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綠色使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11:53 《環球企業家》雜志
由二氧化碳引發的這場全球危機將中國推到了另一張事關國家利益爭端的談判桌前 文 黃運濤 當文森特·梅歇爾(Vincent Mercier)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喜歡站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眺望,并為那終年不化的積雪和冰蓋所癡迷。但現在,這位羅蘭·貝格國際戰略咨詢公司全球執委會成員在年近花甲之時驚訝地得知,他兒時眼中的“圣山”——這座綿延1200公里的“歐洲屋脊”的冰川在過去50年里已經消融了近60%。“年復一年,人們對此毫無察覺,只有當你看到一些受到特別傷害的地區時,你才會發現,全球變暖的速度有多么快。”梅歇爾對《環球企業家》說。 奧地利生態科學家羅蘭·普森納的研究證實了梅歇爾的消息。他在對位于奧地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進行研究后發現,冰川的體積每年縮小約3%,厚度每年減少約1米,并且可以肯定不會再有新的冰層形成;到2050年時,除了某些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冰川會得以幸存外,其他冰川都將不復存在。 對冰雪運動愛好者來說,這真是一個糟糕的預言。在過去的100年中,地球表面的溫度增高了0.74℃;歐洲大陸冰川平均厚度自1980年代以來已消減了9.6米,青藏高原的冰川則以每年7%的速度融化。迄今,全球氣候變暖已造成至少70種生物滅絕,人們相信它是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的禍首,并制造了去年北京自1968年以來最暖的冬季,而由它引發的全球重大氣象災害在1990年代比30年前多了5倍,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從1960年代的40億美元飚升至290億美元。 形同噩夢般的事實已經夠讓人膽戰心驚,然而未來的圖景恐怕更加可怕。誰是這一切的麻煩制造者?在由大約5200萬億噸空氣和13億立方公里的水以及眾多生物組成的地球氣候循環系統里,是二氧化碳首先打破了其間的微妙平衡。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里,是它制造的溫室氣候讓地球有了孕育生命的可能,但現在,我們似乎正在逼近一條臨界線,即到了某個時候,大自然已經無法緩解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我們自身所造成的影響,反而可能會陷入另一種惡性循環。 政治漩渦 這場共同危機已經把這個星球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卷入了進來。雖然在總體上世界各國對全球變暖的事實及其危害已達成共識,但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速度、范圍和約束性機制等關鍵問題上尚存在較大分歧。今年6月初在德國舉行的“八國峰會”,是最近一次由氣候變暖危機引發的國家政治之間的較量。“氣候公約的談判自始至終都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大陣營的談判。”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副處長、多次參與國際談判的李麗艷告訴本刊。 而中國則“突然”成為談判桌上的話題焦點。國際能源署最近預測說,中國可能在今年或2008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如果中國未來25年持續強勁增長,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達到其它所有工業國家總和的2倍。 中國加入了《京都議定書》簽約國,但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聲稱,這一艱難達成的國際間氣候變化應對條約沒有規定類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該承擔的義務,并以此為由退出。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反駁說,任何爭論必須全面考慮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權利,并為它們實現這一目標提供空間。而那些進口中國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國家應為中國制造業產生的排放承擔部分責任。比如中國去年出口的2500萬噸鋼材和1400萬噸焦炭等,這些都應該算在進口國的排放量之中。馬凱表示,不應該根據年度總排放量來分派氣候影響責任。不同發展階段、累計溫室氣體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一些更好的指標。 “中國已經意識到了氣候變化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們不能確定,一旦推行節能和降低能源使用量,是否會讓中國面臨社會就業率下降和經濟發展減緩的風險。”歐盟委員會副主席甘特·費爾霍伊根(Günter Verheugen)對《環球企業家》說。 中國1/4的煤藏出產地山西省,在旅行者眼中只有兩種顏色:黃和黑。控制不力的被污染的空氣在一些時候完全遮蔽了城市的陽光,當這些粉塵隨著空氣流動而四處飄散時,周邊地區的居住環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 煤是供應中國經濟引擎的重要燃料。中國69%的基本能源和52%的電力都來自煤炭,僅去年一年,中國新增的發電能力就相當于英國和泰國的總和,而其中90%是燃煤發電設施。不過,煤的燃燒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現在,這個中國頭號的產煤大省決心向舊式經濟告別。今年5月,山西省省長于幼軍公開表示:“山西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堪重負,我們不要黑色的GDP,不要帶血的GDP。”山西將成為中國首批對二氧化硫等污染物采取限排措施的省份。此外,山西還向中央政府提出建立二氧化硫排放配額交易制度,如獲批準,它將成為國內第一個實行此項制度的省份。 山西的覺醒顯示出中國治理環境污染、應對全球變暖的決心和行動。處于高速增長期的中國經濟,人均能耗、人均污染物排放均不可避免地處于上升階段,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這種上升是剛性的。不過,從1991年至2005年間,中國經濟在保持年增長率為10%左右的情況下,做到全國能源消耗每年只上升5.6%,同時將單位GDP能耗降低了47%,節約8億噸煤炭,還減少了18億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中國是用了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量支撐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國家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說。 中國有自己的行動路線圖。6月初,《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先后發布,在“十一五”時期,中國要淘汰12個領域的落后生產能力。減少排放、增加吸收和加強循環利用,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暖行動計劃的三個重要部分。 在《國家方案》中,明確把能源生產和轉換、提高能源效率與節約能源、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林業和城市廢棄物等列為中國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中央政府已經把節能減排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國務院還專門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為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稱,中國也一直在積極地參與和推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中國的實施。這項用于交易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的市場機制,有利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清潔能源技術,或提供資金支持。 無論如何,人類必須為應對氣候變暖改變自身的行為。的確,大自然有巨大的自我平衡能力,不過,上一次碳循環最終恢復正常的過程,花了6萬年時間。(張晶對本文亦有貢獻) 主題鏈接: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