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曹中銘
現場檢查或現場督導對擬上市企業是存在一定的威懾力的,特別是在“申報即擔責”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一季度A股共有30家企業上市,同比、環比分別下降55.9%、38.8%。與此同時,有80家企業選擇主動撤回申報材料,上會企業數量也有所收縮。一季度上市企業數量同比、環比都出現下降,是IPO節奏放緩的體現。個人以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IPO節奏放緩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讓真正的優質企業上市才是關鍵。
今年一季度,各大板塊上市數量與融資額都同步出現下滑。上市數量上,雖然創業板與北交所同比、環比降幅相對較小,但也都只有8家企業上市。而科創板僅有4家企業上市,同環比分別下降55.6%、20.0%;此外,滬市主板和深市主板IPO數量也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
從融資額看,一季度A股首發融資額合計234.48億元,同環比分別下降63.8%、27.9%。從各板塊看,滬市主板合計融資91.27億元,同環比分別下降47.3%、10.3%;科創板融資57.04億元,同比下降51.2%,環比上升32.5%;此外,創業板、深市主板、北交所融資規模也有不同程度的收縮。因此,今年一季度IPO,“下降”成為主旋律。
一季度IPO放緩,背后最大的原因與滬深市場表現極度疲弱密切相關。自去年下半年特別是8月份以來,具有“風向標”之稱的上證指數便開啟了下跌的大幕。上證指數也從3200點持續下跌,不僅3000點整數關口不保,甚至連2700點也被擊穿,市場的弱勢由此可見一斑。如此情形下,顯然是不利于發行與上市更多新股的。
其實,不僅今年一季度上市新股數量大幅減少,新股發行的數量同樣如此。此前新股密集發行,一周九連發,一個月發行超過30只新股基本上成為常態。如今,一周發行兩三只新股,甚至像本周(4月8日至12日)零發行新股的狀況也出現了。與股指一樣,新股發行上市也呈現出千變萬化與“冰火兩重天”的一面。
疲弱的市場需要休養生息,IPO節奏放緩,顯然也是市場休養生息的一個重要方面。不過,作為資本市場,不僅需要發揮其融資功能,實體經濟也需要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因此,像本周零新股發行的極端狀況,也不可能成為常態。畢竟,這并不符合市場的運行規律。
個人以為,在IPO節奏放緩的背景下,如何讓真正優質的企業上市,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雖然注冊制下新股實行市場化發行,其發行規模、節奏等由市場決定,但對于資本市場而言,還具有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此時,就應該選取優質企業優先上市,而對于那些劣質企業,甚至是已通過滬深交易所審議,但質地平平的企業,都有必要將其“涼”在一邊。甚至是,對于這樣的企業,有必要“剝奪”其上市機會與上市資格。
目前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公司早已超過5000家,從數量上講,并不比其他成熟市場少。放任市場規模的增長,而不重視質量的提升,顯然是值得商榷的。目前無論是注冊制下掛牌的企業,還是排隊的企業,質地較好的只是極少數,一“查”就撤,以及頻現的主動撤單現象,都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更何況,許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上市,主要是為了今后能夠套現,而不是為了做大做強。
因此,今后IPO放緩,每個季度發行上市新股數量圈定在30家至40家應該成為常態。此時,保薦機構與監管部門需要做的,就是從嚴篩選上市企業,把更多優質企業推向市場,而把那些盈利能力差、成長性一般、質地平平的企業,都擋在市場的大門之外。此外,基于民營企業上市主要是為套現而來,有必要大幅提升民營企業上市后的股份鎖定期(比如不低于10年),并制定嚴格的股份解鎖規定(比如分紅金額不低于融資額、不存在任何違規行為等)。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