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曹中銘
引入做市商機制雖然會有助于平抑市場波動、增加市場活躍度,但也可能會導致助漲助跌現象的發生,并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波動。如此將無形中會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同樣會損害到投資者的利益。
日前,中國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做市規定》),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顯然,《做市規定》的出臺,是監管部門在科創板已實施集合競價交易的情形下,擬再引入做市商機制。但這真的有必要嗎?
科創板擬引入做市商機制并非無“章”可循。2019年年初發布的《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中就已明確提出,科創板將在競價交易基礎上,待條件成熟時引入做市商機制。科創板首批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掛牌,距今已近兩年半時間,此時出臺《做市規定》似乎亦在情理之中。
《做市規定》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做市商準入條件、準入程序、做市券源安排、內部管控、風險監測監控、監管執法等六個方面??芍^面面俱到。比如在準入條件方面,相關券商須滿足最近12個月凈資本持續不低于100億元,以及最近三年分類評級在A類A級(含)以上兩項條件。這樣的門檻其實并不低,客觀上也將眾多中小券商排除在做市商之外,這類券商也難分食到科創板做市交易的一杯羹。
事實上,A股市場對于做市商機制并不陌生。像新三板引入做市商機制就已有七年時間。而且,三板做市指數更是成為反映新三板二級市場表現的重要指數,也成為眾多新三板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時的重要參考。由此亦可見,做市商機制是有其存在的作用與意義的。
但新三板市場畢竟不是滬深股市。一來投資新三板是有一定的門檻的,像中小投資者就被排除在外了。二來新三板中雖然不乏有潛力的好公司,但不成熟的公司,暗藏巨大風險的公司也并不少見。相對于滬深股市,新三板流通性缺乏,交易也不活躍。新三板引入做市商機制的目的,主要為增強市場流動性,提高活躍度。因此,在新三板引入做市商機制不僅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盡管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接近7000家,也遠遠多于滬深股市掛牌的上市公司數量,但兩者顯然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對于科創板而言同樣如此。證監會擬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機制,其目的同樣是出于流動性與活躍度方面的考量,但科創板其實并不存在流通性不足與活躍度低的問題。
以1月10日交易為例。當天換手率達到或超過1%的科創板公司就高達324家,占比85.49%。換手率最高的上市公司為國芯科技,換手率高達37.38%,另有多達20家上市公司換手率超過10%。因此,從活躍度看,科創板完全不輸其他板塊。
盡管科創板也存在某些上市公司交投不活躍等方面的問題,但只發生在少數上市公司身上,且主要是由其質地與科創板設置的門檻決定的。質地一般的上市公司交投不活躍,這在其他板塊也較為常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此外,由于科創板設置了50萬元的門檻,也將眾多投資者擋在了科創板的大門之外,這也是導致科創板某些個股交投不活躍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個人以為,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機制并沒有多大的必要。一方面,目前科創板規模已不算小。像掛牌公司數量已達379家,總股本1219.66億股,流通股本達416.28億股。而且,隨著掛牌公司的增加,其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張。更多新公司的掛牌,有望為科創板引來更多資金的加盟。
另一方面,引入做市商機制,相關券商將成為交易主體,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交易。作為做市商,逐利才是券商的目的。因此,不能排除券商在做市交易過程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方面的考慮,催生出諸如利益輸送、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方面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而損害投資者與市場的利益。
此外,引入做市商機制雖然會有助于平抑市場波動、增加市場活躍度,但也可能會導致助漲助跌現象的發生,并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波動。如此將無形中會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同樣會損害到投資者的利益。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陳悠然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