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四大國有銀行依托國家的信譽,要共產黨在,它就垮不了。有人說,錢不夠用了,開啟印鈔機,鈔票就來了。還有人說前幾年民間的非法集資,使許多人上當受騙。在這種狀況下,老百姓會相信民營銀行嗎﹖
長期以來,中國老百姓對國有銀行的信用深信不疑。這種認識是有道理的,因為國家作為國有銀行的擁有者必須對儲戶負責,當銀行無法支付存款時,國家可以運用財政來支持銀行的給付。但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來看,過度依靠國家信用,不見得是好事。
一個可以替代國家信用的方式是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把國家單獨承擔的風險分散到由國家和商業保險機構共同分擔。這樣做不僅有利于降低國家的負擔,而且有利于對銀行的多頭監管,降低銀行的壞帳率。同時,銀行存款保險制度也為沒有國家財政支持的民營銀行創造了信用基礎,使得它們可以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和國有銀行競爭。
由于國家掌握有征稅和發行貨幣的權力,因此,國家信用是金融體制最后的依托。可是,國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穩定的基礎上。一旦遭遇到金融風暴,很有可能連國家信用也一起毀掉。至于說開動印鈔機的辦法,只會讓危機來得更快,垮得更慘。
民營銀行的信譽未必就比國有銀行差。許多民營城市信用社的實踐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在浙江臺州地區有兩個小小的城市信用社。從10萬元起家,不到十年,發展到十幾個億,壞帳不到2%。在同樣的地區,同樣的市場,那些具有官方背景的信用社虧損得一塌糊涂。當地四大國有銀行加上官方背景的城市信用社還做不過兩家民營信用社,老百姓用他們的腳投了票。事實證明,能否取得民眾的信用,關鍵在于銀行的運行機制和經營業績。如果你只有2%的壞帳,老百姓沒有理由不信任你,如果你有30%的壞帳,打什么旗號都沒有用。
民營銀行沒有壞帳的歷史包袱,只要他們能夠有效地解決銀行存款的保險問題,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管機制,在民眾中很快就能建立起較高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