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張軍:改革前期的分權周期(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3日 01:18 經濟觀察報

  實際上,從1951年到1978年經濟改革之前,中國的中央—地方財政關系經歷了頻繁的變動,充分反映了在集中計劃體制內尋找集權與分權之平衡的不可能性。蘇州大學的黃肖廣教授2001年在他的著作中對計劃經濟時期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變遷做了細致的梳理與回顧。過程大致如下:

  1951-1957年間實行的是劃分收支和分級管理的體制。1950年當時的政務院頒布了 《關于統一管理1950年度財政收支的決定》,決定實行集權管理和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該《決定》規定地方的財政收入一律上繳中央,地方的支出一律由中央撥付,實行收支兩條線,地方的收與支之間沒有關系。

  一年后的1951年的3月,政務院頒布《關于1951年財政收支系統劃分的決定》,修改了1950年的決定,改為中央與地方劃分收支和分級管理的制度。在收入方面,劃分為中央預算收入、地方預算收入以及中央與地方比例分成收入。分成比例一年一定。在支出方面劃分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支出范圍。

  1953年中國開始了第一個 “五年計劃”(1953-1957)。為了適應這個時期經濟建設的需要,不僅行政區劃上做了調整,而且在財政上堅持了1951年頒布的劃分收支的辦法,實行了中央、省和縣三級財政體制,并且還決定把地方“超收節支”的部分全部歸地方所有。

  由于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強調了地方發揮地方積極性的重要性之后,中央決定大面積下放企業的計劃管理權給地方政府。國務院在1957年11月頒布了 《關于改進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決定從1958年實行“以收定支、五年不變”的體制。但是,由于“大躍進”運動造成的經濟混亂,這個體制實際上執行了1年不到的時間。1958年9月,國務院決定用“總額分成、一年一定”取代原來的“以收定支、五年不變”的規定。

  從1959-1971年間,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體制基本上是在這個框架里修改的。其間,因為大饑荒的發生,1961年起中央又實行了集中管理的體制來恢復和調整經濟。但后來很快又轉向擴大地方財權的體制。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和出現經濟混亂的局面,在1968年中央曾決定實行過早期的收支兩條線的做法,但實際上也沒有執行。

  1970年前后,中央決定把大多數企業下放給地方政府管理。為此,從1971年,也就是第四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央決定實行與地方實行財政收支的“大包干”制度。具體做法是“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證上繳(或差額補貼),節余留用,一年一定”。“大包干”制度擴大了地方政府的預算收支的范圍,在理論上自然可以增加地方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地方政府的激勵。

  但是,在執行中馬上就發現,地方超收的大小“苦樂不均”,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政治和經濟上的混亂使大多數地方的預算收支難以平衡,超收成為空話。因此,在1974-1975年間,中央對“大包干”體制進行了修正,調整為“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標包干”。這個規則顯然把地方的收與支之間的關系切斷了,當然難以給地方以激勵。

  因此,在1976年之后,中央再進行調整,回到之前的規則,即改為“收支掛鉤,總額分成”的辦法,同時于1977年在江蘇省進行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試點,試行“固定比例包干”的體制。按照這個試點體制,江蘇省可以根據最近幾年的預算支出占預算收入的比例來確定上繳中央和留用的比例,一定4年不變。比例確定之后,地方的預算支出從留給地方的收入中解決,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求平衡。1978年,中央選擇10個省市進行“收支掛鉤,增收分成”的試點,給予地方政府增加預算收入的激勵。

  所有這些改革的重要結果之一,就是把過去的 “條塊結合,以條條為主”的財政體制改變成了“條塊結合,以塊塊為主”的體制。可以這么說,在1957-1978年的這20年間,中國所執行的中央計劃和集權財政體制不斷被修改和瓦解。“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政治事件對中國的經濟體制造成的破壞更像是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破壞”,因為它破壞了蘇聯式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逐步演變成為 “向地方分權的威權主義體制”(decentralizedauthoritarianism)。而這也就成為了后來政治學家謝淑麗(SusanShirk)所說的1978年中國經濟改革的“政治邏輯”。

[上一頁] [1] [2]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