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午,記者馬不停蹄地趕往民營銀行江蘇省試點企業--江陰市申港鎮申達集團。汽車行走了3個多小時,記者一路上思量著如何從這個試點探出什么秘來。同泰隆不同,申達是一個從事實業的企業。在徐滇慶教授所選的5家試點企業中,泰隆是唯一一家從事金融的企業,因此徐滇慶教授也將它看成民營銀行的雛形,這也許是他多次提起泰隆的原因。盡管泰隆對于民營銀行試點的事情還遮遮掩掩,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確實,在中國要成就一些事情還真要謹慎點,因為在沒有正式文件出來之前,很容易走樣。于是當事者干脆三緘其口
,來一個一問三不知。記者從圈內了解到,徐教授已經四易其稿,問題好像有了一些進展。徐教授在“第一屆民營金融發展論壇”上特意將劉國光教授為《民營銀行200問》寫的序言在大會上宣讀是否表明了這種跡象?
車抵張家港市時,記者的心情有點激動。用眼睛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感受: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廠房矗立在公路兩旁,紅綠交錯的野花爭先恐后地歡迎著遠道的客人……當記者還在沉醉其中時,車已抵達華西村口。一個巨大的廣告牌告訴記者已經來到了仰慕已久的華西村,還沒有來得及打量這個神奇的村莊,車已經到達了申達集團的廠房大門,終于抵達了第三站探訪地--申達。很不湊巧,“主人公”申達集團董事長、申達工業園區主任張國平先生不在家,辦公室副主任繆玉華告訴記者張總可能要到28日才能從香港回來,記者無法苦等,因此只帶來了一些“印象”,但是也已經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了。
其實記者也知道,就算張國平先生回來也不會違反徐教授的規定而大談民營銀行的,按照徐教授的說法,“誰談就開除誰”,我想張國平先生只要愿意跟著徐教授做“貓捉老鼠”(徐滇慶語)的“游戲”,也是不愿多說的。這從集團副總經理、工業園區常務副主任童愛平先生的回答中已經體現出來了。不過,童愛平先生的回答還是頗令人回味的。
童愛平認為,發展民營銀行是參與國際金融大競爭最重要的環節。中國加入WTO后,保險、投資、金融等都將擠進我們的市場。那么中國要防范金融風險,就必須選擇一條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私營企業的重點戶來發展我們的金融。“現在既然國家有條件地選擇我們,那么我們要積極參與進去。這對企業發展是一個好處,我們企業發展也需要。從深層次來說,可以提高我們的知名度,反映了我們公司的實力;對我們的經濟運行、資金的籌備比較方便,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進一步把資本市場這個蛋糕做大;對我們企業的效益有很大的提高。”看來,童愛平先生將徐教授所理解的民營銀行試點課題研究理解為一種政府行為了。當記者想就這個問題深入下去時,童愛平先生不愿意再發表自己的看法了。
其實聯系采訪申達已經有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了,因為工作上的原因一直未能如愿。這次碰巧去上海參加“民營金融發展論壇”大會,原本以為能夠在會議現場見到董事長張國平先生的,沒有想到他在4月20日晚與徐教授秘密見面后就去了香港,20日晚,我還在去上海的列車上呢。據說,他們這么做就是為了躲避媒體的追蹤。
初進工業園,還真有點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工業園占地面積6.6萬平方米,廠房、倉庫、辦公大樓、食堂、員工宿舍等都被規劃得好好的,就連“老總”張國平兄弟的私宅也在其中。私宅與廠區相連,并且與申港鎮派出所實行電腦監控聯網。私宅看上去很樸實,如果不是陪同的繆主任介紹,我還真猜不出這就是一個擁有固定資產3.17億元的大老板的家。整個家的裝飾也很簡單。但是廚房很大,估計是來往串門的人比較多。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時刻感受到了公司強大的人際親和力,員工之間相互諒解和友好。老板娘也很隨和,她最近在學開車。為了展示她的技術,她還帶記者在工業園兜了一圈,盡管她的普通話比較難懂,但是話語里很真誠,絲毫沒有老板娘的架子。公司的員工幾乎是清一色的本地人。但是公司很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集團副總經理童愛平告訴記者,現在整個公司已有職工870多人,其中技術人員52名,有高級職稱的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8名,現在他們還準備引進一批高分子專業的技術人員、一批中上層管理人員和財務審計人員。
進入車間,員工們在緊張地工作,印制有各種圖案的塑料薄膜被整齊地擺放在廠房一隅。記者仔細看了看,才發現我們以前見到的各種方便面塑料包裝、香煙薄膜包裝60%以上就出自這里。陪同的繆主任介紹說,目前整個園區已經形成各種塑料包裝材料基材6萬噸、彩印復合軟包裝1.5萬噸、激光制版2萬支的年生產能力,是我國國內生產量最大的出口包裝生產基地之一。繆主任還向記者繪聲繪色地描述著申達的美好明天,他來這里之前是個演員,他說是看好申達的前途才過來的。現在他主管整個文藝宣傳工作,由于業界朋友多,他時不時組織朋友到園區為員工們進行文藝表演,現在他還在忙碌著春季的“申達杯”籃球賽。
在申達展覽廳里,記者初步了解了申達發展的歷史。它跟許多鄉鎮企業的發展一樣,是從“泥腿子”辦廠起家,經歷過風風雨雨,才發展成現在的規模。如今在園區一隅還完好地保持著原有廠房,它同新起的現代化廠房一起見證著申達每一步的發展。
同所有的鄉鎮企業一樣,申達面臨著人才的結構調整。因為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使得“泥腿子”出身的元老們感到無所適從。1999-2000年,整個公司進行了股份改制:集體占30%、董事長占30%、副董事長和總經理各占15%、其余10%的股份由高級科研人員平分。高級科研人員所有股份只能在職期間享有分紅權,但不能帶走。對于以前與企業一起摸爬滾打的42個子弟兵全部換下管理崗位,達到退休年齡的退休在家,每年享受1.8萬元的退休補助(包括養老、醫療、保險等);未到退休年齡的全部換崗,按勞取酬。整個改革很有宋太祖風范。同時每年派15%的人員到國外去學習,每年光培訓費用就在1000萬左右。鼓勵科技創新,對于科研人員研制成功的有重獎,對科研失敗不予追究。同時,申達還大規模地引進先進生產設備,記者來到申達采訪時,還碰上了正在進行機器調試的日本人。
簡短的采訪就要結束了,原定要采訪的張國平先生仍在香港,這給我的采訪多少留下了點遺憾。但是他的同事們給予我的答案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申達的發展為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某種發展的思路。作為全國5家民營銀行試點企業的代表,申達在嘗試著一個新的跨越。但愿申達能圓“金融夢”!
點擊此處發送手機短信將此條新聞推薦給朋友 訂閱手機短信頂級新聞每天得新款手機大獎!
訂手機短信接收滬深股票實時行情股價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