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熊錦秋
3月14日至4月12日共有17只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其中,4月12日上市的3只新股開盤均破發。筆者認為,對新股擾動A股現象應進行系統治理,讓A股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新股破發并非洪水猛獸,而是成熟市場的正常現象。此前注冊制新股上市首日就暴漲并非正常現象,而是由詢價機構抱團壓價等原因導致。在監管部門對抱團壓價等現象整治之后,尤其注冊制新股發行價不存在行政窗口指導,新股發行價不再被人為壓低,到了二級市場破發就比較正常。
但目前,市場對新股的盲目追捧并沒有徹底終結,多數新股發行市盈率仍高于二級市場行業平均市盈率,二級市場炒新投機基因猶在,投資者仍在等待周期性的炒新機會。如果人為減緩,甚至暫停新股發行,新股物以稀為貴的投機鐵律又將適用,又將迎來新一輪炒新熱潮。
筆者也希望市場資金與股票供求關系得到改善,但這需要通過精準的市場治理和內部機制的完善。為此筆者建議:
首先,要嚴懲哄抬新股發行價格行為。有些虧損企業發行價動不動就幾十元、上百元,發行價明顯偏高,上市后嚴重破發,詢價機構或難辭其咎。
監管部門在整治抱團壓價的同時,也要高度關注和嚴防詢價機構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即過高報價行為。詢價機構掌控的資金往往是基民等投資者的錢,不能狠狠從新股賺一筆的話,反過來在新股虧錢也似乎不足為懼,監管部門要嚴肅處理為發行人高價發行捧場的詢價機構。
其次,要嚴打惡意炒新行為。A股市場在資金面捉襟見肘,卻持續保持對新股的亢奮,資金持續申購流入新股,至今仍未見注冊制新股發行失敗案例,這是讓A股“弱不禁風”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股、題材概念股一直以來都是A股頻出投機妖股的溫床。應強化對炒新案例解剖分析,完善監管手段,打擊其中涉嫌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引導市場投資氛圍,讓投資者對新股、老股一視同仁,不因新股存在投機價值而高看一眼。
其三,充分由市場來自我調節新股發行節奏。在嚴厲打擊涉及新股違法違規行為基礎上,也要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隨著新股破發現象逐漸增加,網上散戶認購積極性降低,一些個股中簽棄購比例可能上升,由此理性詢價機構對新股報價逐漸降低,發行人承銷商也不敢過高要價,將推動發行市盈率逐漸回落,逐漸與二級市場行業市盈率接軌,甚至為二級市場留出部分獲利空間,新股破發比例將會由此降低。
未來,也許還會有發行人認為市場估值不合算,不再急于上市,或者買方數量有限導致發行失敗,這些都是新股發行可能出現的場景,市場通過自我調節,應能找到買賣雙方均予認可的發行估值中樞。
只有進一步完善市場監管,讓市場陰陽調和、內在機制健全,同時充分釋放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新股就不再會成為市場的擾動因素,A股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就更有保障。
本文原發于《國際金融報》
(本文作者介紹:資深市場評論人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