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特別策劃】探尋習近平經改之路
每經記者 胡健 實習生 周程程發自北京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幕前夕,中央高層奔赴全國多地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科技創新、農村經濟等問題進行密集調研。
盡管領域不同,但改革確是中央高層在調研時都會提及的詞匯。日前,多名高層領導人已在不同公開場合表示,此次三中全會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而且“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決策層重申繼續推進市場化的改革、并輔之以更完善的公共服務,來解決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重回老路。這個方向在全球金融危機后最大的市場化經濟體都不得不向政府尋求救助后,仍能堅持,意義重大。
高層調研的關鍵詞/
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我們這么大個國家、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各級都要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習近平在長沙考察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勝集團有限公司時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在于優化產業結構、消化過剩產能,最終要落實到一家家企業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企業要抓住機遇,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
農村改革是我國當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國務院今年批準的國家首個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1月4日至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黑龍江考察時表示,農村改革又到了新的階段,推進農業現代化還得靠改革。在考察過程中,他鼓勵身邊的干部群眾說,“改革要尊重基層首創精神,你們最了解腳下的黑土地,我們支持大家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趟出適合你們的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子,促進多打糧多增收。”
11月1日至4日,張高麗副總理在上海、浙江調研時指出,民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動經濟增長、推動轉型升級、促進市場化改革、吸納城鄉居民就業的重要力量,各地方、各部門一定要貫徹落實好中央出臺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為民營企業松綁放權,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在更高層次上推動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是要觸動利益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幕在即,中央高層的調研涉及科技創新、民營經濟和農村經濟等領域,這也契合了外界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重點領域改革的猜測。
實際上,1978年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載著促進經濟發展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使命。35年來的7次三中全會,“深化改革”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不變主題。這7次三中全會,有5次直接是與深化改革相關,2次則和農村改革與發展相關。
今年7月,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上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
10月31日,李克強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要闖險灘,必然要觸動利益,為了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奮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堅定不移、循序漸進地推進各項改革。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張小勁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指出,“改革開放30余年,容易改革的領域已基本完成,剩下的都是代價更大的改革。與30年前相比,歷史環境已經有了很大不同。30年前的改革的主要敵人是意識形態障礙,如今的改革難點主要是‘利益’障礙。”
中央高層密集調研說明了改革的著眼點和目標。李克強稱,改革是要觸動利益的,但是改革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億萬職工都能過上好日子,沒有什么比這個利益更大,為此必須義無反顧。
汪濤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很可能會設定一個涵蓋所有重要領域的綜合改革框架。
她判斷,中央政府將以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原則來指導改革,并將推進城鎮化作為推動金融市場、戶籍制度、財稅體系、社會保障、能源和資源定價、政府行政管理以及農村土地等領域改革的中心和抓手。
“改革的核心在于推動‘人’的城鎮化,以實現可持續增長、縮小社會不公并減輕結構性失衡。”汪濤說道。
財稅改革是基礎/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那么新一輪改革的牛鼻子在哪里?多數經濟學家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答案均是財稅改革。
“財稅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甚至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改革的基礎和支撐。”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9月曾說,財稅改革還要依賴于有關配套改革的協同與推進。
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發現,近日李克強頻提的改革關鍵點中,財政被置前。
11月1日,他在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開幕式上稱,“我們將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突破深層次障礙,推進結構改革,大家關心的財政、金融、價格、企業等改革,都會不斷走向深入。”
而李克強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經濟形勢報告中還點出了一些方向,即財政公開預算、削減“三公經費”等。
圍繞人的城鎮化的最核心議題之一便是戶籍制度改革,一位參與官方調研的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戶籍制度改革實現的前提便是中央財政擔負更多的支出,完成基本的公共服務均等化。
他說,目前的現狀是地方政府承擔過多事權,而收入不足又導致超發地方債以及土地財政等扭曲操作,可以上收事權以解決這個問題,由中央財政承擔更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責任,戶籍制度和地方財力不足問題便都找到了突破口。
瑞銀給出的判斷是,服務業營改增可能進展最快,在未來2~3年內即可完成,地方政府收入占比也將隨之調整。地方政府或將通過資源稅改革獲得更多的稅收收入,同時中央政府將在基本養老和疾病防控等方面承擔更多支出責任。
但相對應的是,房產稅在兩年之內很難在全國普及,而地方自行發市政債以及中央向地方大規模讓稅的發生是小概率事件。
前述人士分析說,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減少支出責任便是一種間接的財權下移,因為需要你支出的部分少了,而就地方征稅問題,中央也在征求意見和調研中,這是直接下放財權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