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谷/文
所謂中日貿易戰,就其下手的狠勁來說,沒什么力道。就像兩個小女子在打架,不過是扯扯頭發,撓兩把,但不會往臉上抓,可嚷嚷的聲音不小。總的來說,嘴比手更忙,因為雙方都沒想真正傷害對方。
經濟學家袁鋼明評中日貿易戰
貿易談判明顯“做秀”
中日雙方貿易談判失敗,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我認為,雙方從一開始就沒想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是出于各種原因也必須談。因為此次貿易戰對雙方的影響都不大,大家也都不想讓貿易戰升級,所以打得都很有節制。有的日方前來參加談判的專家說,此次中國之行“ENJOY(愉快、享受)”。
既然“做秀”就要做足,所以雙方談判的陣容都十分強大,各派出了20多位代表,所有有關部門都來了。這只是表明雙方對這件事是重視的,但是問題的重要性實在不足,解決不解決無關緊要。
是貿易戰而非貿易摩擦
我認為這次中日之間的貿易爭斗是標準的貿易戰,而不是什么貿易摩擦。貿易摩擦的特點是只動嘴不動手。當一方與另一方發生了貿易不平衡之后發牢騷,另一方不理會,然后互相爭吵,再后商量個解決的辦法。這次事件從一開始就是日本先采取了關閉本國市場和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方式,可以說是先動手了。中方的出口利益受到損失,激起了中方對等的或者更強烈的報復。分明就是雙方你來我往的爭斗,只是雙方下手都不重,打得都不狠,但確實是在打架。
其實,日方完全可以采取更為緩和的手段,通過協商的方法解決雙方貿易不均衡問題。日方一開始的手段就比較激烈,采用了針對性明顯的措施。應該說在這場貿易戰中日本占不到什么便宜,日本政府這樣做的理由并不充分。我看到日本媒體的報道,日本學者的觀點,以及與日本官員私下的交流,幾乎沒有人同意日本政府這么做。中日的貿易摩擦一直有,但是一直沒有發生直接沖突。但是這次日方采取的是與以往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人猜測日政府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轉嫁國內危機,這種分析是站得住腳的。
雷聲大雨點小的貿易戰
貿易戰有兩大類型,一種是恐嚇型的,一種是實質型的。中日貿易戰明顯地屬于恐嚇型,雙方根本就沒打算真刀真槍地打,都在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上做文章,沒有動真格的,也就是所謂的“小女人”之爭。日本對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量很小,根本就不是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而中國如果真的想制裁日方,真正的殺手锏是停止跟日本在汽車技術引進上的合作,或者對汽車零部件征收高額關稅。那就會直接影響中日合作的、在中國境內的汽車生產廠,如:廣州本田、西安五十鈴、湖南獵豹等,這些廠家都采用很多日本零部件。
雖然我不認為中日貿易戰會升級,但不妨分析一下貿易戰的幾種可能的結果。
第一種結果:日本方面發起貿易戰的時候可能抱有僥幸心理,希望中方不理會,自動停止對日出口。這是日方最希望的。而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為這件事情可能對中方沒有什么影響。貿易戰的初期,也出現了一些日本想要的苗頭,中方并沒有很快做出反應,開始時中國官方新聞發言人的反應并不激烈。在中方做出報復反應之后,日方說中方的報復手段非常突然,反應之快令他們措手不及。日方期望著中國官方無甚反應,聽之任之。事情的發展證明中方并沒有讓日方的最初目的達到。
第二種結果:中方馬上做出強烈反應,事實證明也沒有發生。中方對日方的回應是以牙還牙,以硬對硬,并讓日方覺得痛感大于快感。造成先發動貿易戰的日方得不償失,只得主動退回。這樣日方會兩手空空,白發動了一場貿易戰,還要賠上面子,國內、國外都不是“人”。
第三種結果:雙方都退讓,做出一定的讓步。這也是貿易戰常見的解決方式。比如美日之間就發生過類似的貿易戰。日本對美國汽車出口,嚴重沖擊美國汽車工業,美國想發動貿易戰,日本望而卻步,遵守了美國制定的配額。中日貿易戰也可以采取中國在日本同意的限額以內出口。因為這次日本限制的三種產品,對中國來說不是關系大局的。不像當時日本對美國出口汽車占到日本產量20%的份額。再比如中美的紡織品貿易對中國很關鍵,一定要保,因此就適應了美國的紡織品配額。
第四種結果:戰爭升級,但這種可能性很小。中國第一輪的回擊是超過日方的,此時,日方第二輪加碼,雙方輪番向上。事實上,在中方沒有對日方做出回擊之前,日方的第二輪制裁措施正在醞釀之中,什么毛巾、筷子之類的。中方回應之后,日方明顯低調了,可見日方并不愿意戰爭升級。日本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國,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國。中日之間貿易品種非常多,可能是世界上兩國間貿易品種最多的。因為可供選擇的報復產品多,兩國都可以選擇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你來我往地報復一番,但不會傷筋動骨。這兩個傳統的東方國家處理事情的方式非常相近,比較溫和,有點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味道。
