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維權新聞人物”呈現給我們十種維權困局和難點。今天的難點就是明天的希望。對這些困局的深度探究,是為了一系列切中要害的求解。
董金獅說,環保打假最大的困難是“問題產品”往往“禁而不止、打而不倒、倒而又起、起而又干”。
張洪峰頗感無奈的是,消費維權方面的法律有些軟弱,現行法律對于維權近似一種“不保護”。
蔣衛鎖遇到的困難是揭開行業潛規則的成本太高。他形容自己當年的西部乳業萬里行是“抱著棺材走路”,漠視、流言、恐嚇、家庭矛盾……讓他身心俱疲。
黃靜因為500萬美元的天價索賠而身陷囹圄。在檢方做出不起訴決定并確認國家賠償之后,她依然面臨著非同尋常的壓力。
熊武切身感到的難處是公益訴訟缺乏相應的制度和資金支持。我國消費者面對壟斷行業的消費訴訟糾紛普遍存在著起訴難、舉證難、鑒定難及訴訟成本大、代價高等困難。
戴元龍在維權中領教了壟斷企業的公關手段,像一只無形的手無處不在。壟斷行業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他的預計。
邱寶昌憂心的是中國的維權環境:法律法規不配套、不完善;政府監管不力、執法不嚴;商家唯利是圖、投機取巧;民眾意識淡薄、事不關己。
孫安民主張消費者聯合起來聚弱成強,他想成立一個維權機構,把民間打假人、律師和媒體聯合起來,在全國范圍內圍剿假冒偽劣商品和欺詐行為。
朱遜以切身之痛呼吁不能再讓醫鑒委一家說了算,有些法院也不能再將司法裁量權拱手讓給醫療事故鑒定組織,采信醫鑒組織的一面之詞。
吳石林深感農村消費者維權的難度很大,昂貴的鑒定費用往往是農民無法承受的。農機具、建筑材料、農藥、化肥、種子等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因舉證費用不菲,其索賠的難度也相對較大。
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這諸多難點終將被逐步克服。保護消費者權益始終是市場規則的核心要素,一個和諧有序的消費環境終會走近我們的生活。(實習記者 潘鳳亮)
董金獅:問題產品禁而不止打而不死
200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限塑令”,這是國家基于對“白色污染”源頭治理的一道禁令。而董金獅在治理“白色污染”、揭露非法生產廠家的戰線上,已經堅持了8年。
2008年底,他與中央電視臺等有關媒體經過數月深入調查,揭露了“兒童餐具用尿素制造,仿瓷餐具存在安全隱患”,引發全國轟動的“密胺餐具風波”。
再上溯到更早的2001年,董金獅就一直在為環保事業及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奔走疾呼。
為了消除白色污染,推廣綠色包裝,他走遍了十多個省區,行程上萬公里,參與了幾十次有毒食品包裝材料生產的暗訪調查及政府執法工作。在環保打假維權方面,他成了媒體熱衷的焦點人物。
雖然很多媒體把他比喻成“一頭打假維權的獅子”,然而,環保維權之“難”仍然讓他大傷腦筋。
董金獅說,環保打假最大的困難是“問題產品”往往“禁而不止、打而不倒、倒而又起、起而又干”。對于這樣的現象,在多年的打假過程中,董金獅發明了一套獨特的辦法,他把這個辦法總結為“以幫為主,以打為輔,連幫帶打,打幫結合”。在十年環保打假過程中,他既扶持優秀企業,拉動邊沿企業,又淘汰一些工藝落后的企業,促使政府關閉一些非法企業。
在打假過程中,他曾無數次“履險”:他的車胎被扎破過;在與非法企業交涉的過程中,他被人拿著刀具圍攻過;他收到過恐嚇信,他的大門被貼過條子,他曾被口頭威脅。但是,這一切絲毫沒有阻止董金獅公益維權的行動,“我在打假過程中沒有謀取個人的私利。有些企業受到揭露以后拿著錢來找我們,我不為金錢所動,這是無私。打假實際上有多種原因,有些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打假,有些是政府的職能需要打假,有一些媒體為了報道而打假,而我做的事情為了整個環保事業,這關系民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所以我無畏。”董金獅說,“遇到嚴重的威脅也害怕過,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但是再難也要把這個事業做下去。”最終通過和威脅他的人溝通,感動了其中的大部分人,說服好多企業放棄使用劣質廢料生產產品。
董金獅講述了一件鮮為人知的故事。
天津靜海有餐盒生產企業近十家,但目前獲得生產許可證的只有一家,其余生產廠家全部為違法生產。而唯一獲得生產許可證的生產企業曾經也是董金獅的打假對象,這家企業在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后被勒令停業整頓。為了說服這家企業走合法生產的正道,董金獅多次對該企業產品進行暗訪調查、檢測取證,用數據證明其產品存在嚴重質量問題。
在證據面前,該企業老總仍然嗤之以鼻,不同意改進,董金獅給了他兩種選擇:一是由董金獅免費為其提供改進技術,并幫助他銷售產品;二是如果不整改,就會被媒體曝光。結果,該企業老板不予理會,還威脅董金獅小心自己一條腿。面對威脅,董金獅沒有被嚇倒,而且告訴威脅者“有本事要我一條命,省得讓我殘廢”,隨后他聯合央視進行了調查取證并最后給予曝光。結果該企業被停產整頓。
