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金融業支持小微企業不斷加力

政策利好持續釋放 金融業支持小微企業不斷加力
2022年01月25日 06:41 金融時報

  本報見習記者 張冰潔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去年以來,小微企業的經營環境持續改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但受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小微企業仍然面臨經營成本壓力和市場需求不足等難題。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近日,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直達工具接續轉換正式落地。人民銀行采用市場化方式對兩項直達工具進行接續轉換,將對小微企業融資增量、降價、擴面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2022年,專家認為,銀行業應進一步聚焦小微企業“首貸難”和風險防控等問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精準的金融支持。

  創新服務思路

  破解小微企業首貸難題

  在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中,“首貸戶”的融資困境尤為突出。讓更多從未獲得過銀行信貸支持的小微企業成功申請到首筆貸款,不僅是企業主的殷切期盼,也是當前銀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貸”對于小微企業來說為何較難?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小微企業“首貸難”問題之所以存在,首先是由于銀企信息不對稱,即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沒有貸款歷史的小微企業客戶缺乏了解,同時,如果小微企業本身對銀行信貸產品了解不足,也會增加其申請貸款的難度。

  業內人士認為,“首貸難”問題是小微企業融資的“最先一公里”,小微企業獲得首次貸款后,后續再次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而且貸款利率有望下行,獲得貸款的速度也將加快。

  去年12月,北京銀保監局聯合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等七部門,共同印發了《北京市小微企業首貸戶專項拓展方案》,引導首都銀行業探索構建商業可持續的小微企業首貸戶拓展長效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金融供給增量擴面。

  “工商銀行重點從五個方面入手,解決小微企業首貸難題。”工商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田哲說。近年來,工行不斷創新幫扶“零信貸”小微企業服務方式,通過深化金融科技應用、豐富外部信息來源,加快信用類產品創新、拓寬融資場景等舉措,有效提升了“首貸戶”的服務水平。

  郵儲銀行充分發揮網點渠道優勢,依托白名單精準營銷,觸達征信記錄中無貸款記錄的小微型企業法人客戶,及時滿足“首貸戶”的融資需求。微眾銀行在拓展“首貸戶”方面也交出了高分答卷。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微業貸”授信企業中約60%為“首貸戶”,2021年當年新增“首貸戶”更是超過了7萬戶。

  專家表示,要從根源上解決小微企業的首貸難題,銀行業需要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模式和場景,提供新的服務思路。 “在數字技術發展之后,銀行可以把這些‘零信貸’小微企業置于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中,通過分析它們過去的歷史行為和信用狀況等信息,給經營良好的企業及時提供融資支持。”魯政委表示。

  數字化賦能普惠金融

  提升小微企業服務精準度

  為小微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是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通過數字化對普惠金融進行賦能,各銀行積極探索模式創新,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和便捷化。

  “銀行利用數字化手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微企業,方便小微企業通過線上渠道獲得金融服務,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效率。同時,采用隨借隨還的方式還可以降低小微企業的信貸資金成本。”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

  “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之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挖掘小微企業的歷史行為數據,將數據轉變成為信用,從而讓小微企業更好地獲得融資支持。”魯政委認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去年以來,各銀行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研發完善線上化產品服務體系,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加有針對性的普惠金融服務。

  工商銀行緊緊把握數字化時代客戶需求變化和數字技術創新趨勢,以金融科技和業務創新為驅動,著力打造數字普惠金融新體系,為小微企業注入發展新動能。針對小微企業金融需求的特點,工商銀行通過大數據對多家小微企業的納稅、日常經營等情況進行調查,為企業提供精準的信貸投放。

  建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不同的需求和特點,開發設計出“小微快貸”“個人經營快貸”等產品體系,共40項專屬貸款產品,累計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支持近4.8萬億元。

  同時,由于小微企業缺乏抵押物,風險相對較高,且單筆貸款金額相對較小,線下業務模式通常對于銀行來說費時費力。浦發銀行利用數字化技術,以互聯網方式提高獲客效率,從而提升小微客戶融資可獲得性和覆蓋面。該行與頭部財務軟件服務商合作,通過盤活稅務、發票數據,對企業進行精準風控判斷,從而為小微企業主提供融資服務。

  采訪中,多位專家表示,未來金融科技服務長尾客戶的獨特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普惠金融業務的融合,充分發掘小微企業金融資產、工商稅務、供應鏈物流等大數據信息,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不斷升級普適性的數字化產品。

  “銀行業需要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緩解銀行和中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同時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的應用,替代銀行人工操作,提高業務辦理效率,減少操作風險發生,降低銀行的金融服務成本。” 婁飛鵬建議。

  強化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

  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出于對風險控制的考慮,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往往傾向于有良好貸款記錄的企業或頭部小微企業。“相比之下,小微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更加突出。”婁飛鵬直言。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在傳統的風控模式下,一位商業銀行客戶經理能夠管理的小微企業客戶數量非常有限,且貸后風控也需要依賴大量的人工操作,這就導致了運營成本高、實時性差等問題,銀行難以把控小微企業復雜多變的風險特征,從而對小微企業的融資產生影響。

  為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銀行業更加重視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智能風控體系,幫助小微企業破除融資難題。如農業銀行采用流計算、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創新與普惠金融相適配的風控手段,實現信用、欺詐、操作等全方位風險防控,確保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中信銀行積極響應國家創新發展戰略,依托智能化信貸工廠,構建科創智能風控體系,為專精特新等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全線上、純信用、隨借隨還專屬金融服務,實現了對優質科創小微企業的高效支持和有效覆蓋。

  新網銀行自主設計了全套數字化風險管理的技術體系,自主研發了從反欺詐到信用風險評估的全套系統。

  談及下一步如何做好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防控,專家建議,商業銀行可應用大數據風控平臺,開展貸前、貸中、貸后智能風險管理,增強貸款風險防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同時,搭建智能化風險監控預警平臺與信息共享平臺,加強過程管控,動態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對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進行實時監測和前瞻性分析,進一步有效識別風險。

  “一方面,銀行業可以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小微企業匹配更具針對性的信貸產品;另一方面,銀行應該加強科技應用,通過科技手段強化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婁飛鵬表示。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晨婕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2-08 華蘭疫苗 301207 --
  • 02-07 合富中國 603122 4.19
  • 02-07 中觸媒 688267 --
  • 01-28 坤恒順維 688283 --
  • 01-27 粵海集團 001313 --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