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直播
吳清表示,昨天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明天科創板要開市,今天在這里有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在上海落戶,這三件事情對金融業很重要,對上海很重要,相信金融開放11條會給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帶來新機遇,會有很多開放機構在上海落戶。[詳情]
李揚表示,立足國際金融中心,建國際一流金融智庫。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在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落戶,在這里做智庫、建國際一流智庫,這是在上海建這個機構的初心。[詳情]
崔嵬表示,技術創新是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核心驅動力。近幾年以信息科技為代表先進生產力日新月異,業態不斷被重塑,生產關系也是被改變著。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一些新型交互的技術發展應用,科技與金融融合不斷深入,許多傳統模式下難以解決的行業痛點在科技助力下解決了。[詳情]
朱進元表示,金融供給側改革任重道遠。以金融結構調整促進實體經濟結構調整,我們還在路上。既要重視大型金融機構領頭羊和穩定器作用,同時不能忽視中小金融機構在創新方面會給我們增加許多新的動能。同時另外一方面,間接融資占主要成本比例,不僅僅重視中小銀行機構作用的發揮,還要重視中小保險機構和中小證券機構作用的發揮。[詳情]
吳學民表示,商業銀行都在轉型,特別是在長三角區域,銀行有幾個轉型方向。一是全渠道、全業務、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問題。數字化轉型立足于金融科技。二是以支付結算為依托的直銷銀行、移動金融、交易銀行再造問題。三是以平臺化、智能化為支撐的個人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問題。[詳情]
陸文山表示,中國金融改革涉及金融供給側改革問題,這是有廣度、深度、厚度,十分豐富的課題。金融中心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也是需要好好去品位。[詳情]
紀康文表示,在探索產權市場發展路徑當中,經常感到需要更多基礎研究。做產權市場研究是中國特有方案,是中國特色的方案。[詳情]
黃潤中表示,金融科技將取得顛覆性突破,從而更快提升市場配置效率,更準匹配金融供需,更多為客戶、消費者和普羅大眾創造更好價值,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詳情]
薛瑞峰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對開放領域的逐步拓寬,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步伐也在加速,上海成為我國金融元素最為豐富與集聚的城市,也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主要聚集地,其國際影響力得到迅速提升。自貿區擴容、科創板開板等創新舉措在上海落地,更加印證了上海在國家金融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詳情]
黃金老表示,目前企業的發展是通過債務,而不是通過盈利積累;也正是由于通過資金借貸,由此,企業負債率越來越高,很多企業經營不夠穩定。[詳情]
梁世棟表示,金融科技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詳情]
連平表示,資本市場開放是金融中心建設非常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毋庸置疑。金融市場的開放,對于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意義也十分重大。資本市場的開放,對于金融監管水平提升將會帶來明顯推動作用,促使金融監管實現國際化。[詳情]
喬依德表示,當前搞好科創板就是證券業的最大政治,對于搞好資本市場,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意義重大。在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積極創造條件給跨境資本的自由流動盡可能的便利。在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情況下,金融集聚的重要意義不會減弱。[詳情]
尹中立在演講中表示,最值得稱道或者值得強調的是科創板設計了高效的退市制度。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定價體系,退市制度至關重要。因為每一個國家,他的金融資源是有限的,能夠享受流動性溢價資產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沒有高效的退市制度,就意味著IPO制度一定是低效的。[詳情]
張平表示,制度質量是有助于經濟增長的,而且能夠降低GDP尾部風險,也不會增加金融風險。其他的包括開放賬戶雖然能夠刺激經濟,但也增加了金融風險。[詳情]
劉曉春在演講中指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要考慮兩個著力點。一是人民幣國際化,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并且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詳情]
潘英麗表示,健全保護債權人和投資者的法律制度;轉變市場價值觀,以價值創造還是價值毀滅判斷企業優劣,形成競爭中性;杜絕金融功能的財政化使用;最后以片帶面進行法律制度創新,在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設立獨立的司法執法中心,同時引入集體訴訟制度。[詳情]
劉煜輝表示,資本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落實到政策抓手,就是要強大投行。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權益資本的形成。[詳情]
張曉晶表示,杠桿率水平與增長等負相關,但債務增速與增長等正相關,滯后兩期以后正面作用消失。債務累積對增長與效率總體呈負面作用,特別是國有企業債務對效率有明顯不利影響。[詳情]
王國剛表示,在金融基礎設施中,碰到了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的關系。到今天為止,金融沒有被顛覆,金融還在發展的過程中,讓金融機構能夠用這些科技的點都在用著,但是金融有自己的規矩。在金融改革過程中,體制機制改革,恐怕要比技術的進步更重要。[詳情]
倪鵬飛表示,長三角一體化應該說是順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機遇大于挑戰,希望大于威脅。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從空間來講,中國經濟從集中聚集轉向了局部擴散,表現在三個層面,一個從東部的中心向中部擴散,第二從一線開始向二線擴散。[詳情]
徐明棋表示,長三角地區產業,人類期權、產業配套的鏈條相對來說比較完整,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從金融層面來看,長三角是中國的金融層面和資本雄厚的地區,它有一個完整的經營要素市場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傳統,也有相應的比較完善的機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覆蓋率,在全國應該是領先的。長三角對外開放度在全國也是非常領先的。[詳情]
王振表示,長三角地區近幾年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從2015年開始,除了大交通的布局很多,還重點推進科技創新、基礎建設,上海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而且目的非常清楚,要建全球科創中心。從那以后,上海城市的定位現在又加了一個變成“五個中心”,在資源配置上面的力度非常大,關鍵是上海的力度特別大,江蘇、浙江、安徽也全部跟進,這幾十年來,長三角科創資源的集聚度大幅度上升。[詳情]
周振華在演講中提到,一體化本質上就是上述三點,要做到這個一體化,確實需要構建相應的基礎設施。但是,這個基礎設施不僅僅是交通、信息等硬件的基礎設施,還包括商務的基礎設施、政策平臺的基礎設施。[詳情]
