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以為有必要對貸款增持回購股票的上市公司相關股東減持行為進行嚴格的限制。
日前,中國石化、招商蛇口等23家上市公司公告了獲得銀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的事項,也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由于相關再貸款政策對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一視同仁,個人以為,監管部門有必要防范某些上市公司一邊再貸款增持回購股票,一邊大肆減持的現象發生。
10月18日,央行聯合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發布《關于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下稱《通知》),正式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分別支持其回購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通知》的發布,也為那些資金不足,但欲增持或回購自家股票的上市公司創造了條件。
《通知》明確了國家開發銀行等21家金融機構可按政策規定,發放貸款支持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和增持,貸款利率原則上不超過2.25%。發放貸款后,21家金融機構可于次季度第一個月向央行申請再貸款。再貸款首期額度3000億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視情況展期。
向上市公司、主要股東貸款最高利率為2.25%,而央行的利率為1.75%,中間存在0.5%的利率差。如果上市公司股息率超過2.25%的話,中間是存在套利空間的。也正因為如此,《通知》或能激發相關股息率較高且有增持回購需求的上市公司的熱情。事實上,《通知》發布后首批23家上市公司便公告了獲得銀行增持回購再貸款事項,已經從某種意義上作出了詮釋。
上市公司增持回購股票往往帶有某種目的性。比如上市公司如果認為股價偏低,個股估值不能體現上市公司的價值時,就有可能發起增持行為;或出于市值管理的需要,增持自家公司股票。而回購股票的目的同樣明顯。市場上有為數不少的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的,也有的為了減少注冊資本的。
當然,無論是增持還是回購股票,至少短期內會對上市公司股價產生一定的支撐作用,甚至不排除能夠引發一波股價上漲行情。由于此次再貸款的首期額度就高達3000億元,不排除央行今后增加額度的可能,因此,再貸款新政,對于相關上市公司,甚至對于整個資本市場而言,都屬于利好消息。
不過,在再貸款新政發布實施后,如何規避某些懷著不可告人目的的上市公司利用新政大肆減持股份的行為,顯然也是監管者必須直面的問題。多年來,隨著上市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張,每年解禁的股份數量也是水漲船高,而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后的減持,早已讓市場有不可承受之重。滬深股市多年來持續低迷,與相關股東的大肆減持顯然也是分不開的。
從眾多上市公司減持的案例看,國企(包括央企)的減持受到的約束較多,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現象較少。但民營上市公司則完全不一樣,像創業板由于民營上市公司較多,因頻頻出現大肆減持行為,創業板曾經被市場解讀為“套現板”。
由于再貸款新政對所有上市公司都一視同仁,不排除某些民營上市公司通過再貸款增持股份,在助力股價上漲后,重要股東再在高位減持股份的現象出現。如此將出現再貸款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并為自己實施利益輸送的現象發生。
基于此,個人以為有必要對貸款增持回購股票的上市公司相關股東減持行為進行嚴格的限制。比如可規定,在增持回購股票行為發生后,上市公司包括實控人、控股股東、持股5%以上的股東,以及董監高等在內的重要股東,不得減持股份。確實要減持股份的,須在貸款全部歸還后才可實施。如此,其中利益輸送的漏洞才可能堵住。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