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經濟轉型如何過難關 (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 08:06 新華網
早期這個問題不大,越到后來,這個模糊之處就越成了問題。20世紀90年代之后,大體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就形成了。這框架有個問題,就是政府作用很大,下一步它到底往哪個方向走?是要強化政府的干預,還是它從不該管的領域慢慢退出來?這就成了問題。那些強調政府作用的人就給下了一個定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跟非社會主義或者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在哪?就區別在政府的作用要大。比如最近我們這里討論如何深化CEPA(即《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就有人說我們體制不同,香港是自由市場經濟,叫做積極的不干預政策,而我們不行,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肯定政府承擔更大的作用。 那么,這個問題現在就需要弄清楚了。十四大講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市場經濟到底是怎么回事?十四大有定義的,市場經濟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2006年3月6日胡錦濤總書記講話,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的大方向,最后落腳點也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個講話很重要,但好像理論界、輿論界很少宣傳。有一篇宣傳文章更特別,干脆把“充分”兩個字給刪了,說明作者的內在邏輯出了問題,有些應該破除的觀念沒有破除。政府跟市場的邊界比較模糊,這個問題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搞清楚。 東亞模式中,政府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體現于對外經濟關系,推行東亞模式的國家都是出口導向政策,又叫做新重商主義政策。即用國家的力量設法增加出口,增加財富積累,增加貨幣積累,這個辦法應該說在很長時期內起了好作用。1994年的外匯改革,標志著我們也轉向出口導向政策,所以1994年以后我們的出口大幅度增長。但這個政策是不可持續的。所有推行這個政策的國家和地區,十年二十年之后都出了大問題。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一直到臺灣地區,那故事是一模一樣的。這方面有很多文獻。 前不久有過一個兩岸論壇,臺灣方面的主題講演是孫震做的,叫做“臺灣經濟自由化的經驗和教訓”,說的就是這個出口導向政策,在成功執行一段時間之后發現了問題,要調整。調整的方向是什么?是自由化,我們叫市場化。但因為原來的利益格局,盡管方針定了,但執行不了。外匯存底很多,新臺幣升值壓力很大,你又不愿意調整,要維持原來的政策,那怎么辦?中央銀行只有干預,收購美元,臺灣外匯儲備很快居世界第二。但這就蘊藏了一個危機,收購美元時大量發行貨幣,導致貨幣超發,流動性泛濫。其結果從理論上說有三種可能,一是房地產、股市飆升,資產泡沫形成;二是CPI上升,通貨膨脹;三是二者兼而有之。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是第一種情況,泡沫急劇膨脹,外部沖擊一來就崩盤。所以孫震感嘆,臺灣在20世紀末成為發達地區的幻想破滅了。日本更慘,都過去18年了還無法恢復,小泉想改革最后也沒有完全改成。這就是說,我們過去認為日本、韓國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起了好作用,其實不然,在一段時間它有好作用,但是到后來必須要市場化。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破除一個思想上的禁錮,總認為東亞模式容易跟社會主義接軌,不破除這個禁錮,實際政策更加調整不了。 廣東要朝“微笑曲線”兩端轉 現在我們的對策,一方面是用短期政策,比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想辦法穩住,不要出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以及最近越南出的事情。但從根本上說,還是要轉變增長方式,不轉變增長方式就不可能治本。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