魏陸表示,現在有世界的公認的五大城市群,包括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城市群、北美五湖大都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歐洲西北部大都市圈、英國倫敦大都市圈,誰有幸能夠成為第六大城市群?大家一致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最有可能成為第六大城市群,相比于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具有很大的優勢。[詳情]
王濤表示,財富管理行業正成為信托創新轉型新方向,作為現代金融企業發展試驗田中的創新排頭兵,信托本身在制度上和創新上有天然的基因,信托業的未來轉型也會更加積極和堅定擁抱改革開放,堅守回歸業務本源初心,加強對實體經濟專業化服務能力。同時財富管理業務對于把國人財富留在國內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是具有重大意義。[詳情]
楊濤表示,討論金融科技不僅限于科技自身,而是整個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挑戰。金融科技著眼于業務與功能。更關注主流金融體系之外邊地帶的一些金融科技創新活動。新興科技創新業務活動分了很多類:支付清算、投資管理、市場設施、存貸款和資本籌集類。[詳情]
7月21日上午
7月21日下午
7月22日上午
7月22日下午
09:30–10:20
開幕致辭
屠光紹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前總經理
吳 清 上海市副市長
李 揚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
10:20-10:30
揭牌儀式
10:50–12:20
致辭演講
朱進元 中國保險報書記、董事長
崔嵬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副總裁
王振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吳學民 徽商銀行董事長
陸文山 上海期貨交易所監事長
紀康文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副總裁
梁世棟 螞蟻金服副總裁
黃潤中 金融壹賬通監事長
黃金老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理事長、江蘇蘇寧銀行董事長
薛瑞鋒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興業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總裁
迎接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新階段、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14:00–17:00
主持: 楊燕青 《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
主旨演講
連 平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喬依德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張 平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
張曉晶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劉煜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尹中立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胡志浩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
潘英麗 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中心主任、安泰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劉曉春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互聯互通、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金融一體化
09:00–12:00
主持:曾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
主旨演講
周振華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
王國剛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
王 振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左學金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程 煉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魏 陸 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
徐明棋 上海國際金融與與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歐洲學會會長
邵 宇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發展金融科技、打造上海資管和金融創新中心
14:00–16:00
主持: 胡志浩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
主旨演講
楊 濤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
曾 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
張 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金融40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孫 濤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螞蟻金服羅漢堂資深總監
王 濤 五礦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總監
殷劍峰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
楊濤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楊濤出席會議并演講。 楊濤表示,討論金融科技不僅限于科技自身,而是整個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挑戰。金融科技著眼于業務與功能。更關注主流金融體系之外邊地帶的一些金融科技創新活動。新興科技創新業務活動分了很多類:支付清算、投資管理、市場設施、存貸款和資本籌集類。[詳情]
周振華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出席會議并演講。 周振華表示,在長三角一體化當中,最核心的問題一是要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內的充分流動和合理配置;二是這種要素流動的空間載體是城市,所以要在城市之間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三是要形成利益協調機制。 周振華在演講中提到,一體化本質上就是上述三點,要做到這個一體化,確實需要構建相應的基礎設施。但是,這個基礎設施不僅僅是交通、信息等硬件的基礎設施,還包括商務的基礎設施、政策平臺的基礎設施。[詳情]
王濤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五礦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總監王濤出席會議并演講。 王濤表示,財富管理行業正成為信托創新轉型新方向,作為現代金融企業發展試驗田中的創新排頭兵,信托本身在制度上和創新上有天然的基因,信托業的未來轉型也會更加積極和堅定擁抱改革開放,堅守回歸業務本源初心,加強對實體經濟專業化服務能力。同時財富管理業務對于把國人財富留在國內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是具有重大意義。[詳情]
王振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出席會議并演講。 王振表示,長三角地區近幾年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從2015年開始,除了大交通的布局很多,還重點推進科技創新、基礎建設,上海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而且目的非常清楚,要建全球科創中心。從那以后,上海城市的定位現在又加了一個變成“五個中心”,在資源配置上面的力度非常大,關鍵是上海的力度特別大,江蘇、浙江、安徽也全部跟進,這幾十年來,長三角科創資源的集聚度大幅度上升。[詳情]
