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一樣,財務造假也是資本市場的一顆“毒瘤”。
日前,創業板公司普利制藥公告了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之書》的事項,也引起市場的關注。一家掛牌幾年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竟然如此嚴重,如果最終遭遇退市的命運,也完全是其咎由自取的結果。個人以為,基于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已成常態的事實,有必要建立“刑責+退市”的嚴懲機制。
《告之書》顯示,普利制藥2021年虛增營收5.15億元,虛增利潤3.08億元,分別占當年披露數據的34.11%與65.88%;2022年虛增營收5.16億元,虛增利潤3.87億元,分別占當年披露數據的28.56%和88.27%。這也意味著,普利制藥披露的2021年年報、2022年年報存在虛假記載。基于此,證監會決定對上市公司罰款1000萬元,對時任董事長及其他責任人員等罰款12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的處罰,并對董事長等采取市場禁入等監管措施。
此外,由于普利制藥2021年、2022年度披露的利潤總額連續兩年均存在虛假記載,虛假記載的利潤總額金額合計超5億元,且超過該兩年披露的年度利潤總額合計金額的50%,該公司可能觸及《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規定的重大信息披露違法強制退市情形。這也是該公司2024年7月以來超過30余次發布退市風險提示的根本原因。
普利制藥實施財務造假,產生的將是多輸的格局。上市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遭遇重罰,且還存在退市的風險,而由于股價持續下跌,投資者的虧損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更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深交所對該公司啟動強制退市程序,投資者的損失或許還會進一步放大。停牌前7.72元的股價,有可能跌到只剩下“零頭”。
普利制藥2017年3月份在創業板掛牌,4年后即開始實施連續財務造假行為,且數額巨大。至于該公司實施財務造假的目的何在,現在已無必要知曉了。重要的是,資本市場如何防范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已成常態的現象?
目前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大有泛濫成災之勢。實施財務造假的,不僅有民營上市公司,也閃現著國企的身影。某些上市公司漂亮的財報,居然是用筆杜撰出來的。上市
公司披露的財報,真不知有幾家是真?有幾家是假?真的是真假難辨!
滬深市場多年來積弱難返,即使是在監管部門強力刺激的背景下,股市仍然沒有太大的起色,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外,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成常態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投資一家年年業績增長的上市公司,說不定就“踩雷”了。這樣的市場,又如何能夠提振投資者的信心?
如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一樣,財務造假也是資本市場的一顆“毒瘤”。此“毒瘤”不除,既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與長治久安,也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與切身利益。因此,嚴打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已時不我待。
個人以為,對于財務造假,可采取“刑責+退市”的舉措。一方面,樹立財務造假即啟動退市程序的監管理念。只要上市公司實施了財務造假行為,無論時間多長,金額多大,都應“一刀切”地啟動強制退市程序。目前滬深交易所《上市規則》中對造假退市設置金額、占比等指標是值得商榷的,客觀上也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上市公司所利用。
“一刀切”的舉措,既可防止制度漏洞被利用,也可起到強大的震懾效果。上市公司膽敢以身試法,等待你的只有退市一條路。并且,因為財務造假,上市公司還要賠償投資者的損失。
另一方面,對責任人員啟動刑事問責程序。財務造假的背后,都是“人為”。既然敢實施財務造假的違法違規行為,相關責任人員就要為之付出代價。這些人不僅要承擔刑事責任,對于投資者的損失,還需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