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富蘭克林基金2006年三季度行業研究報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30日 22:12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
一、銀行業 在二季度的策略報告中,我們闡述由于技術方面因素、強勁的宏觀經濟數據以及過多的流動性導致法定準備金率提高的預期將使銀行股在短期內面臨壓力。截至6月26日,二季度銀行股走弱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以及A200指數。
高速增長的銀行信貸促使央行在二季度小幅提高貸款利率;同時由于1-5月份強勁的宏觀經濟數據以及過多的流動性,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措施如期而至。央行在6月16日宣布,從7月5日起,上調法定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中信商業銀行指數在法定準備金率調高公布前20個交易日下行約11.3%,之后反彈7%。趨勢基本與指數吻合,但幅度稍大。 四月份小幅提高貸款利率并沒有使信貸放緩。從宏觀方面看,進入三季度,我們認為銀行股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其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 ◎ 法定準備金率的提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短期進一步實施緊縮政策的預期,但法定準備金率的提高本身對流動性的抑制作用只是短期而且有限。在持續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流動性將持續保持強勁。從根源上減少流動性,人民幣進一步(更快速)升值的預期將加強。 ◎ 升值預期導致的資本流入加之銀行的寬松信貸增長促使投資和工業產值1-5月份高增長。同時,社會零售總額也維持高增長。市場預期二季度GDP增長可能高達10%。二季宏觀數據公布后將是觀察宏觀調控措施的關鍵時間段。6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很有可能維持高位,加息預期將加強。這種預期將使銀行股風險加大。 從市場方面看,進入三季度,市場不確定因素在逐步減少。中行完成A股上市減少了新股定價的不確定因素。當然,更多的銀行將上市(如工行、興業)。投資者將在宏觀緊縮預期中以及銀行股供應量增加的前提下有機會進入優質銀行股。 二、制造業 中國發展裝備制造業及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投資機會 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大部分領域仍處于全球機械行業產業鏈的中低端,自主創新能力弱,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國際競爭力不強,總體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因而振興裝備制造業已成為中國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產業升級、邁向工業強國的關鍵。目前中國進入重工業化初期階段,并在向中期階段快速前進的過程中,國家出臺大力發展技術裝備業的政策決定,無疑是具有一定的戰略高度。同時,由于中國資源、人力成本、技術提升等因素的影響下,全球制造業也有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在中國發展裝備制造業及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我們覺得應從以下一些方面把握投資機會: 1、關注行業景氣度提升中的子行業 行業的生命發展周期主要包括四個發展階段: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識別行業生命周期所處階段的主要指標有:市場增長率、需求增長率、產品品種、競爭者數量、進入及退出壁壘、技術變革、用戶購買行為等。中國的機械各子行業大部分分布在成長期——成熟期,在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大趨勢下,機床行業、船舶行業等行業景氣度正在提升。 圖1、機械行業各子行業生命周期示意圖 2、關注產業轉移、國際競爭力繼續提升的上市公司機械行業中最為成功的兩個案例是中集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和振華港機(資訊 行情 論壇)。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中國的港口和航運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處于行業成長期。中集集團和振華港機兩家公司的產品均屬于資本密集性、勞動力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借助產業轉移的契機,兩公司都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技術水平及規模優勢,從而使其國際競爭力得到提升。因此,我們應關注船舶制造等產業向中國轉移及在中國發展裝備制造業中可能崛起的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3、關注受益于進口替代和出口增長的公司目前,大型的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和礦山設備仍以進口為主。隨著中國機械制造水平的提高,一部分機械具備了進口替代的能力。以機床行業為例,它與國家的制造業水平相關,中國的機床消費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是,機床行業發展卻落后于汽車工業等行業的發展,在產品設計水平、質量、精度、性能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落后了5-10年。近三年國產數控機床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8%、27%和30%,數控化率提高不明顯,70%的數控機床仍需要進口,按照“十一五”發展規劃,到2010年我國的機床數控化率將達到50%。發展機床工業已成為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戰略需求,因此,數控機床等國產設備進口替代的趨勢將日趨明顯,相關機床制造公司將從中受益。 同時,由于中國的成本優勢及國外產業轉移。近年來,中國國內機械產品的出口也大副增加。隨著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導致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裝備制造業也不例外,由于2004年實行的宏觀調控,加上當時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大裝備需要進口,而一般機械產品大量過剩。因此,國內產能必須通過出口來消化,各個廠家都加大了對外的出口,這一現象在2004年顯得尤為突出。這些機械制造公司在產品出口中,逐漸積累的拓展國際業務的經驗和資源,我們也應關注在國際拓展中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公司。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