劉煜輝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出席會議并演講。 劉煜輝表示,資本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落實到政策抓手,就是要強大投行。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權益資本的形成。[詳情]
魏陸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魏陸出席會議并演講。 魏陸表示,現在有世界的公認的五大城市群,包括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城市群、北美五湖大都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歐洲西北部大都市圈、英國倫敦大都市圈,誰有幸能夠成為第六大城市群?大家一致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最有可能成為第六大城市群,相比于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具有很大的優勢。[詳情]
倪鵬飛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出席會議并演講。 倪鵬飛表示,長三角一體化應該說是順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機遇大于挑戰,希望大于威脅。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從空間來講,中國經濟從集中聚集轉向了局部擴散,表現在三個層面,一個從東部的中心向中部擴散,第二從一線開始向二線擴散。[詳情]
徐明棋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國際金融與與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歐洲學會會長徐明棋出席會議并演講。 徐明棋表示,長三角地區產業,人類期權、產業配套的鏈條相對來說比較完整,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從金融層面來看,長三角是中國的金融層面和資本雄厚的地區,它有一個完整的經營要素市場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傳統,也有相應的比較完善的機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覆蓋率,在全國應該是領先的。長三角對外開放度在全國也是非常領先的。[詳情]
張曉晶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晶出席會議并演講。 張曉晶表示,杠桿率水平與增長等負相關,但債務增速與增長等正相關,滯后兩期以后正面作用消失。債務累積對增長與效率總體呈負面作用,特別是國有企業債務對效率有明顯不利影響。[詳情]
劉曉春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出席會議并演講。 劉曉春表示,金融中心,需要有市場、有可以交易的產品、有參與產品交易的交易者。市場,有各類產品的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劉曉春在演講中指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要考慮兩個著力點。一是人民幣國際化,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并且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以下為演講實錄: 劉曉春: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前面都是專家學者做演講,他們對資本市場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提出了很多宏偉藍圖,我是做實務出身,想談談落實方面的問題。 我理解的金融中心應該有三大基本功能——清算、交易、資源配置。清算,包括:銀行間貨幣清算、各類金融產品交易的交割清算,還有大宗商品交易及商品期貨交易的交割清算等。交易,包括各類金融產品的交易,外匯、股票、債券、各類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還有各類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等。資源配置,就是各類投資人、融資人通過市場進行資源的配置。作為中心,不僅要有上述各類清算、交易和資源配置的場所、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更需要這些場所、市場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所謂國際金融中心,不是上述清算、交易、資源配置使用外匯,參與的機構有外資機構就是國際金融中心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當然需要有外幣的計價手段,需要有外資機構的參與,但更重要的是,清算可以進行國際間的清算,交易需要有國際機構、交易的資金可以自由進出,投資人和融資人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的資源是在國際間進行配置。也就是說,許多資金的來源是國際性的,而且融資的去向或投資的標的不一定都在上海,可能也是跨國界的。 所以我們看到金融開放、國際金融市場建設,恐怕不能以傳統的工商業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方式來解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是以各種優惠條件引進外資金融機構,讓外資金融機構在本地投資為主要目的。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除了交易所的設施,交易所對上海本地并沒有其他投資,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機構、投資人、融資人,來自全國各地,資金也是投向全國各地。 金融中心,需要有市場、有可以交易的產品、有參與產品交易的交易者。市場,有各類產品的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雖然開通了“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QDII”“QFII”“RQDII”和“RQFII”,各類金融產品也有了相當的交易量,但,這些業務都是借助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通道實現國際投資資金與上海金融中心的有限對接,上海金融中心離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不小的距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尋找新的著力點。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要考慮兩個著力點。一是人民幣國際化,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并且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是讓人民幣在國際間發揮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貨幣儲備等作用,但從現代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看,支撐人民幣發揮這些作用的人民幣清算、匯兌、買賣、借貸的主要中心應該在中國,在中國的上海,而不應該在世界其他地方。大家想一想,美元的國際中心在紐約,英鎊的國際中心在倫敦、港幣的國際中心在香港。所以我們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應該在上海,就要圍繞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來看待人民幣國際化,或者說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所以,上海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這個中心,首先應該是人民幣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設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建設,包括市場、制度、規則、產品等。 第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國際投資者也希望能分享“一帶一路”發展的投資機會。但我們現在面臨的一些瓶頸或問題是,國外很關注但也很迷茫,搞不清楚怎么建設,要建設什么。