模總量的10.6%;中國是世界十大新興市場的第一市場,相當于新興市場規模總量的40%。這是我國最大的發展優勢,開放國內市場,發展國內市場,是使中國繼續保持長期發展和經濟繁榮的根本所在。
國民財富的國際比較
如何認識和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財富呢?早在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認識到,天賦自然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無論一國的土壤、氣候或領土面積如何,它的國民每年的供給(產出)究竟是豐富還是匱乏,這從根本上取決于它的人力資源———勞動力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世界銀行從1997年以來,利用基于環境可持續發展(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指標,重新估計一個國家的財富(wealth)及其構成。它不同于以往的經濟方法,僅把物質資本或固定資本作為衡量國民財富的指標,而把國民財富界定為以下幾種:一是生產性資產(producedassets,也稱產品資產),包括投資所形成的資本存貨、城市土地等,通常是用投資存貨模型來估計;二是自然資本(naturalcapital),包括農業耕地、草地、林地、非木材林地、自然保護地、金屬礦藏、能源資源等;三是人力資源(humanresources),包括教育投資(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回報,初級勞動力(rawlabor)勞動的回報和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通常后者是難以估算的因素,計算方法比較復雜,非農產值加上農業工資減去各類資源租金和生產性資產折舊。
世界銀行(1997年)按PPP美元值估算表明:1994年在92個國家中,美國和日本人均財富分別為40.1萬美元和30.4萬美元,在92個國家中居第1位和第4位;中國人均財富為3.7萬美元,居56位;美國和日本人均財富相當于中國人均水平的10.8倍和8.2倍,其中美國和日本人均人力資源相當于中國人均水平的11.0倍和7.4倍,美、日人均生產性資產相當于中國人均水平的12.7倍和15.7倍;美國人均自然資產相當于中國人均水平的5.7倍。中國人均自然資產比印度人均自然資產低1/4,比日本人均自然資產高出30%。
1999年,在92個國家中美國國民財富最多,為109萬美元,居第一位;中國為46萬美元,居第二位;日本為38萬美元,居第三位;印度為20萬美元,居第四位。中國國民財富相當于美國國民財富的44.3%,相當于日本的1.2倍,相當于印度的2.3倍。其中中國人力資源相當于美國的41.6%,生產性資產相當于美國的36.2%,自然資本相當于美國的74.1%。
應當說,采用國民財富這一指標可以反映各國綜合國力,這包括三大資產:人力資源、生產性資源和自然資源,但是不包括軍事實力或軍事資產。這也是我們制定國內經濟發展戰略和國際安全戰略的最主要的參考指標。中國已經是居美國之后世界上經濟總量或國民財富總量第二強國,但還不是經濟發達國家或高收入國家。
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世界銀行采用新的國民財富測量方法發現,人力資源占國民財富總量的比重最大,在40%-80%之間,其中高收入或上中等收入國家這一比重占優先位置,如北美地區為76%,西歐地區為74%,東亞地區為77%,即使在低收入國家這一比重也是最大的,超過了生產性資產和自然資產的比重。中國這一比重為77%。盡管這一測量方法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它使人們重新認識國民財富的來源,即人力資源是最大的國民財富,但是在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被人為地忽略了。這一新的測量國民財富及構成結果的政策含義是強化人力資本投資,不斷提高人們的發展能力(包括良好的健康、營養、教育、滿意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就等于大幅度增強國民財富。
為什么中美兩國人均收入水平(暫且用人均GNP來衡量)、人均財富水平差距甚大呢?這一相對差距主要在于人力資源和生產性資產的相對差距。由于自然資源稟賦是“天然”的,很難改變,但是人力資源和生產性資產則是“人工”的,是可以改變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和勞動力資源第一大國,但中國不是世界上人力資源第一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1999年中國總人口占世界總量的20.9%,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22.4%,勞動力人口(就業與失業人口總和)占25.9%,分別相當于美國的4.58倍、4.72倍和5.40倍,但是人力資源僅相當于美國的44.3%。同樣我們也發現中國是世界上人力資本(指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或勞動力人口與預期壽命的乘積)第一大國,分別占世界總數的20.5%、22.0%和25.4%,但是反映人力資源最主要的指標勞動力回報率即勞動生產率,中國大大低于美國、日本、韓國。美中兩國相比,平均勞動生產率相差10.9倍,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差23.8倍,工業勞動生產率相差4.5倍,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相差8.6倍。從就業結構看,中國農業勞動力比重為50%,相當于美國1870年的水平,即有1/2的勞動力集中在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的農業部門,而美國這一比重只有2%;中國服務業勞動力比重僅為27%,而美國高達74%,其中女性勞動力比重高達84%。
由此可知,中美兩國人均國民財富的主要差距來源于人力資源差距,而人力資源的差距又突出表現為巨大的勞動生產率差距。
開發人力資源是創造國民財富的主要源泉
與傳統的基于GDP的國民核算體系不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GDP國民核算體系告訴我們,不合理地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將使自然資產損失;反之,投資于人民,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是創造和增加國民財富的主要源泉。提高人力資源水平即是提高人均收入(如人均GDP)的基礎,因為后者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是增加國民財富的基礎,因為后者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