悔悟之后,該企業老板才想起當初要幫助他改進技術的環保專家董金獅來,請求董金獅幫助其渡過難關,實現產品技術工藝的改進。后來,董金獅對這個企業提供了無私的指導和幫助,終于感動了企業的所有人員以及當地政府和質監部門。當初,曾威脅過他的企業老總張鳳儒還和董金獅成了莫逆之交。董金獅和有關媒體一起到該企業進行采訪,并以《知錯能改,善莫大也》對企業進行正面報道,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該企業于2008年初順利獲得了生產許可證(QS)。目前,張鳳儒企業的產品市場占有份額和盈利水平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董金獅說,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無垃圾社會一定能夠實現。而近期,他把精力投入在建立從生產源頭到流通領域再到使用環節的全程服務與跟蹤,建立“打假、維權、扶優”相結合的工作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中。當記者問他是否為這么辛苦而危險的工作后悔時,董金獅說,“既然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又何必回頭觀望。”(實習記者 陳曉偉)
張洪峰:消費維權呼喚法律保障
在“十大維權新聞人物”揭曉之后,記者采訪了高票勝出的著名維權人士張洪峰。他曾因揭露并最終證實LG翻新空調事件而成為本刊的封面人物,去年他針對“馬自達3半軸異響”問題而組織了各地車主的維權活動。
說起兩年前的LG翻新空調事件,張洪峰仍覺得很好笑。那是他為結婚購置的嶄新的5臺LG空調,安裝前竟然全部都有質量問題,湖南省質監局的質量鑒定結論是:5臺空調均系使用過并且維修過的產品。后來廠方給賠償了5臺,可是不到1個月又壞了4臺。
張洪峰的談話語調很輕松,但記者依然可以感受到消費者維權的沉重一面。“1.8萬元的空調,鑒定費用就是2萬,而且為了鑒定、投訴,跑了幾個月,放棄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樂趣。整個心思都被維權占住了,精神壓力特別大。”他說,“不是所有的維權都會成功,我的成功只是一個范例,不是必然。”
在給記者的印象中,張洪峰是一位勇者。在向世界大公司維權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勇氣,而這種勇敢的另一面,映照出的恰是維權的風險和艱難。他認識一個維權者,就為了一臺問題汽車,維權六年,妻離子散,淪為了乞丐。一般的維權者,往往因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就選擇和廠家妥協,有的甚至是被威脅而放棄權利。
張洪峰的勇敢還因為他不滿足于自己的權益得到維護,當他發現了一個產業中所隱藏的黑幕,他沒有因私利而放棄為所有消費者維權。2007年“3·15”前夕,張洪峰來到北京揭露LG的行徑,從首都機場趕往市區的路上,接到自稱是LG總部鄭女士的兩次電話,最后將價碼提高到10萬元請他就此罷手。張洪峰不為所動,堅持讓對方公布真相并書面道歉。
一次空調維權事件,把張洪峰“逼上梁山”,自此走上公益維權之路,至今動力不減。他說:“因為我的維權,導致一個翻新的產業鏈消失了,自己感覺很快樂;當一個人的力量經過努力,導致一個黑暗的產業或者質量問題被發現、被重視、被改正的時候,我個人感覺其價值已經超出自己所承受的東西。”
正是這種帶有公益性的民間維權,在企業和監管部門之外,形成了凈化市場環境的“第三方力量”。張洪峰今年正在運作的“博客3·15”公益活動,與其以往的維權經歷是一脈相承的。他在博客中公布了自己的聯系方式,接受所有消費者的投訴,經過核實生產許可證號、相關產品送質檢機構檢測等程序,現在已發布了近20種違規或不合格產品的名單,其中兩個產品已有回饋信息和解決方案。
記者問起張洪峰以后的維權打算,他說正想擴大自己這“第三方力量”呢。現在主要是他一人在工作之余忙公益維權的事情,其他的志愿者也沒有太多時間。今后他打算籌備成立一個工作室或者民間機構,工作經費主要可以來自舉報獎勵和企業賠償,這些錢將完全用在產品送檢等公益之途。
從張洪峰籌備“博客3·15”之初,贏得了很多網友的支持,也不斷遭受各種質疑和猜測。令張洪峰等公益維權人士更感到無助的是,他們尚未得到行政職能部門的積極配合。他在核實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之后,發給各地相關職能部門的舉報信,大都石沉大海。如果讓民間力量成為比行政部門還要積極的維權“生力軍”,那是不太正常的。
同時現階段我國消費維權方面的法律也顯得有些軟弱無力。對這些不利的環境因素,張洪峰感觸良多,“維權的環境非常不理想,主流社會對消費者維權支持太少,特別是現在的法律對于維權近似一種‘不保護’。比如我們買了個問題產品,法律規定最多也就雙倍賠償,但買的東西只有幾塊錢,卻花了幾百元和大量的時間去維權,那點賠償無濟于事。如果消費者要求得到更多,比如精神損害賠償,法律不支持,社會也不支持,好像消費者錯了,不該要求廠家更多。問題是廠家有恃無恐,更多人的利益還是在被損害,因為利益的驅動,又沒有懲罰,這樣的侵權就無法遏制。”
盡管面臨如此種種的難處,張洪峰們這些民間的維權人士依然在孤軍奮戰獨力前行。如果我們的法律和職能部門能夠給他們一個支點,消費者維權的各方力量能夠形成合力順暢運行,那么我國的消費環境與市場秩序都會在短時期內得到極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將會得以大幅提升。(實習記者 潘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