比如,項目的投資人基本上是中資企業,中資企業中以國有企業為主;項目的融資方式基本上是貸款,貸款銀行基本上是中資銀行,中資銀行以國開行為主等。這一現象,也給外界帶來了誤解。這一方面說明,目前許多“一帶一路”項目市場透明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許多“一帶一路”項目融資渠道和方式單一。有研究呼吁要豐富“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方式和渠道,主要是增加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另外是動員更多的商業銀行參與貸款,特別是組織銀團貸款,以吸引外資機構參與。我認為應轉變動員金融機構通過各種融資形式去送錢的觀念,創新“一帶一路”建設的融資方式、融資工具、融資產品,應該讓項目更加市場化,向市場融資,接受市場檢驗,這樣的項目才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具有商業可持續性,同時也可以向市場分散項目的投資風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可以成為這樣一個“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產品的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 首先,可以利用上海自貿區,在現有各類金融產品市場之外,為“一帶一路”項目融資建立各類金融產品的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市場規則可以更靈活更開放。如需建立交易所之類的機構,可以完全由市場機構,包括外資機構市場化建立,監管機構只出政策并實施監督。凡是“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的金融產品都在這個市場發行和交易,原則上與現有市場和產品相隔離。有些產品,比如一些用于對沖風險的衍生產品當然可以兩個市場互相打通。通俗地說,就是另設一個或幾個國際版的市場。剛才潘教授也已經講到如何落實這一點,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專門開設一個“板”或者市場,甚至可以做一個國際版交易所,交易股權產品、債券產品和各種衍生產品。 其次,這個市場上的金融產品以人民幣為主,不排除其他幣種,但一切由市場需求決定。產品包括,股票、債券、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期權期貨等衍生產品、與商品期貨對接的金融衍生產品等。產品不僅要豐富,更要交易靈活,能與國際市場無縫對接。比如,一些產品可以考慮創新性地發行人民幣外幣雙幣種產品,比如,一只債券,可以部分發行人民幣,部分發行外幣;或者債券發行時同時以人民幣和外幣標價,投資人可以自由選擇以人民幣或者外幣購買。這樣的債券,在后期的交易中,會發展出許多交易方式和對沖風險方式。這可以豐富市場可交易產品,活躍市場,也增加市場的吸引力。 第三,進一步完善自貿區賬戶管理辦法。前面有專家講到,目前上海自貿區賬戶管理主要為貿易及招商引資項目的投資服務的。考慮到國際金融中心的特點,也考慮到一定時期內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需要,面向“一帶一路”融資的金融產品和市場交易,我認為應該豐富它的金融功能,投融資主體都應該開立自貿區賬戶進行交易。這樣,自貿區賬戶管理,需要考慮:開戶人必須包括合資格的投融資人和融資人;賬戶的使用規則,更多的適應金融投資、融資、交易的需要等,確保金融投資與金融交易項下的資金可以自由、順暢的進出。與貿易項下資金進出不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資金進出的效率要求非常高。 第四,鼓勵中外資金融機構組建“一帶一路”項目投融資團隊、交易團隊和服務團隊。在金融的對外開放中,總感覺外資機構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差強人意,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外資機構的一些理念、做法不適應中國本土市場;二是外資機構的業務規模不適應它們的目標客戶;三是我國金融市場和產品相對還不夠開放和豐富,沒有外資機構發揮特長的空間。“一帶一路”投融資市場的建立,可以讓外資機構充分發揮作用,也讓中資機構可以近距離的學習和參考外資機構的市場理念和方法。這些機構包括:投行、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還有相應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特別是對中資機構人員的出入境管理,需要開特殊方便之門,有助于他們方便地考察項目,研究項目所在國的法律、習俗等,有助于他們向國際投資者推薦投資項目和投資產品等。 第五,相關部門要針對這個市場完善一系列的包括稅務等的政策、法規和條例等。 這樣做有四點好處: 第一,由于投融資面向市場,項目信息必須公開透明,項目更加市場化,更經得起市場競爭的考驗。同時因為信息透明,解除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項目的疑慮,可以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資金。再者,到上海金融中心融資的項目不局限于中資企業項目,也可以帶動更多國際投資人和資本投向“一帶一路”,讓世界共享“一帶一路”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果。 第二,因為這個市場,融資項目向國際開放,投資人向國際開放,很快會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并且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 第三,因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項目中資企業占有相當比重,有意識地引導融資產品多用人民幣計價,可以形成豐富多樣的人民幣金融產品。當人民幣金融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活躍,有很好的流動性,這樣,金融與貿易良性互動,可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接受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此同時,也加速形成和鞏固上海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四,假以時日,由部分產品、部分交易、部分市場逐步與非自貿區賬戶市場的銜接直至融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就有可能較快順利達到。 謝謝大家![詳情]
楊濤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楊濤出席會議并演講。 楊濤表示,討論金融科技不僅限于科技自身,而是整個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挑戰。金融科技著眼于業務與功能。更關注主流金融體系之外邊地帶的一些金融科技創新活動。新興科技創新業務活動分了很多類:支付清算、投資管理、市場設施、存貸款和資本籌集類。[詳情]
周振華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出席會議并演講。 周振華表示,在長三角一體化當中,最核心的問題一是要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內的充分流動和合理配置;二是這種要素流動的空間載體是城市,所以要在城市之間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三是要形成利益協調機制。 周振華在演講中提到,一體化本質上就是上述三點,要做到這個一體化,確實需要構建相應的基礎設施。但是,這個基礎設施不僅僅是交通、信息等硬件的基礎設施,還包括商務的基礎設施、政策平臺的基礎設施。[詳情]
王濤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五礦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總監王濤出席會議并演講。 王濤表示,財富管理行業正成為信托創新轉型新方向,作為現代金融企業發展試驗田中的創新排頭兵,信托本身在制度上和創新上有天然的基因,信托業的未來轉型也會更加積極和堅定擁抱改革開放,堅守回歸業務本源初心,加強對實體經濟專業化服務能力。同時財富管理業務對于把國人財富留在國內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是具有重大意義。[詳情]
