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新種植技術今年大范圍推廣 中國大豆自產量或可增三倍
作者: 邵海鵬
為防止食物自給率持續下降,中國在重提大豆振興計劃后,再次要求“擴種大豆和油料”。擴種大豆和油料,關鍵在于耕地面積,這就需要更好地解決玉米、大豆爭地的現實問題。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正是保障玉米生產穩定、提升大豆供給能力的有效途徑。2022年,農業農村部決定在全國大范圍推廣這一技術。“支持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加快推廣新模式新技術,逐步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到底有何神奇之處,值得全國推廣?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及其團隊是該技術的創始團隊。近日,楊文鈺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這一技術起始于2000年,歷經超過20年的不斷創新,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破解了間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協調高產與綠色穩產的世界難題。尤為重要的是,該項技術應用前景廣闊。現有玉米種植面積,如果80%進行帶狀間套種植,可多產大豆5544萬噸;即便是只有50%,也可多產大豆3465萬噸。
中國大豆近年來一直是進口量遠大于自產的格局,從數據上看,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突破1億噸,2021年全國大豆產量僅為1640萬噸。
玉米、大豆都是大宗農產品,在中國需求量大,僅靠單作難以滿足需求,爭地矛盾是長期困擾國內糧食安全的一大難題。楊文鈺稱,將傳統的玉米—大豆間套作模式創新,形成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該技術具有高產出、機械化、可持續、抗風險等優勢。
楊文鈺稱,應用該技術后,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在不減糧的前提下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供給。
具體來說,該技術通過高稈作物與矮稈作物、碳三作物與碳四作物、養地作物與耗地作物搭配,帶狀間作和套作系統土地當量比分別達到1.42和2.36(分別相當于1畝地產出1.42和2.36畝地的糧食);同時,應用該技術后的玉米產量與原單作產量水平相當,新增帶狀套作大豆130~150公斤/畝,帶狀間作大豆100~130公斤/畝;畝增產值400~600元。
除了研制出適宜帶狀間作套種的播種機、植保機及收獲機,實現播種、田間管理與收割全程機械化以外,該技術還根據復合種植系統中玉米、大豆需氮特性,玉米帶與大豆帶年際間交換輪作,自主研制了專用緩釋肥與播種機,優化了施肥方式與施肥量,一次性完成播種與施肥作業,每畝減施純氮4公斤以上。
此外,根據帶狀復合種植系統的病蟲草發生特點,通過研發綜合防控產品,創制了播前封閉除草、苗期莖葉分帶定向噴藥相結合的化學除草新技術,農藥施用量減少25%以上。
楊文鈺稱,在經濟效益上,該技術有效彌補了單一玉米或單一大豆種植因其價格波動帶來的增產不增收問題。
具體來說,在保證玉米穩產的基礎上,增收一季大豆,粒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較單作玉米在成本投入增加191.5元/畝的條件下,畝產值高563.5元、畝增利潤高372元;鮮食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畝均增效1300元,青貯飼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畝增效1100元。
該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將帶來突出的社會效益。楊文鈺提到,不僅可增加單位面積純收入,而且在玉米總產不減的同時,新增加的粒用大豆可緩解我國食用大豆供需矛盾;青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與混合青貯技術可為草食畜牧業提供優質混合青貯飼料;全程機械化作業可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緊缺的壓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隨著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參數的日益完善,技術應用效果越來越顯著,逐步由四川走向全國。2019年3月,國家《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公布,明確提出要重點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增產增效技術;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大對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
據不完全統計,該技術成果從2003年至2020年累計推廣8960萬畝,其中,四川省推廣應用5316萬畝,技術覆蓋率達到75%以上。
責任編輯:陳程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