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家質監總局回應中國制造國際質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08:55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范思立 中國出口產品目前被一些國家和媒體惡意炒作為“妖魔化”,對中國制造的質疑不斷增多。不僅給中國的出口企業造成損失,并且影響中國產品的信譽,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制造已成為國內外高度關注的熱點。 然而,中國產品究竟如何,安全質量有沒有保障,如何看待近期發生的一波又一波中國制造的風波,8月19日,央視經濟頻道特邀國家質量監督總局局長李長江對中國制造的現狀做出了回答,并對國外媒體頻頻指責中國制造的背后原因進行了分析。 貿易保護的新變種 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突然成為全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甚至殃及整個“中國制造”的形象,這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從來沒有過的,究竟為什么會在2007年爆發質量問題,并且引起強烈國際關注呢? 個別中國出口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目前國際大肆渲染“中國制造”質量問題,顯然是夸大了事實。在這當中,不乏一些政客別有用心地四處鼓噪,惡意妖魔化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商品,以偏概全地把一批中國產品不合格說成是所有中國產品不合格。 李長江表示,他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舉例說,中國出口的產品質量,這些年來一直都是穩步提高的,以食品為例,從2004年開始,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食品合格率99%以上,出口到歐盟和日本的合格率為99.8%,而且這幾年基本是穩定了這樣一個比例。“什么前幾年沒人去炒作?今年上半年就要炒作?”李長江笑談:“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國務院參事、著名質量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郎志正認為,這與國際貿易里面的壁壘和保護主義有很大的關系。國際貿易摩擦所產生的情況,但這種情況不是主流。世界各國都在使用中國產品,都已經離不開中國產品,中國產品質量穩步提高是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 李長江表示,從一個組合玩具中的小部件超標,由此引發中國產品都不合格,這是不公平、不公道的。中國出口的產品剛才談到我們合格率在99%以上,特別是我們很注意兒童的玩具和食品的安全的。“中國產品威脅論或者妖魔化中國的產品,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的形勢。應該說這次召回事件其實是個別企業的個別現象,上升到整個Made in China,導致消費者想引導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有懷疑,這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對國外消費者不負責任的一種說法。” 節目揭露了現在國際上的一個趨勢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當一般管制貿易手段,比如說稅收的手段,配額的手段等等不起作用的時候,一些國家采取技術性的手段對貿易加以限制和控制。所以對產品質量大作文章,這應該說是一種變相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直接的貿易保護的一種表現。 相信中國制造 “中國制造”已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2006年,我國出口總額已達9690億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僅次于德、美,位居世界第三,是歐盟、日本最大進口來源國,是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對降低全球生產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 世界各國因為有了“中國制造”,世界的消費者才得到質量好價格低廉的實惠。而中國絕大多數的出口企業都是能夠從法律的角度、從合同的角度履行合同的義務是完全能夠保證中國出口的質量的。中國的電梯、機床、船舶、家電、服裝、玩具等在世界各國都有良好的口碑。中國已經有許多產品創造了世界第一,主導著貿易價格。除鋼鐵、水泥、糧食外,特別是通訊設備、機電產品,還有小商品、如吸管、紐扣、拉練等等,全世界70%的牙刷都是中國制造,75%的玩具都是中國制造,100%的微波爐也是中國制造的。 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的代名詞,沒有了中國制造,許多國家的消費者會感到生活很不方便。而在這么大量的出口產品中質量合格率在99%以上,說明中國產品是信得過的。美國薩拉·班吉奧爾尼女士很好地概括了消費者對于“中國制造”的感受,她寫道:沒有中國產品,你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會變得艱辛,而且家庭開支也會大增。 “中國制造”也是國際分工協作的成果和結晶。從貿易方式看,中國出口中50%以上是加工貿易出口,這些產品都是按照外國訂貨商的要求和標準生產的。從出口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8%。在國內外市場上,國有、民營、外商投資企業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平等競爭,共同培育了“中國制造”。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制造”實際上也是“世界制造”,是世界制造業發展和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是經得起考驗的。 正確應對 針對目前中國產品質量事件,郎志正的觀點很鮮明: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要坦然面對,啟動應急方案,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把壓力變動力,把危機變機遇,通過積極運作,努力爭取,力爭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認可。 在對中國企業管理者的建言中,郎志正總結了幾點:中國企業首先要相信自己的產品質量,相信自己能把企業做好,相信自己的企業會成為世界級的企業;中國企業要研究國外的商情,研究國外的標準,研究國外市場的發展趨勢。中國企業要加強質量管理,按照國際標準來管理企業,并把相關標準落實到實處。中國企業一定要有必要的檢測設備,把好產品質量關,特別是食品質量,國外控制很嚴,企業一旦出了質量事件,要拿檢測數據為自己討說法。出現質量事件后,希望中國企業利用國外的力量進行檢測,這也是應急方案之一。 郎志正表示,中國政府和企業千萬不要把“質量振興”變成口號,而是要把質量理念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把“質量第一”放在生產第一位,要使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這樣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相關報道: 相關策劃: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