王振 新浪財經訊 7月24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出席會議并演講。 王振表示,長三角地區近幾年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從2015年開始,除了大交通的布局很多,還重點推進科技創新、基礎建設,上海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而且目的非常清楚,要建全球科創中心。從那以后,上海城市的定位現在又加了一個變成“五個中心”,在資源配置上面的力度非常大,關鍵是上海的力度特別大,江蘇、浙江、安徽也全部跟進,這幾十年來,長三角科創資源的集聚度大幅度上升。[詳情]
劉煜輝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出席會議并演講。 劉煜輝表示,資本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落實到政策抓手,就是要強大投行。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權益資本的形成。[詳情]
魏陸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魏陸出席會議并演講。 魏陸表示,現在有世界的公認的五大城市群,包括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城市群、北美五湖大都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歐洲西北部大都市圈、英國倫敦大都市圈,誰有幸能夠成為第六大城市群?大家一致認為長三角城市群最有可能成為第六大城市群,相比于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具有很大的優勢。[詳情]
倪鵬飛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出席會議并演講。 倪鵬飛表示,長三角一體化應該說是順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機遇大于挑戰,希望大于威脅。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從空間來講,中國經濟從集中聚集轉向了局部擴散,表現在三個層面,一個從東部的中心向中部擴散,第二從一線開始向二線擴散。[詳情]
徐明棋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國際金融與與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歐洲學會會長徐明棋出席會議并演講。 徐明棋表示,長三角地區產業,人類期權、產業配套的鏈條相對來說比較完整,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從金融層面來看,長三角是中國的金融層面和資本雄厚的地區,它有一個完整的經營要素市場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傳統,也有相應的比較完善的機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覆蓋率,在全國應該是領先的。長三角對外開放度在全國也是非常領先的。[詳情]
張曉晶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晶出席會議并演講。 張曉晶表示,杠桿率水平與增長等負相關,但債務增速與增長等正相關,滯后兩期以后正面作用消失。債務累積對增長與效率總體呈負面作用,特別是國有企業債務對效率有明顯不利影響。[詳情]
劉曉春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出席會議并演講。 劉曉春表示,金融中心,需要有市場、有可以交易的產品、有參與產品交易的交易者。市場,有各類產品的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劉曉春在演講中指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要考慮兩個著力點。一是人民幣國際化,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并且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以下為演講實錄: 劉曉春: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前面都是專家學者做演講,他們對資本市場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提出了很多宏偉藍圖,我是做實務出身,想談談落實方面的問題。 我理解的金融中心應該有三大基本功能——清算、交易、資源配置。清算,包括:銀行間貨幣清算、各類金融產品交易的交割清算,還有大宗商品交易及商品期貨交易的交割清算等。交易,包括各類金融產品的交易,外匯、股票、債券、各類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還有各類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等。資源配置,就是各類投資人、融資人通過市場進行資源的配置。作為中心,不僅要有上述各類清算、交易和資源配置的場所、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更需要這些場所、市場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所謂國際金融中心,不是上述清算、交易、資源配置使用外匯,參與的機構有外資機構就是國際金融中心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當然需要有外幣的計價手段,需要有外資機構的參與,但更重要的是,清算可以進行國際間的清算,交易需要有國際機構、交易的資金可以自由進出,投資人和融資人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的資源是在國際間進行配置。也就是說,許多資金的來源是國際性的,而且融資的去向或投資的標的不一定都在上海,可能也是跨國界的。 所以我們看到金融開放、國際金融市場建設,恐怕不能以傳統的工商業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方式來解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是以各種優惠條件引進外資金融機構,讓外資金融機構在本地投資為主要目的。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除了交易所的設施,交易所對上海本地并沒有其他投資,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機構、投資人、融資人,來自全國各地,資金也是投向全國各地。 金融中心,需要有市場、有可以交易的產品、有參與產品交易的交易者。市場,有各類產品的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雖然開通了“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QDII”“QFII”“RQDII”和“RQFII”,各類金融產品也有了相當的交易量,但,這些業務都是借助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通道實現國際投資資金與上海金融中心的有限對接,上海金融中心離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不小的距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尋找新的著力點。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要考慮兩個著力點。一是人民幣國際化,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并且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是讓人民幣在國際間發揮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貨幣儲備等作用,但從現代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看,支撐人民幣發揮這些作用的人民幣清算、匯兌、買賣、借貸的主要中心應該在中國,在中國的上海,而不應該在世界其他地方。大家想一想,美元的國際中心在紐約,英鎊的國際中心在倫敦、港幣的國際中心在香港。所以我們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應該在上海,就要圍繞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來看待人民幣國際化,或者說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所以,上海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這個中心,首先應該是人民幣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設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建設,包括市場、制度、規則、產品等。 