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證券[微博] 劉凱/文
在最近舉行的2001年中國金融國際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就引發市場人士熱烈討論與廣泛實踐的“金融創新與綜合經營”話題發表看法。在肯定綜合經營將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大趨勢的前提下,吳曉靈著重指出,現有的金融法規面臨嚴峻挑戰,風險防范、加強監管將是金融管理部門的重要課題。種種跡象表明,金融創新正在呼喚體制的變革,已經越來越引起投資人士的思考與共鳴。
金融機構需要重新定位
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脫胎于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是根據金融功能的劃分來組建不同的金融機構。可以說在成立之初,就明確地進行了功能定位。銀行、保險、證券,相對來說是各自獨立的。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單一功能的金融機構面臨著跨國金融公司的沖擊,迫切需要重新定位。在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的前提下,海外金融業業已走向綜合經營,多種金融功能融合在同一金融機構當中成為了現實。在加入WTO之后,中國金融體系從機構本位走向市場本位將是必然的趨勢,綜合經營將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大趨勢。
金融監管難度逐步加大
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是以分業經營為前提的。銀行系統有中國人民銀行,證券業有中國證監會,保險業有中國保監會,各自的監管體系界限分明。在綜合經營的背景下,金融創新品種兼有多種金融工具的功能,監管主體如何界定、各監管機構之間如何協調、權責如何劃分,這些都給監管工作帶來了難度。對于由綜合經營而帶來的金融風險,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曾經歷過。可以想像,在一個監管體系不健全、管理層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有限的背景下,潛在的金融風險是難以預料的。前車之鑒,不可漠視。雖然監管難度在加大,但是將風險控制放在綜合經營管理的首要位置,還是相當有必要的。
綜合實踐低層次先試行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將已經公開化的綜合經營予以事實上的承認。確實,有關銀證轉賬、銀證通、股票抵押貸款等綜合經營方式,早就在市場上實踐了。當然,這些打綜合經營“擦邊球”的行為,還不能稱作嚴格意義上的綜合經營。就國外金融機構的綜合經營狀況而言,“客戶資源共享”是其重要特征。在這一點上,國內的金融機構還難以做到,銀證的種種合作還只能說是低層次的混業經營行為。由于證券業的相對高利潤率,這些合作在更大程度上是銀行利用網點優勢,分證券“一杯羹”而已。有專家指出,中國市場最有實力和機會進行混業經營的是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集團、平安集團、中銀集團等。由于其本身下屬有各類金融實體,作為同一利益主體的分支,客戶資源的共享有其客觀基礎,而且利益的協調也較為容易。而真正傳統意義上的銀行開展綜合經營,目前還缺乏現實基礎。
放眼未來把握市場機會
就現實需求而言,各類金融機構都有內在的綜合經營沖動。畢竟,單一的金融業務是難以適應新的競爭形勢的。這一點對于證券、保險、銀行,都是一樣的。然而,如何將這種需求轉化為現實的盈利能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本著市場導向、客戶導向的原則,推進混業經營。銀證通、券銀聯、投資連結保險等,都是有益的創新品種。相信隨著有關政策的放開,基金買賣、資產管理等創新品種都將在合作的基礎上順利開展。對于各類金融機構而言,要著眼于未來,積極進行專業技能和人才方面的準備,方可在未來的競爭中領先一步。其次,嚴格制定風險控制體系,切實做到穩健經營。英國銀行交易員尼克·里森的瘋狂豪賭,輸掉了有百年歷史的巴林銀行,教訓極為慘重。如何制定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一直是阻礙綜合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前幾年堅持分業經營的關鍵所在。在這方面,監管機構的有力監管是一個方面,作為當事人的金融機構主體自覺培養這種意識同樣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