現在,雙方嘴仗打得比貿易仗厲害,都試圖達到一種在互相抗衡上新的均衡,以圖在今后雙方的貿易中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這才是關鍵。中日之間的貿易增長對雙方都有益,兩國的貿易有一定的互補性,都不是真的想發動一場貿易大戰,讓第三方得利。在未來幾年,中日貿易之間可能會有一些更激烈的貿易摩擦和貿易戰,但是在敏感的高科技方面發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不大。
日本出口輝煌的昨天就是中國外貿的今天
中國在這次貿易戰中的地位跟過去完全不同了。從現在開始,中國的外貿出口可能要取得日本當年一樣的強勢地位,與日本當年一樣,中國的產品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具體到這次貿易戰,中方和日方的心理完全不同,對日本來說在這次貿易戰中有實際的利益,而對中國來說利益不大。日方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中方的回旋余地非常大,完全是進退自如。中國退了損失也不大,但是不能松這個口,不能開這個先例。
中日的此次貿易戰,表明現在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達到了可以和某些發達國家抗衡的程度,也說明中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在貿易上的差距在縮小,貿易競爭已經是相同等級產品的沖突了。和日本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的競爭已經達到可以影響對方國內市場的程度,這是中國經濟競爭力上升的表現。反過來,也是日本經濟能力下降的表現。此次貿易戰明確了中日的經濟差距在不斷縮小,在對日貿易和經濟交往中我方處于有利位置。我方不僅沒有劣勢,而且略有優勢。這說明中國在貿易戰中的交易能力和應變能力大大的不同以往了,是中國縮小和日本差距的絕好機會。為中日的平等貿易創造了極好的機會。
不僅在對日貿易上是如此,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出口對很多國家的市場都有強烈沖擊,會遭遇各種貿易保護,貿易摩擦會越來越多,反傾銷或者其他比較溫和的、非貿易壁壘的辦法,貿易戰也可能會發生,但是,貿易戰比被動的挨打受氣要強。經過若干年的國際貿易洗禮,我們已經不是貿易戰的新手了。中國已經在多次貿易戰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以打得起貿易戰了。當然這也跟中國市場開放程度很大,國力強盛有關。如果在改革開放初期,打這種貿易戰,中國一定會吃虧的。要想在貿易戰中占有優勢,一定要有殺手锏,對方的產品要依賴于你的市場。
保護日本農民利益是假 嫉妒中國快速發展是真
從表面上看,這場貿易戰是日本要保護本國農民的利益。日本對農民利益的保護就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了,而是帶有政治色彩,涉及日本的經濟體制。日本選舉中自民黨的票數主要來自農民。日政府不得不顧及農民的利益。
有日本經濟學家指出,日本進口中國農產品是對日本非常有利的事情。利用中國的土地資源可以緩解日本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降低日本土地資源貧乏造成的過高的房地產價格;有利于日本本國價格體系的合理化;甚至使日本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趨于合理。比如過去日本的土價高,農產品貴,中國農產品生產成本低,出口到日本的農產品價格便宜,平抑了日本過高的物價水平。近年雖然日本經濟不景氣,民眾的收入沒有增長,但是由于中國低價產品的進口,日本人的實際生活水平反而大幅度提高,對日本國內的社會安定有積極作用。如果沒有中國提供給日本低價的農產品,日本要實現價格體系合理化和經濟結構轉換的成本還會更高,難度也更大。中日貿易對日本經濟整體上有益,唯有對日本本國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民不利,收入降低。
從更深層次看,這次貿易戰是日本對自己的經濟處境不自信而過度敏感的表現。90年代以后,盡管日本的國內經濟非常不景氣,但是出口勢頭仍然強勁,貿易順差依然逐年增長。巨額貿易順差是維持日本經濟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仍然經濟不崩潰的重要因素。日本跟美國不同,是一個需要用貿易儲備和貿易順差來保持貿易安全感的國家。日本擔心貿易逆差的出現會對日本本國的匯率和資本市場產生影響。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貿易出現逆差,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的趨勢,然后出現金融的漏洞。因此,日本對貿易逆差的出現一直保持高度的敏感。