第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國際投資者也希望能分享“一帶一路”發展的投資機會。但我們現在面臨的一些瓶頸或問題是,國外很關注但也很迷茫,搞不清楚怎么建設,要建設什么。比如,項目的投資人基本上是中資企業,中資企業中以國有企業為主;項目的融資方式基本上是貸款,貸款銀行基本上是中資銀行,中資銀行以國開行為主等。這一現象,也給外界帶來了誤解。這一方面說明,目前許多“一帶一路”項目市場透明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許多“一帶一路”項目融資渠道和方式單一。有研究呼吁要豐富“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方式和渠道,主要是增加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另外是動員更多的商業銀行參與貸款,特別是組織銀團貸款,以吸引外資機構參與。我認為應轉變動員金融機構通過各種融資形式去送錢的觀念,創新“一帶一路”建設的融資方式、融資工具、融資產品,應該讓項目更加市場化,向市場融資,接受市場檢驗,這樣的項目才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具有商業可持續性,同時也可以向市場分散項目的投資風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可以成為這樣一個“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產品的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 首先,可以利用上海自貿區,在現有各類金融產品市場之外,為“一帶一路”項目融資建立各類金融產品的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市場規則可以更靈活更開放。如需建立交易所之類的機構,可以完全由市場機構,包括外資機構市場化建立,監管機構只出政策并實施監督。凡是“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的金融產品都在這個市場發行和交易,原則上與現有市場和產品相隔離。有些產品,比如一些用于對沖風險的衍生產品當然可以兩個市場互相打通。通俗地說,就是另設一個或幾個國際版的市場。剛才潘教授也已經講到如何落實這一點,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專門開設一個“板”或者市場,甚至可以做一個國際版交易所,交易股權產品、債券產品和各種衍生產品。 其次,這個市場上的金融產品以人民幣為主,不排除其他幣種,但一切由市場需求決定。產品包括,股票、債券、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期權期貨等衍生產品、與商品期貨對接的金融衍生產品等。產品不僅要豐富,更要交易靈活,能與國際市場無縫對接。比如,一些產品可以考慮創新性地發行人民幣外幣雙幣種產品,比如,一只債券,可以部分發行人民幣,部分發行外幣;或者債券發行時同時以人民幣和外幣標價,投資人可以自由選擇以人民幣或者外幣購買。這樣的債券,在后期的交易中,會發展出許多交易方式和對沖風險方式。這可以豐富市場可交易產品,活躍市場,也增加市場的吸引力。 第三,進一步完善自貿區賬戶管理辦法。前面有專家講到,目前上海自貿區賬戶管理主要為貿易及招商引資項目的投資服務的。考慮到國際金融中心的特點,也考慮到一定時期內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需要,面向“一帶一路”融資的金融產品和市場交易,我認為應該豐富它的金融功能,投融資主體都應該開立自貿區賬戶進行交易。這樣,自貿區賬戶管理,需要考慮:開戶人必須包括合資格的投融資人和融資人;賬戶的使用規則,更多的適應金融投資、融資、交易的需要等,確保金融投資與金融交易項下的資金可以自由、順暢的進出。與貿易項下資金進出不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資金進出的效率要求非常高。 第四,鼓勵中外資金融機構組建“一帶一路”項目投融資團隊、交易團隊和服務團隊。在金融的對外開放中,總感覺外資機構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差強人意,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外資機構的一些理念、做法不適應中國本土市場;二是外資機構的業務規模不適應它們的目標客戶;三是我國金融市場和產品相對還不夠開放和豐富,沒有外資機構發揮特長的空間。“一帶一路”投融資市場的建立,可以讓外資機構充分發揮作用,也讓中資機構可以近距離的學習和參考外資機構的市場理念和方法。這些機構包括:投行、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還有相應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特別是對中資機構人員的出入境管理,需要開特殊方便之門,有助于他們方便地考察項目,研究項目所在國的法律、習俗等,有助于他們向國際投資者推薦投資項目和投資產品等。 第五,相關部門要針對這個市場完善一系列的包括稅務等的政策、法規和條例等。 這樣做有四點好處: 第一,由于投融資面向市場,項目信息必須公開透明,項目更加市場化,更經得起市場競爭的考驗。同時因為信息透明,解除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項目的疑慮,可以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資金。再者,到上海金融中心融資的項目不局限于中資企業項目,也可以帶動更多國際投資人和資本投向“一帶一路”,讓世界共享“一帶一路”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果。 第二,因為這個市場,融資項目向國際開放,投資人向國際開放,很快會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并且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 第三,因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項目中資企業占有相當比重,有意識地引導融資產品多用人民幣計價,可以形成豐富多樣的人民幣金融產品。當人民幣金融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活躍,有很好的流動性,這樣,金融與貿易良性互動,可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接受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此同時,也加速形成和鞏固上海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四,假以時日,由部分產品、部分交易、部分市場逐步與非自貿區賬戶市場的銜接直至融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就有可能較快順利達到。 謝謝大家![詳情]
王國剛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王國剛出席會議并演講。 王國剛表示,在金融基礎設施中,碰到了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的關系。到今天為止,金融沒有被顛覆,金融還在發展的過程中,讓金融機構能夠用這些科技的點都在用著,但是金融有自己的規矩。在金融改革過程中,體制機制改革,恐怕要比技術的進步更重要。[詳情]
張平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張平出席會議并演講。 張平表示,制度質量是有助于經濟增長的,而且能夠降低GDP尾部風險,也不會增加金融風險。其他的包括開放賬戶雖然能夠刺激經濟,但也增加了金融風險。[詳情]
尹中立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榮盛發展首席經濟學家尹中立出席會議并演講。 尹中立在演講中表示,最值得稱道或者值得強調的是科創板設計了高效的退市制度。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定價體系,退市制度至關重要。因為每一個國家,他的金融資源是有限的,能夠享受流動性溢價資產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沒有高效的退市制度,就意味著IPO制度一定是低效的。[詳情]
潘英麗 新浪財經訊 7月22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中心主任、安泰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出席會議并演講。 潘英麗表示,健全保護債權人和投資者的法律制度;轉變市場價值觀,以價值創造還是價值毀滅判斷企業優劣,形成競爭中性;杜絕金融功能的財政化使用;最后以片帶面進行法律制度創新,在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設立獨立的司法執法中心,同時引入集體訴訟制度。[詳情]
