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兩電站叫停事件
水電困局
主筆◎李偉 攝影◎關海彤
6月11日,環保部叫停了金沙江中游正在施工的魯地拉和龍開口兩座水電站。這兩座水電站未通過相應的環境評價,擅自筑壩截流。
據公開材料,被叫停的兩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96萬千瓦,年發電量之和預計178億度。2008年全國風電裝機容量894萬千瓦,發電量為111億度。做一個簡單對比。盡管兩座水電站的容量不到風電的1/2,但是發電量卻是全國風電的1.6倍。如果按照2008年的能耗水平,即349克標準煤可發1度電,兩座水電站推遲一年發電造成的能源損失相當于燒掉了621萬噸標準煤,多排放了1200萬噸二氧化碳。
2008年是中國水電開發歷史上投產最多的一年。這一年,包括三峽電站最后7臺機組等一大批水電投產,全年增加水電2010萬千瓦,占當年全部投產機組的22.21%。從建成運營的角度看,中國水電處于高潮期。
但另一方面,水電投資卻越來越難以得到政府的核準。2008年國家新核準水電站9座,裝機容量只有966.8萬千瓦,其中還包括兩座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270萬千瓦。而2008年全國新增電力裝機9051萬千瓦。那么,除去兩座抽水蓄能電站,新核準的水電站只占當年電力增長的7%。“實際上,2008年沒有一個大中型水電站通過審批。”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對本刊記者說。
再向前推一年,2007年國家核準的大中型水電項目只有270萬千瓦,不足同期電力增長總量的5%。水電工程建設需要5~6年的工期,在我國的“十二五”期間,水電站的投運由此必將處于低谷。
環境與移民所形成的輿論壓力成為擋在水電發展前的兩座大山,水電開發也因此成為敏感的社會問題。甚至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初稿中,并沒有將“水電”列入國家積極發展的新能源序列。
但在能源分類上,我國將水電劃入可再生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并列。而且水電是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國現階段的電力結構中,火電與水電是絕對主力。從發電角度看,火電占81%,水電占16%,兩者總計占97%。從電力裝機容量看,火電占76%,水電占22%,兩者占98%,處于絕對地位。
現實地看,近幾年快速增長的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能以及發展了20多年的核電都難以改變我國的電力結構。依靠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實現節約資源,減少排放并不現實。在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達到15%,其中水電要從2008年的1.7億千瓦增長到3億千瓦,是最大的增量。風電、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只能占到4%左右,發電量的比例還要更低。
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電力結構的本質又是一個保證發展的問題,每年必須增長7%~8%才能滿足GDP的增長需求。
連續3年,我國每年新增裝機接近1億千瓦。而整個英國電力系統的容量只有6000萬千瓦,韓國為7000萬~8000萬千瓦,日本為2億多千瓦。換句話說,中國一年增加的電力容量就超過了整個韓國電力總和,兩年的增加量接近一個日本的電力總和。
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唯有增加傳統的火電與水電才能滿足需求。在本世紀的前50年內,新能源都很難取而代之。在這樣的背景下去考察我國的電力結構問題,更有現實意義。
人類世界經歷了兩次能源大轉換:第一次由薪柴向煤炭轉換,于20世紀初完成;第二次由煤炭向石油、天然氣的轉換于20世紀60年代完成。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大都完成了這兩次轉換過程,而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則沒有。目前,我們正面臨第三次能源大轉換:即從高污染的化石燃料轉向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這將是一次歷時百年的能源革命。
就中國而言,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是在新世紀實現和平崛起的重要挑戰。但如何實現能源轉換的跨越式發展,并沒有現成的可以模仿的路徑。
金沙江水電開發調查
6月以來,對中國水電,同時有一則好消息和一則壞消息。好消息是,國家能源局開始在多處摸底水電火電上網電價,這預示了一直被嚴格限價的水電有可能出現價格破冰。壞消息是,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水電站群里的魯地拉電站和龍開口電站領到了環保部的停工罰單,由此被“連坐”的還有整個金沙江中游流域的水電開發。
這幾乎是中國水電開發困局的一個縮影,作為能源價格體系中低價能源的水電向來為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承擔著行政成本。近年來來自移民和環保成本的劇增和被壓制的水電價格形成了尖銳沖突,更為麻煩的是,過去十年來的電力體制改革中,國家已經將水電開發后續影響的成本由政府轉交給了企業。企業利潤、公共利益、能源轉型能在一條河流中得以全部實現嗎?作為未來50年里中國水電開發最重要領域的金沙江能夠解開這個結嗎?
記者◎陳曉 攝影◎關海彤
魯地拉水電站停工了。6月15日,國家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巡視員牟廣豐率領5人小組,去這座位于金沙江中游河谷第七級的水電站工地“宣布停工”。停工的理由,一是主壩修建違反程序,未批先建;二是整個流域規劃還待重新論證。“原來金沙江流域的規劃是按照1990年的《長江流域規劃》而規劃,和現在的情況相去甚遠,需要修改。”牟廣豐告訴本刊記者。
但工地還沒有安靜下來。張東(化名)還在工地上,他是為魯地拉水電站做環境影響評價的龐大專業隊伍中的一員。汛期即將來臨,在完全停工前,他和同事們還需要為工地做一些環保設計,比如業主營地的處理,工地的植樹綠化,還有污水處理,垃圾壓縮等等。第二天,他還將去大理參加一個有關移民的工作會議。
環保和移民,是水電建設中比重越來越大的兩項成本支出。《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年開始實行,3年后,也就是“從2005年開始,它成為我們嚴格執行的依據”。牟廣豐對本刊記者說。從這一年開始,環保部每年都有一次針對投資領域的“環評風暴”。2005年,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水電站就因為“未批先建”遭停工處罰。
金沙江中游的開發也在這一年開始。2005年,云南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標志著金沙江中游水能資源的開發啟幕。在環保和移民兩個主題越來越嚴格的夾擊下,水電價格和建站成本成為一對越來越尖銳的矛盾,在金沙江中游的開發過程中極端地表現出來。
一條河流上的數次環評
何根壽和張東是在不同時期對金沙江這條流域進行細致觀察的兩位工程師。不同的是,前者90年代初代表電力工業部水力發電建設總局,他要為政府開發金沙江水電提供河流規劃和宏觀設計。后者的身份則是代表華電集團下屬華電魯地拉水電有限公司聘請的一名專業人員。
后來擔任中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的何根壽當年的任務是要“進行河流規劃,確定水電站的梯級位置以及開發任務”。他和同事們在“一庫八級”的總規劃方案中確定了魯地拉電站的具體方位。“最初設計了七個梯級,但因為魯地拉淹沒面積太大,為了減少開發成本和移民人數,我們增加了一個梯級,就是龍開口。”何根壽告訴本刊記者。
20年后,“魯地拉”找到了它的業主——華電集團。在開發啟動前,華電需要負責對水電站的可能影響進行再次評估。何根壽對本刊說,一條河流經過千萬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致平衡的系統,其中包括流量、流速、輸沙、河勢、地下水、地形、地貌、原始地應力、植被、棲息的生物乃至局部的氣候和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修建水電站需要攔河,建壩,抬高了水位,控制泄流。并且時間推移,河流流域原有的平衡將被打破,所有有關因素又將發生錯綜復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