但是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對中國的貿易開始出現逆差(雙方計算貿易額的方法不同,中方認為雙方的貿易額應計算香港轉口貿易,是平衡的;日本的算法不計算香港的轉口貿易,對中國貿易存在逆差)。而且,早期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對日本是有利的。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是煤炭、礦產等日本需要的產品,這種逆差日方可以接受。而現在中日貿易的現狀是中方大量地向日本出口制成品,而且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這種貿易逆差,對日本本國的制造業有沖擊。而制造業是日本的經濟支柱,日本對此頗為敏感。而且二戰以后,日本在對其他國家的貿易中基本沒有出現過貿易赤字,特別是沒有有害貿易赤字,所以有的日本研究人員把日本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看得非常嚴重。在對中國的貿易中,日本沒有什么好的辦法防止貿易逆差的出現,只有采取報復手段。
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擔憂是另一重要原因。日本研究中日貿易的學者今井健一在新近發表的《日本貿易白皮書》中說,中國對日本貿易的競爭在很多方面對日本形成競爭壓力。中國產品在低級產品市場也有競爭力,高技術上中國在追趕日本。中國在廣泛的市場領域內對日本經濟有強烈的競爭,而且這種競爭是效率型的。比如,中國的機械制造產品已經進入市場,而且在勞動力大量參與的成熟技術上中國進步很快,利用自己極為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質高價低的同樣產品。日本企業采購中國零部件大幅度降低日本企業生產制成品的成本。日本廠商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中國對日本的制造業造成的沖擊很大。日本開始擔憂中國的競爭能力會對自己產生威脅。就像當年日本對歐美市場一樣,中國的很多產品在對日貿易中也有競爭優勢。日本有人驚呼:中國的技術進步對日本形成了經濟威脅!例如,中國生產的空調、彩電、微波爐等家電產品在國際市場占20%的份額,甚至打入了日本有傳統優勢的歐洲市場。
中國首次在貿易戰中處于主動地位
這次日本跟中國貿易沖突是戰后日本第一次率先制裁對方的貿易戰。在此前日本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戰都是日本對外出口占優勢,其他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給日本對外出口造成阻礙。這次卻顛倒過來,成了日本受到中國進口產品的沖擊,日本采取保護自己市場的措施,給中國產品的出口造成阻礙。而且,讓日本沒有面子的是這種貿易保護措施用在了經濟實力一直不如日本的中國身上。
日本戰后以來,特別是60年代以來,貿易的競爭力不斷增長,不斷地給別的國家造成貿易沖擊。在貿易戰中從來都是日本受到別的國家貿易保護的阻止,不停地拿主張貿易自由的理論武器,批判別的國家,為自己貿易競爭力的上升來辯解,而且別的國家往往在它的這種爭論下處于被動。特別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對美國和歐洲市場的“狂風暴雨般”的日本出口,很多國家憤怒地抗議。但是日本產品仰仗著貿易理論中的競爭性原則,憑著價格便宜、產品質量好,靠消費者的信賴獲取市場份額,不怕經濟制裁。
在自由競爭中,貿易擴張靠的是效率,所有的保護性手段、防守手段都是不符合效率的,是受到公認的譴責和批判的。二戰后,日本的貿易競爭力很強,始終掌握的貿易主動權,始終掌握貿易正義,幾乎沒有過相反的地位。而這次,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和確實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終于逼得日本改變了以往的做法。中方首次在貿易戰中處于主動地位了,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蔣泓江
編后
記者發稿前得到消息:印度宣布將對中國300種進口商品實施監控。等待中國的將是像當年日本一樣戰火紛飛的國際貿易環境。當年日本憑著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能取得勝利,現在我們憑著我們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也一定能沖出重圍。
本文系轉載自新浪網合作媒體,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