原標題:連平:金融基礎設施的改革要與資本市場開放相協調 從陸家嘴論壇到昨天金融委“11”條,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腳步正在加快。 7月21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舉辦的“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上,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資本市場的開放談了自己的看法。 連平認為,資本市場的開放對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非常重要,金融開放總結起來是兩個方面的開放,一是行業,二是市場。行業方面比如股權和業務領域的放松,取消限制,市場方面比如資金進出的市場限制逐步減少,這些開放都有利于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對于資本市場開放給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帶來的好處,連平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市場開放將增加更多的外來資金,規模進一步擴大,貨幣供給增加,能夠更好地發展直接融資,提高市場效率,降低成本,更好地配置資源。 二是開放能夠引進新的理念,促使金融中心創新向更深推進。 三是資本市場開放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支付結算交易定價等職能。 四是開放可以推動監管水平提高,有助于促進監管制度的完善。 連平指出,金融中心建設需要配套三個方面,一是監管水平和治理能力,二是金融市場的成長要與資本市場的開放形成匹配,三是金融基礎設施改革要到位。 “開放推動監管水平的提高,開放帶來新的需求,不能夠再像過去簡單接軌,好的我們要接軌,不好的不一定接軌。開放倒逼創新監管水平不斷提高,國際上更多的競爭交流能夠促進監管水平提高和制度完善”,連平說。 連平還表示:“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開放在帶來積極的因素以外,也可能會伴隨著一些消極的效應。比如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國際市場上對中國經濟非理性預期出現的誤讀誤判,對市場運行有一定影響,必須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開放之后資本流入的規模加大,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投機資本來興風作浪,造成市場波動。隨著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世界未來系統性金融風險沖擊力度更大,必須長期加以關注和防范。從開放戰略來說要堅持,但推進的過程中較長時期國際環境不利的因素明顯增加,這一點需要我們保留一份清醒,增加一點審慎。開放會帶來很大的市場變動,監管要在這種巨大的變動中保持風險可控。” 連平提出,中國的銀行業在全球來說規模和質量都是非常龐大的,而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發展水平欠火候。未來要推動資本市場成長,使其規模成熟度與金融市場相匹配。 連平提出,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非常關鍵的改革還在逐步推進中,基礎設施的改革要與資本市場開放相協調,如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對資本的流動有非常大的影響。目前我國匯率機制彈性還不夠,浮動匯率制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商業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應該由市場自己來形成,而不宜由央行再來發布,2017年提出要實現并軌,取消銀行的基準利率,但當時的環境并不合適,正在去杠桿,貨幣政策穩健偏緊,而目前商業銀行風險偏好過低,會造成市場的實際利率水平走高,這不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想要達到的目的,因此這方面的改革還要積極穩妥。”連平說。[詳情]
薛瑞鋒 新浪財經訊 7月21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興業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總裁薛瑞鋒出席會議并演講。 薛瑞鋒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對開放領域的逐步拓寬,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步伐也在加速,上海成為我國金融元素最為豐富與集聚的城市,也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主要聚集地,其國際影響力得到迅速提升。自貿區擴容、科創板開板等創新舉措在上海落地,更加印證了上海在國家金融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詳情]
喬依德 新浪財經訊 7月21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出席會議并演講。 喬依德表示,當前搞好科創板就是證券業的最大政治,對于搞好資本市場,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意義重大。在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積極創造條件給跨境資本的自由流動盡可能的便利。在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情況下,金融集聚的重要意義不會減弱。[詳情]
梁世棟 新浪財經訊 7月21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螞蟻金服副總裁梁世棟出席會議并演講。 梁世棟表示,金融科技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下為演講實錄: 梁世棟 :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感謝李老師的邀請,特別榮幸參加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論壇,我謹代表螞蟻金服祝賀“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隆重揭牌,相信實驗室一定會在中國金融發展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今天上午的主題是“金融供給側改革”,我借此機會分享一個觀點。 這個觀點是“金融科技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供給側改革無非三個方面——供給的數量、結構和效率。從金融角度來看,數量上更多的是多不是少,所以談去杠桿的問題。結構上來看和數量也有關系,多是指總量多,結構上有一些部門少而有一些部門多,往往是民營、中小企業少,長尾人群和邊遠地區享受的金融服務少。這個問題對應的是機構類型的不平衡,服務這些部門的金融機構很少,如民營銀行、中小社區金融機構。前面幾位領導也講到,金融市場的不平衡,是直接間接融資結構不平衡,包括金融機構產品的同質化,往往有一個新的東西就會一哄而上。如何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層面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李揚老師的文章,有兩個方面,一是制度變化,優化金融生產要素資源配置;二是效率的改進,我們經常說從發展當中解決問題,隨著效率的變化,也許一些結構會得到調整。 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來說,效率的提升本質上是技術的進步。回顧歷史,以支付行業為例,17世紀金融主要以服務大型跨國公司為主;19世紀電力產生,支付體系化、規模化,開始以服務企業客戶為主;在20世紀中葉的信息時代,計算機和電話網絡普及,支付個人化、全球化,以中高收入人群為主。在21世紀數字時代,以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為代表,移動支付更大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惠及長尾客戶。 大家會問科技發展周期比較長,跟當下有什么關系。其實可以看到時間軸越來越短,從17世紀到19世紀是200年,信息時代到數字時代只有50年時間。從長周期看整個科技的發展,就是幾百年的過程,整體上呈現加速的、指數級增長。原來說“摩爾定律”不太實用了,但目前還沒有看到盡頭,每18-24個月,存儲和計算能效翻番,成本減半。大家現在用的手機其計算能力遠遠超過20年前IMB最強的“深藍”計算機,我理解現在是偉大的時代,是充滿機會的時代,技術將發揮深刻的、革命性的作用和變化。 不僅僅是展望未來,現實已經看到了很多變化。以移動支付為例,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強強聯合。以往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分布過不了“胡煥庸線”,2011年移動支付剛剛發展之時,東西部移動支付覆蓋率比是1.29,2018年的時候這個比例接近于1,因為互聯網的新金融模式沒有地域邊界,直接下沉服務所有長尾老百姓,所以能夠保證所有地區的百姓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普惠服務。在這個基礎之下,未來不僅限于移動支付,很多金融服務方面都可以取得這樣的效果。 我并不贊同“螞蟻金服是金融科技企業、銀行是傳統金融機構”這種觀點。科技一直在改變金融行業,我的理解是“金融科技”這個說法未來會消失,金融科技是整個金融業利用科技或者是科技改變金融業態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改變過程當中金融的本質不會變化,金融的一些具體業務模式會發生變化。實際上許多非金融科技型公司也在探索,如銀行無論是網點上面,還是智能投顧,應用AR/VR、生物識別等技術,所以金融科技是共同探索的一個過程。 什么技術在未來會改變金融業態?我們總結是“BASIC”——區塊鏈(Blockchain)、人工智能(AI)、安全(Security)、物聯網(IoT)、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技術的發展有一個邏輯,一開始認知較少,然后發展很快,會有一個經過泡沫化的過程,直到泡沫期慢慢沉淀下來、發揮實際作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經歷了這個過程。這里面人工智能、安全、云計算基本上過了泡沫期,進入了實際應用發揮作用階段。前一段時間大家對于人工智能討論很多,比如是不是會替代人類,感覺不討論人工智能就覺得落伍了。我認為現在區塊鏈從泡沫時期開始往下走了,區塊鏈應用了很多場景,包括很多一些偽場景,各種各樣的幣等等,產生過很多問題,但是其背后的技術與沉淀下來的作用,我們自己有很多探索。物聯網之前也是很熱但實際沒有很好地應用,隨著5G時代到來,物聯網可以輕量、長時間、高頻、高速地鏈接,也會有蓬勃的發展。這些對于金融來說,這些本質上是重構信用機制,提升信息獲取和分析效率,降低信息不對稱。 關于技術,我想就螞蟻金服的實踐做一些簡單的講解。我們在支付行業服務了7億多用戶,看著簡單,但背后的技術是人工智能、安全和云計算,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的支撐,也做不到今天成績。 首先,云計算能力。“雙十一”每秒交易峰值達到25.6萬筆,當然每筆交易會有更多的計算。第二,當我們7x24小時面對海量用戶時,如何保障賬戶安全、資金安全、系統安全、不被黑客攻擊、反欺詐和反盜用,這里面人工智能和安全技術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只有計算能力,沒有安全能力和人工智能,也沒有辦法服務好這么多用戶。服務中小企業方面,聯合各類金融機構,現在已服務1700萬小微商家,采用“310模式”——3分鐘申請,1秒鐘審批,0人工干預。為什么以前金融機構不做,因為每一筆成本太高,做下來收入覆蓋不了成本。之所以現在做了,是因為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所以戶均貸款余額可以做到三萬元。包括理財也是門檻降低,一塊錢也可以理財。再有前一段時間很熱的相互寶,得到了保險業界一些人士的肯定,有7000萬的用戶。 我們的區塊鏈整個公司是落在上海,也是響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號召,吸引了大量區塊鏈人才,目前我們全球專利數量第一。于“長三角一體化”相關的,直接應用于司法立案,知識產權訴訟前調解成功率上升了100,50%的調節當天就完成,在訴訟和調解效率、推動市場公開發揮重要作用。除了區塊鏈以外,還有一個是叫做軌道交通通票,現在長三角區域的七個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通行用支付寶一掃就可以過。還有長三角整體的一網通辦,現在還在進程當中,希望形成長三角區域的一網通辦,而不是一個省的一網通辦。還有全球化以及智能科技輸出,支付寶也是落地在上海,我們服務9個本地錢包、10億全球用戶,所以對于技術的分享和輸出,不僅僅限于國內金融機構。 技術帶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就是風險,展開來看,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金融科技發展給監管確實帶來挑戰。互聯網是沒有地域的,我們監管模式是分區域管理的,科技的發展可能是輕資本的,但是整個金融監管是資本向下的,還有科技往往是快速迭代的,我們的監管更多是人力去沉淀。所以這方面的建議是,以科技對科技,來管理好風險。有一個詞是RegTech,我的理解是其有兩個含義,一個是Comptech合規科技,還有一個是Suptech監管科技,這兩端都可以使用。剛才說的BASIC技術一方面在于金融機構,無論是無論合規、數據安全、智能報送這些內部風險管理都可以用這些技術。監管上來看,整體態勢感知、輿情監控、風控駕駛艙、風險檢測、企業畫像、數據體系都可以用于監管科技,很榮幸這些技術服務了多個省市的金融辦和監管機構,對于科創板前期我們也貢獻了一些技術力量。 數字時代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機遇,這個時代最大風險是錯失機會的風險,有風險我們通過技術管理好就可以,所以螞蟻金服真誠地希望可以和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一起攜同共行,促進技術和金融深度融合,提升金融供給側改革科技含量,提效降本,打造核心競爭力。[詳情]
原標題:屠光紹:建議在股權融資體系里,提高長期股權融資來源的比重 7月21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舉辦的“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前總經理屠光紹在致辭演講中表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的內容體現在金融融資體系的供給上,目前中國金融的融資體系是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基礎性長遠性的重要內容,就是讓融資體系和結構更加平衡,提高直接融資體系的比重,完善融資體系。 完善融資體系,其中需要提高三個比例。“一是提高直接融資的占比。二是在直接融資的供給里,提高股權融資占比。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新型產業的發展,目前需要股權融資的支持。三是在股權融資體系里,提高長期股權融資來源的比重。”屠光紹表示。 屠光紹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核心是資本市場,更好的創新發展健全開放市場體系,能夠對國家金融供給側改革融資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巨大的支撐。 屠光紹對上海的市場體系建設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加快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機制。目前上海的市場體系體量大,豐富完整,但是市場機制的建設,長期以來靠外在的機制,市場需要內在的發展和穩定機制。此前叫停市場產品,窗口指導干預市場等行政管理較多,缺乏市場內部自我穩定和完善的機制。科創板明天啟航,有注冊制等機制,如果能在集體訴訟方面,賠償方面都有進一步安排,就能發展出內在穩定機制,支撐市場發展,推動市場化機制改革。 二是完善市場體系建設,增強市場功能。目前上海的市場體系以公開市場為主,需要發展非公開、公募市場,私募市場等多形式的市場體系,提供更大的市場容量滿足市場需求,促進多層次多形態市場進一步豐富。 三是創新市場的產品和工具,滿足市場配置和投資需要。資管新規上百萬億資產規模資產管理行業面臨轉型,如果市場能有更多的產品和工具,讓資管行業轉軌到直接融資領域,那么既能促進直接融資的發展,又能為資產管理行業找到出路。 四是擴大金融開放,推動國際化進程。開放的經濟體制和市場格局,能夠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全球資源配置提供廣闊舞臺。[詳情]
新浪財經訊 7月19日消息,“中國金融改革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于2019年7月21日-22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 附會議議程: [詳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